“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如何翻译?
出品 | 外宣微记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全文请申请授权
今天是建党一百周年。文刀君聊一聊近段时间频繁刷屏的一句话: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中文里的“江山”有两个意思:1、江河山川;2、国家/国家政权。
苏东坡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The hills and the river, the wind and the moon, have no owner; They belong to anybody who has the leisure to enjoy them.
(林语堂 The Gay Genius 《苏东坡传》)
主席今天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打江山、守江山”,这里的“江山”自然指的是“国家政权”。
江山与人民,二者属性不同,并不“对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则把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则是一种隐喻表达(metaphorical expression)。
进一步探讨之前,我们不妨重温一下语言学经典Metaphors We Live By(中译本《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这本书提醒读者,隐喻并非是远离人间烟火的华丽辞藻,它早已沁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举一个书中提到的例子,也是大家习以为常的表达:Time is money.
时间与金钱显然是两码事,但是在很多文化里,人们已经习惯了以金钱喻时间,这背后是把时间视为宝贵资源的思维方式。与之“配套”的隐喻表达有: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er
budget your time
cost me an hour
......
“Time is money”这类隐喻表达属于“structural metaphors”,即“cases where one concept is metaphorically structured in terms of another”。
“江山就是人民”也是这一类隐喻,即,把“江山”这个“概念(concept)”用另外一种“概念”——人民——来表达。
这类隐喻兼具“隐藏(hiding)”与“突出(highlighting)”两个功能。以书中的另外一个隐喻表达为例:Argument is war。
当我们以战争来比喻“争论”,便很容易“突出”“争论”的对抗性,甚至不自觉地把对方视为“战场上的敌人”。在措辞上,“defend my position”“attack his position”其实都是隐喻思维的体现。如此一来,“争论”的非对抗性乃至“合作”的一面,比如“争论的目的是寻求共识”,便有意或者无意间被“隐藏”了。假如我们说“Argument is dancing”,给人的感觉则是另外一种画风。
外交部的同志常说“外交战线”,美国《大西洋月刊》6月19日的一篇文章把中国的外交官称之为“civilian army(不穿军装的军队)”,都是隐喻表达,背后的思维方式值得细细揣摩。
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隐喻表达里,用“人民”这个概念去理解“江山”这个概念,正是要“突出”江山的“人民性”。守住人民的心,就能守住江山。当然,“江山”与“人民”这对概念并非等量齐观,“江山”的其他属性并不是这句话要强调的重点,亦可以说因此“隐藏”了。
再来看翻译。从隐喻的视角看,无非有两种思路:保留亦或舍弃原文的隐喻。
就这句话而言,考虑讲话者的身份,并尽可能还原原文风格,文刀君倾向于留住隐喻。
当年,翻译把“纸老虎”译为西方人更易理解的“scarecrow”,毛泽东了解后说:“不行,我的意思是纸糊的老虎,是paper tiger。”
新华社最近给出的译法也是保留原文隐喻的思路:
The state is the people and the people are the state. (参见)
如果舍弃隐喻,那花样就多了,甚至可以拿西方人普遍熟悉的“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去尝试。这个留给读者去发挥吧!
隐喻表达是中国时政话语里的“常客”。“扎牢不能腐的笼子”“筑牢思想堤坝”......比比皆是的隐喻表达折射出人们的隐喻思维方式,有时候讲话者都不易察觉。国际传播工作者对外翻译诸多隐喻表达时,时常面临“保大还是保小”的困境。处理好隐喻,“拦路虎”便扫除三分之一。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告诉我们,人类的思维过程大多是“隐喻式的(metaphorical)”。语言、思维、行为,三者水乳交融,往往在诸多隐喻表达中我们能窥探其关联。“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隐喻表达背后所折射的执政思维与执政方式是比语言更值得关注与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