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开发长期缓慢
17 世纪末,欧亚大陆上兴起的清朝、沙皇俄国和噶尔丹博硕克图统治下强盛一时的卫拉特汗国,都在这个时段扩张到了蒙古高原的东部边缘,黑龙江上游地区成为几个政权拉锯争夺的地带。从雅克萨之战到《尼布楚条约》签订时,清朝将黑龙江流域其视为安全形势最为敏感的区域,称"黑龙江最为扼要"。
康熙二十八年至康熙二十九年 (1699 年)同噶尔丹围绕克鲁伦河、呼伦湖、贝尔湖与喀尔喀河的战争中,这一带也被视为前哨要地,康熙皇帝特别指出"克鲁伦河乃噶尔丹至要必争之地",结束中俄间战事的《尼布楚条约》,与将卫拉特贵族驱回蒙古高原西部的昭莫多之战,彻底终结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面。
在此之后,几代卫拉特贵族的势力范围逐渐收缩回漠西,而 18 世纪的俄国也开始把战略重心放在了西向争夺欧洲霸权上,额尔古纳河与呼伦湖等处转瞬之间成了远离战事之地。雍正十年 (1732 年) ,清朝在这一地区设立了呼伦贝尔八旗。
沙俄在这一地区的力量并不强大。从 18 世纪文献《东西伯利亚古代教会》的报告来看,除外贝加尔当地各城堡之外,哥萨克人几乎很难立足,并被包围在异民族的文化环境中。外贝加尔哥萨克和周边民族联系松散,受其影响。
这与建立了严密驻防体制的呼伦贝尔八旗迥然不同。即使从直接的事力量来看,沙俄在外贝加尔的投入力量也不甚多。按《外贝加尔哥萨克简史》的记录,整个外贝加尔边区军人身份的哥萨克,在 1734 年仅有 1521 人与此同时, 18 世纪的康雍乾时代中央政府对呼伦贝尔已然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据《呼伦贝尔志略》所记,雍正十年,朝廷调拨索伦巴尔虎达呼尔鄂伦春等族兵丁 3000 人,雍正十二年 (1733 年)从车臣汗部调派 2484 名新巴尔虎兵丁。这是旨在加强边界失控能力的重要举措。但是,地理条件的不利最终影响了呼伦贝尔的建设和军力发展。大兴安岭北部交通的不便,大大加深了呼伦贝尔长期驻军的难度。大兴安岭虽然不是很高的山系,但北段地区几乎没有宽谷,山中又常有断陷形成的峭壁。民国时期人们将其形容为"其形势如海波奔驰,鲜交通往来之路云"。
大兴安岭北部也是分水岭最为狭窄的地带,在扎敦河与诺敏河之间,根河与甘河之间,河谷几乎相连一起。同经绰尔河以南通向松嫩平原的道路相比,从呼伦贝尔八旗到黑龙江各城的道路要更加艰辛。
这里人迹罕至,交通不便,但作为官方驿路设立的区域,这里几乎是清代从黑龙江各城向呼伦贝尔调派八旗官兵的唯一路径。难以克服的交通问题,加剧了清代呼伦贝尔开发建设的难度。雍正时期增派的各族兵丁,不久就因为仓靡不足、家小离散、牧群缺少等问题,而被大量转而调派他处。
到清末新政之前,清政府在呼伦贝尔所剩余的行政和军事力量较为薄弱。20 世纪初,在这片总面积计共 15.5599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驻守的八旗部队只有领催 212 名,前锋 42 名,甲兵 2583 名。
同时,在呼伦贝尔向俄国总长约1500余里的边境线上,驻守这段边疆的卡伦官兵长期以来总额不过二三百左右而已。光绪兰十四年 (1908 年)宋小濡整顿边务,将边境卡伦"增设至二十一卡,每卡井一员,兵二十二名",呼伦贝尔中俄边界上的直接边防力量仅超过 400 人。
此外,清末新政以前,呼伦贝尔的内地移民也寥寥无几。中俄在额尔吉纳河沿岸的边界,几乎是中方边界地区防御力量最薄弱的地带之-。
呼伦贝尔
清代呼伦贝尔不仅兵力薄弱,所驻八旗部队从生活习惯到武器装备也比较落后。在光绪六年 (1880 年) ,呼伦贝尔的各族边防官兵,仍然保持着游牧狞猎人群的传统生活方式。
他们"畏暖喜寒,惯于露居野出,即雪夜冰天,亦只用毛匪蓬包席地而卧",而不习惯驻扎营房。
1887 年秋季,俄军上校加尔纳克行至呼伦贝尔,眼中所见的海拉尔军营空空荡荡,连中国士兵的声音都听不到。
尽管如此,直到 19 世纪上半期,清朝人眼中的额尔古纳边界依然以平静之态为主。至 19 世纪中期时,外贝加尔地区还不是沙俄的驻兵重地,呼伦贝尔边境上两国直接的交锋和纠纷较之恰克图等处要少得多。俄国进入中国人的实际视域,是从清初中俄双方在边疆地带碰撞开始的,清朝人对俄国的了解也是随着边疆谈判和国家使节往来而获得的。
也就是说,在直接交涉以外,清朝对俄国并没有投入足够的注意。在漫长而空旷的中俄边界上,管理的协同一致与信息的有效传播都变得困难。各地地方官员常常从局部地区的经验出发去判断边境局势,缺乏对沙俄整体战略的宏观判断。中央朝廷和知识分子所看到的中俄关系形势,往往也只是边境上个别冲突的汇总,潜藏的巨大危机却被忽略了。这种状况直到咸丰朝依然如此。
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
日本学者吉田金一曾尖锐地指出:在《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何秋涛不久前所编中俄关系论著《北徽汇编》迅速得到了朝廷的重视,认识到沙俄威胁的咸丰皇帝还为此书亲赐书名《朔方备乘》。但是,努力搜集有关沙俄知识的何秋涛,所能了解到的距当时最近的知识来源,竟然是康熙五十四年 (1715 年)图理琛所撰的《异域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