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档需要中国医生

6月22号周二下午,整个行业心中的数块大石终于落下了一块——

《中国医生》,终于定档了。

这部市场期待已久的年度主旋律,对这个即将开启的暑期档意味着什么,无需多言。暑期档,需要《中国医生》。而在定档之后,这个问题就变成了——

若想真的带热暑期,《中国医生》需要的又是什么?

500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这里我们必须看到,这部重量级新片,相比博纳过往几部主旋律是不同的。核心差异就是——

主旋律,从未如此需要真实感的加持。

从《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到《烈火英雄》《中国机长》,包括《建军大业》《决胜时刻》这样的革命题材,虽然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或历史改编,但创作上多多少少都离不开艺术加工。

而当我们面对《中国医生》的改编,就会发现,真实感几乎就是它在创作上的唯一原则。

这么强调或许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真实感是「医疗+突发疫情」这个题材赋予电影的天然优势,也必然是观众的核心期待之一。

这是《中国医生》的生死线,下一个军令状般的预期——

真实感,是电影必须保证完成的那个任务。

为何如此需要真实感?

从《中国医生》立项开始,市场的期待就围绕着一个关键词——

还原度。

一方面,这场至今仍未结束的病疫,波及面之广,影响之深重,每一个人都被动地卷入其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伤害,我们的生活亦由此改变。

正因为如此,大众对新冠疫情的记忆是新鲜的、刻骨的,且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的。它有多艰难多曲折,身处暴风眼的武汉又背负和承载了怎样的重量,每个人都记在心里。

如今,一年过去,拍摄一部这样的电影,观众希望看到的,就是无需任何加工的还原。创作上稍有偏离,市场反馈会来得非常迅疾。

500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另一方面,但凡了解创作就会明白,绝对还原是不可能做到的。

主演李晨说,医生当时所感受的那种心理压力,根本不是演员所能感同身受的,「拍摄现场可以随时喊停,疫情发生的时候,谁跟你喊停」。

主演袁泉则直接下了结论,「还原不了的,只能无限地去接近」

于是,这些加在一起共同决定了,改编这样一个大规模突发公共事件,再多的艺术包装和升华,都没有真实的感染力强。

创作者能做的,就是做出取舍,继而尽全力逼近真实。

500

而如果我们再换个视角,另一个问题同样值得反思——

中国电影的写实向创作,一直是一大软肋。

尤其是这几年,行业在创作上或许过于偏重话题制造和类型讨巧了,对真实感的营造和追求,都大大欠缺。

在一切以市场为导向的时代,这并不值得太多苛责。但反过来,当《中国医生》这样的尝试出现,创作者显然应该倍加珍惜。

何谓真实感?

如果我们继续深入一步探究,就会发现《中国医生》所依赖的真实感,在层次上是非常丰富的,具体来看由表及里有四个维度——

一是医生高强度工作的真实感。

突如其来的病疫,一夜陡增的病患,完全陌生的病毒,传染性极强的传播,连续不间断的急救状态,以及瞬间短缺的医疗人员和医疗物资。现在大众可以参与电影,影视公司制作好电影,释放部分份额给个人参与,电影上映后跟进够买比例算收益。链接更多WJX       1994       20。

即便我们未曾身处去年武汉的医院现场,也能想象出,这是一个怎样高强度的工作环境。

500

而对《中国医生》,利用这样高强度营造出紧张抓人的氛围,既是类型片的基本功,也是一上来就把观众钉在座位上的起始武器。

二是患者、患者家属和社会各界面对突发事件反应的真实感。

这或许是我们作为旁观者,更能感同身受的那一层真实感。有人气急败坏,有人绝望无奈,有人默默忍受,更多人只是茫然应对。

作为点睛,这部分真实感负责将观众的共情进一步拉满。

500

三是医生高强度精神压力的真实感。

在情绪烘托上,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主旋律作品实现突破的那个部分。

医生也是人,没有谁是天生的强者。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暂时无解的病毒,不断有人死去,身边的伙伴也在倒下,同时还有更多的未知问题随时袭来。这一刻,医护人员的崩溃所带来的真实感冲击,或许是所有真实感中最戳中人心的。

在类型片技法上,只有在这里被拉回地面,才能在最后的重回云天给观众带来最大限度的情绪释放

500

四是医生面对这双重高强度所给出回应的真实感。

我们打赢了这场抗疫之战,其中应得头功的,显然是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从这个结果倒推,《中国医生》的结局是没有悬念的,但这个结局,也是所有观众走进影院之后就开始期待的。

从被击倒,到慢慢站起身,直至积蓄力量,开始反击。这个过程中最考验创作者的,是对带头人的刻画,也就是类型片中常见的「英雄」人物。具体到《中国医生》,自然就是张涵予和袁泉所饰演的核心角色。

500

如何在基于真实感的前提下,发挥出这两个角色的人格魅力,是电影在这个部分最大的看点,也是一个不小的难点。

一层层捋下来,可以看到,电影在真实感上可供发挥的空间还是相当大的,这也意味着,只要把这份沉甸甸的真实感表达出来,观众就会接纳,而电影其实也就完成了它的大部分使命。

500

如何最大化呈现真实感?

真实感的优势和流程摆在那里,最后一个考验,就是如何将其最大化呈现出来。

结合目前释出的预告和特辑总结来看,有这样四个主要的发力点——

一是制作。

如今在制作层面精益求精,提高还原度,已经是头部电影的标配。《中国医生》1:1部分复制了医院的原貌,大到ICU病房、医生办公室,小到呼吸机、除颤仪等医疗设备,这样身临其境般的实景还原,是刻画真实感的第一步。

二是表演。

越强调真实感,越考验表演。这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原则,于是,这批演员的表现就显得非常关键。

500

一方面,足够真实的片场,给了演员进入状态最大的环境支持;另一方面,方言加持、对原型人物的成功模仿也是很有效的表演技巧。

比如张涵予饰演人物的原型,「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金银潭医院原院长张定宇——

他身患「渐冻症」,且另一家医院工作的妻子感染新冠,顶着巨大的身体和精神压力,他带领团队在患者面前硬生生竖起了一道生命屏障。

这是一个骨子里满是壮烈的人物,曲折的经历给了演员很大的表演空间,同时也考验演员在表演细节上的准确度。

当然,对多数演员而言,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好几层口罩和防护面罩,那种瞬间汗透全身的真实感,就是帮助他们进入人物的最佳辅助

500

三是文本。

从电影视角,对去年那场疫情的诠释,必须是以小见大、以微知著的。这对文本的取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毕竟,我们肉眼可见的关于疫情可歌可泣的范例,就是海量的。电影需要完成的,是不伤害真实感的前提下,从核心到全景的创作过程。

最终要实现的,是在芸芸众生中发现最普世、也最动人的那个情感升华。

500

四是导演。

《中国医生》的监制、导演刘伟强,这几年在内地已然积累了足够丰富的主旋律创作经验,加上他摄影出身的镜头敏感度,以及香港导演在类型片上摸爬滚打出来的成熟技法,在又快又好这个层面,他就是那个最好的选择。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医生》相比此前几部作品,对导演的要求具体体现在,要在纪录片还原与类型片节奏中间,找到那个商业与艺术的平衡

这是对刘伟强的最大考验之一,也决定了电影在真实感护航的前提下,最终能走多远。

结语

现在距离电影公映,只有不到两周。暑期档需要《中国医生》,中国电影需要更优秀的主旋律作品。

可以预见的是,以电影广泛的受众、应景的题材类型,和强大的台前幕后班底,《中国医生》的票房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事实上,这样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优质改编的案例,成功得越多,越能帮助中国电影尽快形成一套成熟应对的工业机制

这是《中国医生》成功的连带效应,也是它「不止是一部电影」的影响所在。

内容来源灯塔专业版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