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及中西亚地理环境的GIS硬解及其与唐史所揭示的西方伪史真相(下)

两河及中西亚地理环境的GIS硬解及其与唐史所揭示的西方伪史真相

全文转载自微信号老周来了,分飨请标明出处。

正文

三、中国文献进一步揭示的真相

线索就藏在唐代正史的大食传中:

500

大食,本波斯地。男子鼻高,黑而髯。女子白皙,出辄鄣面。日五拜天神。银带,佩银刀,不饮酒举乐。有礼堂容数百人,率七日,王高坐为下说曰:“死敌者生天上,杀敌受福。”故俗勇于斗。土饶砾不可耕,猎而食肉。刻石蜜为庐如舆状,岁献贵人。蒲陶大者如鸡卵。有千里马,传为龙种。

隋大业中,有波斯国人牧于俱纷摩地那山,有兽言曰:“山西三穴,有利兵,黑石而白文,得之者王。”走视,如言。石文言当反,乃诡众裒亡命于恒曷水,劫商旅,保西鄙自王,移黑石宝之。国人往讨之,皆大败还,于是遂强。灭波斯,破拂菻,始有粟麦仓庾。南侵婆罗门,并诸国,胜兵至四十万。康、石皆往臣之。其地广万里,东距突骑施。西南属海。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西域下

大食国,本在波斯之西。大业中,有波斯胡人牧驼于俱纷摩地那之山,忽有狮子人语谓之曰:“此山西有三穴,穴中大有兵器,汝可取之。穴中并有黑石白文,读之便作王位。”胡人依言,果见穴中有石及槊刃甚多,上有文,教其反叛。于是纠合亡命,恆曷水,劫夺商旅,其众渐盛,遂割据波斯西境,自立为王。波斯、拂菻各遣兵讨之,皆为所败。

永徽二年,始遣使朝贡。其王姓大食氏,名?敢密莫末腻,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矣。其国男兒色黑多须,鼻大而长,似婆罗门;妇人白皙。亦有文字。出驼马,大于诸国。兵刃劲利。其俗勇于战斗,好事天神。土多沙石,不堪耕种,唯食驼马等肉......

龙朔初,击破波斯,又破拂菻,始有米面之属。又将兵南侵婆罗门,吞并诸胡国,胜兵四十余万......

——[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西戎

大食本在波斯之西。大业中,有波斯胡纠合亡命,渡恒曷水,劫夺商旅。其众渐盛。遂割据波斯西境,自立为王。其王姓大食氏,名噉密莫末尼。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矣。其国男儿黑而多须,鼻大而长;女子白皙,行必障面。文字旁行,日五拜天神,不饮酒举乐。有礼堂,容数百人。率七日王高坐为下说法曰”死敌者生天上,杀敌致福“,故俗勇于战斗。土多沙石,不堪耕种,唯食驼马,不食豕肉。西邻大海......

永徽二年八月,大食遣朝贡。至龙朔中,击破波斯,又破拂菻,始有面米之属。又南侵婆罗门......

——[五代后周-北宋]王溥《唐会要》卷一百

这段有关大食的文字,我们已经反反复复看过很多遍了,但是先别忙着烦。其实我们现在读书很多时候都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读小说这倒也无所谓——其实小说也有好多深层次解读的,比如《三体》系列、比如《红楼梦》《西游记》都多少人在解读了?

而对于中国史书这种高度浓缩的信息,就更有必要多读几遍。何况我们每次读一段史料,其实关注的焦点是不同的。

这里,我们先来看“渡恒曷水,劫夺商旅”。按天涯 @拯隨君 的分析(原贴已被天涯洗掉,原链接我还是放一下[参24]),这个“恒”其实是“怛”的错抄,“恒曷水”应该为“怛曷水”,也就是《北史》波斯传里的“都达曷水之西”的“达曷水”。也就是底格里斯河。因为“曷”的古音为 ga。

500

天涯 @拯隨君 的分析

他这个“怛”字的解读,我认为是非常中的的,当时读到,顿有一拍大腿醍醐灌顶的感觉。但是他这里把“俱纷摩地那”放在了土耳其,肯定是不对的,从上面地表覆盖图可以看到,土耳其农业条件其实相当好,绝对不符合其“土多沙石,不堪耕种,唯食驼马等肉”的描述。“俱纷摩地那”应该就是跟麦地那有关的。

因为我之前一直在纠结这个恒曷水究竟是指哪条河,难不成是幼发拉底?但是幼发拉底河也有名字呀,弗利剌,差别挺大,应该不容易搞混呀?

但是看到这个“怛”,就立马通透了。因为这个字确实是很容易抄错的,就现在流传下来的刻本,光一个“恒”字就好几种写法,除了“恒”,还有异体字的“恆”,还有[⿰忄𣄼]、[⿰忄百]这样的写法:

500

四库-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卷一百九十九上_71

500

百衲本二十四史.新唐书39-00095

500

东西洋考-二-第四册-0012

而隋唐史料中又特别喜欢用这个“怛”字,且常用于人名地名,如“怛满、怛没、怛逻斯、挹怛、深末怛室韦、悉怛谋(人名)、闷怛卢川、怛笃城”等。到宋代就很少了且只是用于形容词。

而就大食人起家的这片区域,需要去“渡”的大河,也就两河了。如果“恒曷水”指幼发拉底河,则渡河后基本是沼泽区,又劫个什么劲?

那针对这句“渡怛曷水,劫夺商旅”,我们就要好好想想,做一些逆向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了。比如,为什么说要渡过怛曷水才能劫夺商旅呢?不渡过就劫不了吗?为什么?还是说不渡过就没东西可劫?怛曷水以西不是富饶肥沃的两河平原吗?就算你非得说是“恒曷水”是幼发拉底河,可您那西边不是还有个尼罗河三角洲吗?

还有,为啥说的是“劫夺商旅”?而不是劫掠某某州、某某城、某某郡县、某某部这种定居点?这不就是流动作案么?难道作案的地方都不是定居农耕点?

再瞅瞅你们自己的“资料”怎么写的:

500

/* 以下伪史请注意甄别 */

Settlements

The area of Basra was very sparsely populated when it was conquered by the Muslims.During the reign of Umar, the Muslim army found it a suitable place to construct a base. Later the area was settled and a mosque was erected.

Upon the conquest of Madyan, it was settled by Muslims. However, soon the environment was considered harsh, and Umar ordered the resettlement of the 40,000 settlers to Kufa. The new buildings were constructed from mud bricks instead of reeds, a material that was popular in the region, but caught fire easily.

During the conquest of Egypt the area of Fustat was used by the Muslim army as a base. Upon the conquest of Alexandria, the Muslims returned and settled in the same area. Initially the land was primarily used for pasture, but later buildings were constructed.

Other already populated areas were greatly expanded. At Mosul, Arfaja al-Bariqi, at the command of Umar, constructed a fort, a few churches, a mosque and a locality for the Jewish population.

[参25]

(以下机翻)

定居点

巴士拉地区在被穆斯林征服时人口稀少。在欧麦尔统治时期,穆斯林军队发现这里是建造基地的合适地点。后来该地区得到解决并建立了一座清真寺。

征服马迪安后,穆斯林就在此定居。然而,很快环境变得恶劣,奥马尔下令将 40,000 名定居者重新安置到库法。新建筑是用泥砖建造的,而不是用芦苇建造,芦苇是该地区流行的一种材料,但很容易着火。

在征服埃及期间,福斯塔特①地区被穆斯林军队用作基地。征服亚历山大后,穆斯林返回并定居在同一地区。最初这片土地主要用于牧场,但后来建造了建筑物。

其他已经有人居住的地区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在摩苏尔,Arfaja al-Bariqi 在奥马尔(显然应是欧麦尔)的指挥下建造了一座堡垒、几座教堂、一座清真寺和一个供犹太人居住的地方。 

① 号称即是后来的开罗前身

/* 以上伪史请注意甄别 */

500

500

立此存照,截图照片各一张,

免得你们又偷偷改改改,

回头还倒打一耙说我P图

哦,巴士拉人烟稀少..... 不是说海滨很牛逼么?两河很肥沃么?那些什么个 Ur/Lagash 之类的按你们自己说法都建在海滨的,怎么过了几千年反倒不行了?越活越退化了?

征服埃及做牧场?不是粮食高产区么?呵呵。打了十几年大仗,人口聚居地还“极大的扩展”了,变戏法变出来的?

只有芦苇印证了那里(库法)一片泽国的情形。

500

/* 以下伪史请注意甄别 */

Social policies

During his reign, Abu Bakr established the Bayt al-Mal (state treasury). Umar expanded the treasury and established a government building to administer the state finances.

Upon conquest, in almost all cases, the caliphs were burdened with the mainten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roads and bridges in return for the conquered nation's political loyalty.

Civil activities

Civil welfare in Islam started in the form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urchase of wells. During the caliphate, the Muslims repaired many of the aging wells in the lands they conquered.

In addition to wells, the Muslims built many tanks and canals. Many canals were purchased, and new ones constructed. While some canals were excluded for the use of monks (such as a spring purchased by Talhah), and the needy, most canals were open to general public use. Some canals were constructed between settlements, such as the Saad canal that provided water to Anbar, and the Abi Musa Canal to provide water to Basra.

During a famineUmar ibn al-Khattab ord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anal in Egypt connecting the Nile with the seaThe purpose of the canal was to facilitate the transport of grain to Arabia through a sea-route, hitherto transported only by land. The canal was constructed within a year by 'Amr ibn al-'As, and Abdus Salam Nadiv writes that "Arabia was rid of famine for all the times to come."

After four floods hit Mecca after Muhammad's death, Umar ord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dams to protect the Kaaba. He also constructed a dam near Medina to protect its fountains from flooding.

[参25]

社会政策

在他统治期间,阿布·伯克尔建立了 Bayt al-Mal(国库)。奥马尔扩大了国库并建立了政府大楼来管理国家财政。

被征服后,几乎在所有情况下,哈里发都肩负着维护和建设道路和桥梁的重任,以换取被征服国家的政治忠诚。

民事活动

伊斯兰教的公民福利以建造和购买水井的形式开始。在哈里发统治期间,穆斯林在他们征服的土地上修复了许多老化的水井。 

除了水井,穆斯林还建造了许多罐子和运河。购买了许多运河,并建造了新的运河。虽然一些运河被排除供僧侣使用(例如 Talhah 购买的泉水)和有需要的人,但大多数运河对公众开放。一些运河建在定居点之间,例如为安巴尔供水的萨阿德运河和为巴士拉供水的阿比穆萨运河。

在饥荒期间,奥马尔·伊本·哈塔布 (Umar ibn al-Khattab) 下令在埃及修建一条运河,将尼罗河与大海连接起来这条运河的目的是促进谷物通过海路运输到阿拉伯,迄今为止只能通过陆路运输。这条运河由 'Amr ibn al-'As 在一年内建成,Abdus Salam Nadiv 写道:“阿拉伯在未来的所有时代都摆脱了饥荒。”

在穆罕默德死后四次洪水袭击了麦加之后,奥马尔下令建造两座水坝来保护克尔白。他还在麦地那附近建造了一座大坝,以保护其喷泉免受洪水侵袭。 

/* 以上伪史请注意甄别 */

哇哦,“公民福利”、“政府大楼”都出来了,好现代化哦;“购买运河”,自由化市场经济?运河开了不对外开放,压箱底过年呢?

“在饥荒期间”,怎么的?还发生饥荒了?饿着肚子还能所向披靡,啊啦呼神功护体果然是不一样吼。

“在埃及修建一条运河,将尼罗河与大海连接起来”,运输谷物到阿拉伯,那只可能是联通红海的了,出版书里也这么写的[参28]。一年干成——瞅瞅你苏伊士运河,修了11年,死了12万——辣鸡!都说了“信**得永生”啦,还有谁不服?

500

为了吃口大米白面,也是够拼哈。

可再怎么挣扎也白搭。因为接下来,唐史中的一句话又将一军:“龙朔初,击破波斯,又破拂菻,始有米面之属”——之前分析过,《资治通鉴》所载这个龙朔初指663年。

也就是说,663年之后,大食人才算是正儿八经吃上了一口主食。在此之前,则是“土多沙石,不堪耕种,唯食驼马等肉”。

如果按你们西方伪史所说,阿拉伯人642年就已经攻下埃及,在纳哈万德跟波斯人进行了大决战并且大胜,更是在651年就打到了阿姆河边,彻底终结了萨珊波斯[参11,25-28],那何至于会出现这种情况?

500

500

500

500

图有点多(文更是又臭又长),先放几张截图,

照片已存,坐等你们再改。[参26]

而且,如果你非得说前面“怛曷水”是“恒曷水”是幼发拉底河,那这里可又兜不住了——那岂不是说到663年阿拉伯人连幼发拉底河以东都没有打下来呢?这冲突可就越发大了去喽。

卡脑子啦卡脑子啦 500

其实,把这几则史料摊开一看,至少揭示了两点:

第一,直到唐代中期,所谓两河平原、所谓尼罗河三角洲,根本还是蛮荒一片,根本就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性的农业开发——条件根本不具备嘛,成本收益根本不成比例的事情,傻仔才去干呢。当然你说作为游牧、渔猎的场所,那倒是非常合适,而大食人本来就是游牧嘛,逐水草而居,自然也就无所谓沼泽和季节性的洪水。

这些地区早前可能也是波斯富户在这里放牧呢,《北史》就说波斯“土出名马、大驴及驼,往往有一日能行七百里者,富室至有数千头”。

就《大食东部》中就还有其他河流改道的记录,说明此地当时的地质条件都并不稳定,怎么好农耕?《大食东部》还说大沼泽叫“巴泰”,意为“澙湖”——澙湖啥意思,大家懂了吧?

——这跟我们第一节用 DEM 地形数据分析的结论也基本是吻合的。甚至《大食东部》还说瓦西特以南有五条水道流入大沼泽,你去数数前面高程图里面鸟足状冲积扇有几条?

第二,至663年之前,大食人还没有攻下波斯人的核心农业区,所谓“渡怛曷水,劫夺商旅”,多半就是越过巴士拉一线攻入札格罗斯山麓的伊朗胡齐斯坦的区域——巴士拉、库法和瓦西特,这是大食人说他们在崛起过程中在伊拉克地区自己建的三座城市:

500

伊斯兰历1世纪(7世纪)中叶,穆斯林征服亦剌可地区时,他们将位于底格里斯河岸的泰西封(Ctesiphon)城称作马达因(Madāin)城,此城是该地区首府,也是萨珊王朝的冬都。但阿拉伯统治者需要为其民众建立城市,并使其成为永久驻地,于是不久以后就在亦剌可地区建立了三座城市即苦法城、弼斯啰城和瓦夕的城,这些城市很快成为穆斯林在新征服地区的主要城市,特别是苦法城和弼斯啰城在倭马亚王朝哈里发统治时期成为亦剌可地区的双首府。[参10]

呵呵,大名鼎鼎的泰西封原来只是冬都哦。冬都啥意思,读中国史多的同学肯定不陌生。咱们还没就您这大名城的真实性做分析呢,您这就往后缩了?

倒是库法、巴士拉和瓦西特三城(军营),作为前攻波斯和与官军周旋的基地,倒真还有点东西,正是上中下三路:

巴士拉前面说了,而且除了胡齐斯坦的阿瓦士、迪兹富勒、苏萨等地之外,向东北偏东方向是伊斯法罕地区,逮到机会也是可以纵兵大掠的肥肉;向东南可进入设拉子、锡尔詹、克尔曼、巴姆等一条生态走廊,也就是大食文献中所谓的“法尔斯”地区,这一带地理地形和自然气候等对大食人来说也还是比较熟悉适应的。

对于已经农耕化的波斯贵族而言这些地方可能已经算穷地方了,防守也会更薄弱,但对于在阿拉伯半岛啃沙子的大食人来说,这些地方条件可不要太好了,拿下这些地方,至少我驮马肉可以先吃个饱了,又可以从侧后方威胁波斯的核心地带,就算地区的中心城市一时半会啃不下来,把周围的草场占了也是大发一笔横财;从这里继续向东至少又有两条前进线路:自巴姆转向东北可进入锡斯坦地区,再转北可至赫拉特等阿富汗北部比较富庶的农耕区(《汉书》所谓“转北而东得安息”的区域),而自克尔曼往北经过塔巴斯等再转向东北可直插伊朗东北方马什哈德、木鹿等富庶地区——事实上就西方人写的“历史”,阿拉伯人的攻击路线,也是要说以法尔斯为基础向前的,差不多也是取这条路线[参11,27-29]——当然他们各家的说法总是会互相打架,这个我们到后面<波斯传><大食传>的时候再慢慢掰扯。

而这应该也是永徽五年(654年)伊嗣俟被大酋长所逐,东逃的过程中能够被大食人半道截杀的缘故。大食人甫一得手,就立即“引兵击波斯及米国,皆破之”,应该就是打的东部的木鹿,并跨过阿姆河进攻米国(在撒马尔罕以南,悄悄告诉各位,这事所谓阿拉伯史又是提都没提),不过战线拉得太长,抢够东西见好就收了。大食人这把舔了个大包,实力大增。

中路瓦西特,可前突入哈马丹,威胁伊朗西北的农耕地区,哈马丹以南的纳哈万德,就是《新唐书》中所说“大食常游牧于此”的“你诃温多城”。

北路库法,可沿底格里斯河向上游,威胁萨马拉(Samarra)、基尔库克、埃尔比勒以及摩苏尔等富庶的农耕区,注意这些地区大部分也都位于底格里斯河左岸,也就是需要“渡怛曷水”才能干的哦。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威胁拂菻的地盘,进而攻克苫国等。

500

图28 大食人的运动路线分析,

欸~这才有点游牧民族的架势嘛,

有地表覆盖图以后就清晰多了,一目了然

而三城互为犄角,可资周旋,若官兵大军压境,我打不赢就换个地方去攻你薄弱环节,你波斯人还用的象兵,步象结合(《旧唐书》里就写了),机动性怎么可能跟我比?或择有利地形伏击,等你走到半道上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杀出来打你个措手不及。

这才有点合理性呀,有守有攻、避实击虚,等对手犯错,抓住机会发展壮大。哪可能就您那样,横空出世天降猛男,没有任何外部条件的情况下就所向披靡神挡杀佛、五年时间多线作战,同时就把叙利亚、拜占庭、埃及和波斯都干趴下了?而且还都是跟对手打阵地战、消耗战、攻城战、大兵团会战决战?动不动几个月的对峙?——援军早把你闷死了好不好,还等你在那召唤风沙?完颜阿骨打都不敢这么玩儿吧?(虽然又是颇有抄袭痕迹呵呵)——什么?没有援军的?~哦~~~,也是哈,在伪史笔下,对手也个个都是草包,两边就小孩子骑竹马对砍就完事了呗 500 杀杀杀杀杀...... 阿拉伯人神功护体,拔得头筹 500

至于后面连着三任哈里发被刺杀,内部动荡、派别分裂,扩张势头还能几乎丝毫不受影响,那也是神奇啊。

始终要记住,此时的大食人还是游牧民,机动性、运动战才是他们制胜的第一要诀。

四、中国文献可靠性的进一步印证

作为严谨性来说,我们当然也不免要问一句,中国文献对此的有关记录是否足够可靠?会不会因为离太远而不准确?

就像有人还在那跟我扯什么拜拉祖里、什么塔巴里,意思人家本地人,史料才更可信布啦布啦布啦...... 我就不说你成书年代、不说你原始档案在没有纸的时候靠啥记录、以及这些给穆圣和阿拉伯人的圣战武功脸上贴金的东西还当成宝贝了这些事情了,本地人就可靠?回头我揪出来吊着打您别喊疼——料我是已经备好了,我现在不稀得搭理你们,后面再算这笔帐。

今天我们还是先来说中国文献。

首先,中国文献的可靠性,我们已经多次、反复的进行过验证了,包括上面《新唐书》中所节录的贾耽的乌剌的记录。除了一些抄错的无心之失外,中国文献的可靠性是值得信赖的。

当然我们并不满足于此。进一步,可以看看我在最早的<插播'《岭外代答》中的一则阿拉伯-美洲故事?(上)>这篇中,我就提到,至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时期,海上远洋航行的主力依然是“中国海舶”,因为只有中国人能造出足够大的船,大食人的船太小技术也比较粗糙,只能沿海岸线航行,往来的客商也多喜欢乘中国船。

而在其他一些资料[参31-33]则提到唐代的这种情形,他们又指出其所引用的一份比较早的资料是一本叫《苏莱曼东游记》(又名《中国印度见闻录》)的小册子,提到中国与阿拉伯之间的贸易,都是在法尔斯海(波斯湾)内一个叫西拉夫(Siraf)的地方换船,因为阿拉伯河口多浅滩,容量大的中国船难以通行。

孙光圻《中国航海史》则指出在东非考古中发现数目可观的中国古瓷器及碎片广泛分布在亚丁湾至莫桑比克海岸一线,肯尼亚出土有8世纪的唐代青瓷[参33]...... 

500

《苏莱曼游记》(又称:《中国印度见闻录》)法译本的作者J.索瓦杰在译序中也曾指出,该书原著的某些章节的编写特点及部分地名译名都富于中文色彩,因此,“应该承认中国人在开导阿拉伯人近东航行中的贡献”。同时,他还根据《印度珍奇记》指出:“波斯湾的商人乘坐中国的大船才完成他们头几次越过中国南海的航行”①,即或有象8世纪阿曼航海家苏哈尔直航中国广州的行动,也仅为单桅缝合小船的探险举止,比不上唐舶远洋之胜任姿态。而在东南亚与南洋一带的外国船虽也能航达中国,但其在阿拉伯海与东非海岸的活动能力却远逊于唐舶。当时,能够纵横活跃于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水域全线的中国航海界,确实令世人刮目相看。

其次,从这条航路所经过的港市来看,唐舶所泊之处,大都为盛产象牙、犀角、乳香、龙涎香、珍珠、宝石、珊瑚、琉璃、丁香、没药、苏木等的富饶地区,而由中国输出的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器四大宗货物,也适为上述地区所渴求。这就充分反映了从唐代中叶以降,中国的航海活动的性质开始从以前历代的以政治外交为主,转向了以经济贸易为主的发展轨道。这一点,对于其后的宋元航海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历史影响,成为推进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由繁荣进入鼎盛的巨大动力。

再者,从航海学角度考虑,这条航路突破了亚洲范围内的航行,开始实现了洲际航行,其进展之快,确是非同小可,充分展示了唐代中国航海者的英勇胆识与远航技术......

① 参见穆根来等译《中国印度见闻录》法译本序言。中华书局,1983

[参33]

可见,当时已经有中国的商船航行至波斯湾甚至更远的东非沿岸。杜环回程就是走海路到的广州。

所以你觉得中国人对波斯、大食的情况不了解?隔得远?

你要非较真说这是唐朝中期以后了,那我又找一份资料来给你看:

500

于时咸亨三年坐夏杨府。初秋忽遇龚州使君冯孝诠。随至广府。与波斯舶主期会南行。

——[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义净自述

波斯船都能航行到广州了,中国船到不了波斯湾?时间是咸亨三年也就是672年,离大食击破波斯拂菻很近。

而且实际上恰恰就是在龙朔击破后,大食“将兵南侵婆罗门,胜兵四十馀万”,而义净所述,玄照法师欲归国,恰逢大食侵入开伯尔山口的迦毕试国,堵住了往北的吐火罗道——又是互相印证,你就说准不准?回看前面,不是说“被征服后,几乎在所有情况下,哈里发都肩负着维护和建设道路和桥梁的重任”么?那玄照他们以及后来这么多僧侣又怎么被堵了路的?

——对咯,我又悄悄告诉各位,这事所谓阿拉伯史又是提都没提,... 呵呵,该您来的时候影都没见着一个,不该您来的时候在那瞎蹦跶...... 有关叙述还自己内部各家互相扇耳光,脸都打肿了!后面慢慢跟你们算。

差不多同一时期,唐朝与吐蕃交恶,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贵兵败大非川,另一条泥波罗道也被堵。于是赴印度求法的僧人全面而迅速的转向了海路[参35],这说明当时的航海技术和航线都已经有充分的准备。

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波斯的记录,《魏书》《北史》《梁书》《南史》《隋书》均有记载,其中南朝记录就是自海路来的:

500

波斯国,其先有波斯匿王者,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因为国号。国有城周回三十二里,城高四丈,皆有楼观。城内屋宇数百千间,城外佛寺二三百所。西去城十五里有土山,山非过高,其势连接甚远。中有鹫鸟噉羊,土人极以为患...... 国东与滑国、西及南俱与娑罗门国、北与泛栗国接梁中大通二年,始通江左,遣使献佛牙。

——[唐]李延寿《南史》卷七十九列传第六十九夷貊下

梁中大通二年为530年。这里地理描述如“东与滑国接”、“土山”(下篇解)可以确认这个波斯不是别的另一个什么“波斯”,“泛栗”未知是否指“拂菻”?

而《北史》《隋书》中则不仅有波斯的记录,更有中国派遣的使节:

500

波斯国,都宿利城...... 地多沙碛,引水溉灌。其五谷及鸟兽等与中夏略同,唯无稻及黍、稷。土出名马、大驴及驼,往往有一日能行七百里者,富室至有数千头。又出白象、师子、大鸟卵......

神龟中,其国遣使上书贡物,云:“大国天子,天之所生,愿日出处常为汉中天子。波斯国王居和多千万敬拜。”朝廷嘉纳之。自此,每使朝献恭帝二年,其王又遣使献方物。

隋炀帝时,遣云骑尉李昱使通波斯。寻使随昱贡方物。

——[唐]李延寿《北史》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西域

神龟518-520年,跟上面梁中大通二年接近,恭帝二年为555年。期间,还“每使朝献”,经常串门。隋炀帝就更清楚了吧,604-618年,派遣李昱出使,这次波斯也派了人回访。

退一万万步说,只要是有中国使节实地考察过的,记录的可靠性就非常高了。这更是已经离得非常很近了。

这还是有名有姓留下了记录的使节,还有多少无名使节呢?像王玄策,那是碰上了,他也有点胆识自己把问题解决了,不然也是个籍籍无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里,除了王玄策之外的无名使者就有好几位,这至少还是提了的,没提到的还有多少?

像杨良瑶、阿罗憾,若不是他们的墓和碑被挖出来,谁能知道他们?

前面《新唐书》中贾耽的记录,肯定也不是他亲自考察,也只能是来自商旅和使节。若不是贾耽大名人,欧阳修等人提了一句,我们也都未必能知道是来自他的著作。

所以既然他们的记录都呈现了极高的可靠性,那凭什么不相信在好几份史料中都出现的“始有米面之属”?

除了中国方面派出的使节,还有波斯人、拂菻人的转述,尤其是波斯人,除了北魏时期就经常串门之外,到唐朝当事的几代王族客居中国,还给建了波斯寺,显庆年间大酋长阿罗憾代表唐朝出使拂菻,这阿罗憾也活得够久了,活到九十五岁,在武则天的时候还在从政,还有儿子留在了唐朝。

那波斯人他自家的情况他不了解?他们还指着唐朝给他们发救兵呢,唐朝还派过裴行俭呢——那这如果您自己都不提供准确的情报,别人又怎么帮你?

再来,就是大食人的自述了。永徽二年651年,大食“始遣使朝贡”,“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矣”。如果波斯人是为了贬低大食人,把他们说得那么穷酸窘迫连口大米白面都吃不上,那大食人又为啥要照着波斯人的话说?哭穷卖惨好多讨赏?那又说什么“出驼马,大于诸国,兵刃劲利”?这明显是拍胸脯竖大拇指炫耀的架势呀。

所以,唐朝这几段史料所述,基本就是实情,大食人虽然开始吃不上大米白面,但是肉管够,也爱吃肉。所以你看到杜环那时候,虽然不缺主粮了,但大食人还是“一日五时礼天,食肉做斋,以杀生为功德”——直至今日。

若651年大食人都已经打到阿姆河,占了伊朗高原上几乎所有的肥沃土地,唐朝会完全不知道?这伊朗东边木鹿城从汉朝开始多少使节走过?隋炀帝派李昱考察过的,中国官方会不知道波斯哪里土地肥饶?等大食都把整个波斯占完了又过了十几年还在说人家吃不上一口大米白面?那后来杜环怎么又知道“粳米白面,不异中华”的?

想说中国人蠢就直接说,玩儿什么BBC阴间滤镜?

当然651年大食人来的这次,多半也有刺探沿途情报的打算,三年之后不就“引兵击波斯及米国,皆破之”了么?打劫之前先摸清楚哪家财多、防备又松懈,等到时机,才好下手不是?

总结:

至此,我们从GIS地理信息系统(包括DEM高程数据和GL30地表覆盖数据)和中国文献记载两方面互相印证,可知:

(一)两河下游“平原”在古代深受海侵和沼泽、洪水的淹没冲刷,根本不具备开展大规模农业的条件,你若说它水草丰美牛羊遍地倒有点可能,你非说沃野千里麦浪千重那就纯粹是扯淡(湿地里面种麦子,也是人才)。

(二)两河那些所谓的伟大古文明遗迹,诸如什么埃利度(Eridu)、乌尔(Ur)、乌鲁克(Uruk)、拉个屎(Lagash)..... 几千年前都得泡在水里,根本没有任何存在的基础。无非拿些近古的遗址在那冒充而已。

(三)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中古后期、大食人的时代。在此之前,两河“平原”、尼罗河三角洲都没有实际性的农业开发,大食人只能渡过底格里斯河劫掠商旅,以积累其原始资本。当时的巴格达也仅是一片河洲,要到唐代中期才开始筑城。

(四)至663年之前,大食人还没有实质性的拿下波斯的核心农业区,依然是流动作战,还没法实质性的、稳定的吃上一口大米白面。这与西方伪史所述之所谓萨珊波斯史、阿拉伯史,大相径庭,根本两个世界。

你说你们整天搞那么多煌煌巨著有啥意思?写一本不够,换个人重新署个名又屙出一本,一本又一本,堆满了图书馆和书店的柜子。想靠念经一样天天叨逼叨叨逼叨、靠堆数量搞词海战术来洗脑么?那咱们就一个个来点你们的死穴了。

中国史书一句话就可以顶翻你们一堆破书,一句话同时打掉你们两河和尼罗河三角洲。

这正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一句真话顶你们十万本伪书。

这才是真实的力量。

行文至此,其实另一个问题的答案也浮现出来,就是波斯都城宿利城的所在。

本来<西域通略>按顺序应该讲一讲大月氏和安息了,不过既然最近又说了那么多波斯大食,而恰好这个问题又到了喉咙口,那下期索性先来分析下这个问题。算是“波斯传一”吧。

参考资料:

[1] 本人拙作:尼罗河(九)上,GIS硬核数据再证伪古埃及(数据处理和分析)

[2] 本人拙作:尼罗河(九)下,良渚数据与高海面理论再扒伪古埃及一层皮

[3] 本人拙作:尼罗河(十)实锤,拿破仑团队《埃及描述》地图集又双叒叕自证伪古埃及

[4] 沼泽逐渐消失,沼泽阿拉伯人凄惨依旧.国家地理中文网文章 =>http://m.ngchina.com.cn/environment/3767.html

[5] 侯伟龙,徐正宣,付开隆.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软土分布特征及工程性质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16,60(09):52-55.

[6] 高中地理试题 =>https://zujuan.xkw.com/18q9823299.html

[7] 高中地理试题 =>https://www.zujuan.com/question/detail-17644137.shtml

[8] 高中地理试题 =>http://www.1010jiajiao.com/paper/timu/4230462.html

[9] [大食]伊本·胡尔达兹比赫(Ibn Khurdādbih, 825~912年).道里邦国志[O].宋岘(译注).北京:华文出版社,2017.8

[10] [英]G·勒·斯特兰奇(G.Le Strange,1854~1933年).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M].韩中义(译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

[11] [美]菲利浦·希提(Philip Khuri Hitti, 1886-1978年).阿拉伯通史上[M].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

[12] [荷]Abraham Ortelius[1527-1598].Representation of the Turkish Empire(古地图).世界数字图书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办)收录档案.1570 =>https://www.wdl.org/en/item/17577

[13] [荷]Jodocus Hondius[1563-1612].Map of the Turkish Empire(古地图).世界数字图书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办)收录档案.1600 =>https://www.wdl.org/en/item/14673/

[14] 本人拙作:西域通略:地理志二,从卫星图和文献对照再探两河地形及其真实变迁

[15] 本人拙作:西域通略:地理志二续,大食文献中的两河大湖沼,及古代北波斯湾和遗址分析

[16] 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 =>https://www.webmap.cn/main.do?method=index

[17]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官方网站统计地图.http://kids.fao.org/agromaps/

[18] 本人拙作,【伪绝书】沧海桑田:从《孙子兵法》中的“地”看西方伪史对地形地理的无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k1MTAwMQ==&mid=2651530576&idx=1&sn=64e4f5c3d79bdd10c8bdb1b9df0fe5ab

[19] “地球知识局”相关科普文章,微信公号:diqiuzhishiju(地球知识局)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144984/answer/127007992

[20] 本人拙作,【伪绝书】沧海桑田:综述,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下)No!山河

[21] 网络信息,文章《太朴优选看世界,中世纪伊斯兰美食的诞生》

[22] 宋岘.唐代中国文化与巴格达城的兴建——(唐)杜环《经行记》新证之一[J].海交史研究,1998(01):73-84.

[23] [唐]杜环.经行记笺注[O].宋岘(译注).华文出版社,2017-8

[24] 原帖被天涯洗掉了,原来链接还是放一下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38040-173.shtml (2018-12-29)

[25] Wikipedia, Rashidun

[26] Wikipedia, Caliphate

[27] [美]苏珊·怀斯·鲍尔.世界史的故事4中世纪的到来:6世纪-11世纪[M].徐彬,陈幸子,刘在良(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10

[28] 纳忠.阿拉伯通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

[29] 哈全安.中东史610-2000(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1,p124

[30]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O].杨武泉(校注).中华书局,1999-9.p93

[31] 刘景华.中古阿拉伯人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考察[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03):110-114.

[32] 李金明.唐代中国与阿拉伯海上交通航线考释[J].广东社会科学,2011(02):114-121.

[33] 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34] [大食]苏莱曼(Sulayman).苏莱曼东游记(851年).刘半农,刘小蕙(译自费琅和雷诺两个法文版),北京:华文出版社,2015.7

[35] [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O].王邦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20.3

---------------------------------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