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形式主义”的信息化升级

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各类办公软件、政务APP、OA系统等应运而生,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变得十分方便快捷,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基层干部群众。

500

但时间一长,由于信息化、智能化的便利性,一些地方和部门把“文山会海”从现实中搬到互联网上,把形式主义由“线下”搬到“线上”,美其名曰“提升效率”,实际上却导致了一些工作上的“内卷”——各种通知越来越多、各种任务随时下达、各种统计层出不穷、各种评比花样繁多,让基层应接不暇、不堪重负,由此滋生“屏幕上”“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人苦不堪言。

上头千根线,基层一根针。一个基层工作者,往往需要同时使用多个工作APP,时不时参加个网络会议,线上处理各类信息,转发通知、落实工作、反馈结果……一天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屏幕”和“指尖”上,生怕回复慢了、落实晚了,甚至吃饭、睡觉都得保持在线状态,真可谓是“夙夜在公”,让人疲于应付、不胜其扰。

500

指尖上的忙碌,工作群的热闹,牵扯了基层人员大量精力,让人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而不自觉,误把通知当部署、把打卡当落实、把回复当督导,导致一些工作虚耗空转。一些随手发出的“微指令”、下达的“微任务”,貌似忙忙碌碌、热热闹闹,实则机关忙乱、基层乱忙,貌似认真负责、落实及时,实则消极塞责、应付了事,往往徒增各级负担、陷入恶性循环,成为基层干部群众广为诟病的痛点和堵点。

这两年,各级在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政务APP规范了,工作群数量减了,打卡拍照、签到留言等形式主义泛滥势头有所遏制,但过度留痕、刻意留迹等现象没有根本改观,部分工作形式大于内容的积弊还没有彻底纠治。

500

有的工作上下一般粗,上级各种通知一转了事,没有发挥关闸分流、分类指导作用,看似事无巨细很负责,实则不愿担当想推责。

有的机关本该自己掌握的情况和数据,懒得自己动手梳理统计和核查,怎么“简便”怎么来,一个个通知随意发下去,让基层反复统计上报。

有的把信息化手段当成脱离基层、脱离群众的借口,用“键对键”替代“面对面”,用“指尖”替代“田间”,关在办公室里搞调查,拍着脑袋作决策。

有的甚至为图政绩、博眼球,标新立异搞一些投票评比、问卷测评、转发集赞,打着信息化的幌子,干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勾当。

......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之所以禁而不止、纠而不绝,其根本原因是部分党员干部没有真正树立实事求是的政绩观,没有真正地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没有真正把为群众解决多少问题、办了多少实事作为衡量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信息化手段因此成为滋生形式主义的新温床。

500

信息化只是一种工作手段,不应舍本逐末成为工作本身,更不应该以信息化之名,行形式主义之实。基层干部只有从“线上”繁杂的工作中脱离出来,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线下”,深入基层、了解实情、调察研究,才能真正做到接地气、得人心,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1927年初,毛泽东同志历时32天深入湖南5个县进行调察研究,假使当时有便利的网络条件,如果只是依靠建几个群,发几个问卷,统计几个数据,不深入到田间地头、灶前炕头与农民推心置腹、促膝而谈,估计很难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样的历史名篇,更无法为我党初期开展农民运动提供最真实、最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500

纠治“屏幕”和“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关键在于摒弃形式主义,而不应该简单否定“屏幕”和“指尖”。信息化、大数据本身没有错,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由此否认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否认其对更好服务基层群众、提升工作效率的积极作用。比如,利用信息手段简化优化办事流程,把各类“线下”事务尽量整合到“线上”办理,让基层群众“最多跑一次”,甚至足不出户就能把事情办好。比如,利用信息手段及时掌握群众冷暖和诉求,坚持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解难题,建立实时反馈评价机制,对群众反映的一些急事、难事、闹心事,做到接诉即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信息技术只有扎扎实实地用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真作为、真办事,服务对象从中受益,才不会虚耗干部精力,增添基层负担,无益群众工作。各级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真正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更高效地服务基层和群众。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真正将温暖通过“指尖”穿越“屏幕”送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坎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