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奖“台毒”傅榆,究竟是什么人?

今晚金马颁奖礼上,获奖导演傅榆发表“台毒”感言,宣称“希望台湾能够被当做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这个傅榆,究竟是什么人?

500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傅榆,1982年生人,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人,来台求学定居;母亲是印尼华侨,9岁至台湾长居。傅榆称自己成长于“外省”家庭中,却又不是真正的外省人,与真正的台湾历史脱节,“我的身份比较奇怪啊,比较尴尬。”

傅榆曾多次在采访中回忆自己作为外省家庭的一部分成长的经历。小時候她因听不懂台语,而常受到同学排挤,开始觉得自卑,无法融入“本省”这个族群。进入高校之后,更觉得自己与周遭同学格格不入。

“不会讲台语”、“外省”、“天龙人”这些标签贴在傅榆身上,让她觉得很不是滋味,觉得自己是“外人”,无法融入“台湾”这个群体。

傅榆的家庭对国民党认同感极高,母亲自认是中国人,他们对于民进党、泛绿阵营充满厌恶,耳濡目染间,傅榆的想法也曾倾向于父母,但离家上大学后改变了。傅榆认为:“(以前)这不是我自己的选择,是我以为世界就是这样。”

傅榆曾参与拍摄“太阳花学运”纪录片《太阳不远》、记述大陆学生参与台湾社会运动的《我在台湾,我正青春》。此次获奖的纪录片《我们的青春·在台湾》以学生运动带头者陈为廷与大陆学生蔡博艺为拍摄对象的作品。

在傅榆曾经作品《不曾消失的台湾省》的最后一段,镜头里只有傅榆一人,画外音询问傅榆为什么要拍这部短片:“你真的认同台湾吗?还是你只是不想被取笑,想被接受?不想被排挤?”“你到底想要大家认同你什么?”

傅榆回答:“我只是想要得到那些不认同我的人的认同。”

傅榆,你觉得这样你就能得到了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