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乌鸦校尉:关于广府文化和香港粤语等问题》,你为什么看了以后不舒服

500

按照民族的定义来分析这篇《驳乌鸦校尉:关于广府文化和香港粤语等问题》,结果十分有趣。

我并不是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有什么特殊的想法,仅仅阐发一下我的发现。

————————————————

共同生活的地域

广府文化(因清朝时的“广州府”而得名)是岭南文化的一种,或者更广义地说,可以称为“中国亚热带文化”的一种。中国的“亚热带文化圈”,大致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台湾五省,与及港澳两特区。这里有什么根据呢?

共同的历史渊源和语言

众所周知,岭南(两广)有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民系,对应三大方言和文化。广府民系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广东中西部,广西中东部和南部,北江中下游和东江下游;潮汕民系(或福佬民系)主要分布在潮汕平原,汕尾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韩江中上游,东江中上游和粤北山区。人口比例上,广府民系大约占到广东原居民(以1949年为界)的三分之二。不过,广东的广府人中,存在两个和主流粤语差别较大的亚方言:四邑话和阳江话。尤其四邑话(所谓四邑是指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如按口音归类,还包括斗门大部分和鹤山一部分,与及江门市区),某些语言学者认为它是粤化程度较高的闽赣混合方言。以前北美的唐人街就是流行四邑话,因为早期的华工大多是四邑人。多数语言学家仍将四邑话归为粤语的一种,而多数四邑人即使在解放前也是能听懂大部分主流粤语的(因为读书,经商,打工,看粤剧听粤曲等原因),所以四邑人对广府文化的心理认同本来也较强,可认为是同一民系内。例如,现代最杰出的粤剧艺术家红线女就是开平人。

生产方式(含一部分共同地域)

总之,基本不下雪(雪也会冻死冻伤动植物),几乎没有连续数天气温在0℃以下是亚热带的必要特征。这种气候造成了亚热带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和温带也有很大的不同,进而影响到文化发展的不同。例如广东很久以前就按“两造半”耕作,即两造稻米和一造冬季的杂粮(番薯等)。长江流域在工业化以前是不可能有冬季的半造收成的。这种气候的不同会导致生产活动不同,当然也会导致社会文化和心理,价值观等的不同。在亚热带气候下,冬天不太冷,物产较丰富,即使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也罕见冻死饿死的现象,所以人们普遍相对乐观,热爱生活,很少苦大仇深的情绪。事实上在八十年代以前,广东人和福建人的相似性要远大于和同样相邻的湖南、江西等省,只是以前广东和福建联系少,人们不太有感觉而已。

共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那么广府文化相对于中国其他亚热带文化,或者其他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呢?我认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广府文化的市民性最彻底。这是一种最通俗,最市井的大众文化,也是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如果想对这种文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建议听一下广东音乐的经典名曲,例如步步高,雨打芭蕉等,感受一下广东音乐和其他地方的音乐有什么不同?你会发现,广东音乐是最通俗易懂,最轻快流畅,最能与普通市民欢乐共鸣的音乐。你不会听出知识分子式无病呻吟,才子佳人的缠绵悱恻,或者土财主在独个享受人生等等这类感觉。另外,“食在广州”(或者“食在香港”)也是彻底市民化的一个很典型的体现和感受点。

共同的心理认同

这种文化的好坏优劣本文也不评论,但彻底的市民性必然带来一个客观的结果,就是超强的同化能力,因为它能迎合最大多数人的需求和情感。所以广州(包括广东)是清朝八旗汉化和市民化最早最充分的地方,满汉矛盾和冲突最少。现在广东电视台的生活系列小品《外来媳妇本地郎》中有个角色叫“祝师奶”,演员真名是“舒力生”。一听这个姓氏就知道是满族(老舍叫舒舍予),但她总是以“(前)西关小姐,正宗广州人”自居。香港知名影星周海媚也是满族人,满姓瓜尔佳氏,可你能看出她哪里有一点满族的特征吗?八十年代出色的粤剧新秀倪惠英,原来是个湖南妹子。香港以前有个著名足球运动员山度士,他除了一张脸还有西方人特征,无论讲的话,喜欢吃的食物,生活习惯,甚至身材,都和一般香港青年完全无异。

强化对立(刘德华的粤语歌你爱不爱听,周星驰的粤语电影你爱不爱看,各位朋友,你扪心自问一下,就会知道《驳》文的作者是不是在刻意强化对立)

然而反过来说,内地歧视粤语,贬低粤语,一心要打压甚至废除粤语的人就一定没有或者只是“极少数”吗?大家都是成年人,谁也别装。

那么,有着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历史渊源和语言、共同的生产方式、共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共同的心里认同,以及对刻意构建的敌人/他者的统筹敌忾

我要问,这位@好年华 在想什么?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