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伦药业创新转型成“执念”分拆川宁IPO缓解资金之渴?

500

值得注意的是,科伦药业曾表示,此前融资的40亿元-50亿元资金基本都给了川宁生物,川宁生物分拆上市后可以作为独立主体融资,科伦药业自身将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创新药研发。

来源:中访网

以大输液起家的科伦药业于6月17日晚间披露分拆所属子公司伊犁川宁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宁生物”)至创业板上市的预案。

早在2019年,科伦药业就有公告显示:要为川宁生物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未来将推动川宁生物走向资本市场”。

据悉,科伦药业属医药制造业,主要从事大容量注射剂(输液)、小容量注射剂(水针)、注射用无菌粉针(含分装粉针及冻干粉针)、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腹膜透析液等25种剂型药品及抗生素中间体、原料 药、医药包材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拟分拆的川宁生物负责公司抗生素中间体业务的开展,主要从事生物发酵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主要产品为硫氰酸红霉素、青霉素类抗生素中间体(包括6-APA、青霉素G钾盐)、头孢类抗生素中间体(包括7-ACA、D-7ACA和7-ADCA)以及熊去氧胆酸等。

值得注意的是,科伦药业曾表示,此前融资的40亿元-50亿元资金基本都给了川宁生物,川宁生物分拆上市后可以作为独立主体融资,科伦药业自身将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创新药研发。

根据财报数据,2018年-2020年,川宁生物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3.49亿元、31.43亿元、36.49亿元。2019年度,川宁生物负债高达54.52亿元。

与此同时,科伦药业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经营压力。

2012年,科伦药业提出了全面启动创新转型计划,以“大输液+抗生素全产业链+专科制剂研发创新”三轮驱动为战略推动发展,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创新研发。

同年,科伦药业启动了近500项药物的研发,其中包括364项仿制药、22项改良型创新药、49项me-better小分子创新药和47项生物药。

然而,我国大输液产量在2013年创下历史新高后受到“限抗令”、“限输令”等政策及国内大环境影响,大输液产量增长率总体开始下滑。

科伦药业作为我国三大输液龙头之一毫无疑问受到了影响。2020年度,科伦药业输液产品整体实现营业收入80.31亿元,同比下降19.75%。

更糟糕的是,近几年科伦药业的业绩表现并不出色,其净利润已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2018年-2020年,科伦药业分别实现营收163.5亿元、176.4亿元和164.6亿元,同比增长43%、7.86%和-6.65%;分别实现净利润12.13亿元、9.38亿元和6.28亿元,同比增长62.04%、-22.68%和-11.57%。

对2020年度业绩增减变动的原因,科伦药业在财报中提到“公司持续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研发费用同比增加”。

科伦药业2020年年报显示,公司已累计投入70多亿元用于研发创新。据统计,科伦药业的研发费用从2010年的7143.69万元增至2020年的15.27亿元。

而近两年来,科伦药业的研发费用增速已经超过了营收增速,分产品来看,出现下滑趋势的大输液业务仍是其主要的现金流来源。

科伦药业不惜重金投入研发是否过于激进了呢?毕竟其资产负债率一直有攀升的趋势,2020年资产负债率为56.22%,2019年则为55.83%,另投资者担忧。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创新具有高投入、周期长、成功率低的属性,具有较高的风险。而目前来看,科伦药业仿制药和创新药营收占比仍然很低。2020年年度,科伦药业启动了面向国内外市场的400余项药物的研究,同期有23项产品获批上市,24项申报生产。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