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7次叩响浩瀚宇宙的大门

飞行14圈

2003年10月15日,随着一声点火指令的传达,神舟五号缓缓升空,随后速度越来越快。全国电视前的观众在此情此景下,内心充满了骄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杨利伟作为执行这次任务的航天员,他将随着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

500

虽然只有一名航天员,而且不会出舱,但这已经打破了我国有史以来的航天记录,过去只能羡慕美国、苏联的航天行动,而现在我们也终于可以做到了。从零到一往往是最艰难的,只要成功踏出了第一步,往后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步伐会越来越快,杨利伟这个名字将永远被同胞们铭记。神州五号飞船在太空中待了21小时31分后,最终在内蒙古成功着陆。

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任务

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发射升空,这一次携带着两名航天员,分别是费俊龙、聂海盛。相较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任务更加复杂,不仅人数有所增加,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也从神五的不足一天上升为五天。我们可以看到从神五到神六,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这也意味着中国航天工程已步入正轨。

神舟六号是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但是放眼世界各国来看,这已经是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中国的潜力显然是巨大的,即使起步比较慢,但是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便将在航天领域成为世界领先国家。这一切依靠的是经济的稳定增长,国家在航天领域上的大力支持,以及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奋斗。

第一次太空行走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让人难以忘记的年份,那一年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举国悲痛。那一年也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圆了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同样在那一年,神舟七号载着三名航天员飞向太空,再次打破了我国的航天记录。虽然距今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但是提到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的名字,人们还是能立刻记起这三位航天英雄。

500

神舟七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七艘飞船,也是我国第三次载人飞行。这次飞行,宇航员进行了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需要考虑到运行轨道、姿态控制、地面测控等一系列专业问题。好在这一切的问题都被成功解决,当宇航员在舱外挥舞着国旗时,守候在电视前的观众们沸腾了。在那次任务中,释放伴飞卫星也是一项重大突破,验证了我国从飞船上释放卫星方法的可行性。

首次进行手控交会对接

2012年6月,神舟九号顺利升空,这次飞船上同样搭载了三名飞行员,但与上一次不同的是,首名女性飞行员杨洋将飞向太空。对于这次任务的安全性,航空总部还是相当有把握的,之前的神舟八号已经在无人的情况下演练了一遍,在证明安全有效的情况下,才批准了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

当然,这次飞行任务也比神舟八号有所增加,比如神舟八号飞船只要求与天宫一号进行自动交会对接,而神州九号则进行了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为了激发广大青少年的航天兴趣,宇航员刘洋还在天宫一号舱内进行了有趣的物理实验。这次飞行任务对飞船的载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搭载三名宇航员,还要运送三个人15天的食物和水,这也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进一步考核

仅仅过去一年,神舟十号于2013年六月份发射升空。发射神舟十号飞船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考核飞船的性能,为后续宇航员长期入住航天站做测试。这一次执行任务的三名宇航员分别是聂海盛、张晓光、王亚平。令人骄傲的是天宫一号从2011年发射以来,当宇航员们再次光临之时,已经成功运行了630多天。

500

这次神舟十号也增加了新的飞行任务,对天宫一号进行绕飞,飞行器以后将会和空间站进行对接,而这就需要从多个方向进。航天员这次同样把天宫一号作为了太空讲堂,向地面的孩子展示有趣的太空实验。在这次飞行任务中,为了丰富宇航员的舱内生活,神舟十号还完善了食品的种类以及垃圾处理能力。

在轨飞行首次达到30天

神舟十一号于2016年10月17日成功发射升空,这次它不再是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天宫一号完成了属于它的历史使命,比它更豪华、功能更先进齐全的天宫二号已经成功升空,神舟十一号的任务便是与天宫二号进行对接。这次执行任务的宇航员是景海鹏和陈冬,虽然只有两名宇航员,但是他们将在天宫二号上停留长达一个月的时间。

两名航天员这次在太空中做了很多试验,包括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在轨维修等,同样也在舱内向电视机前的观众开展了科普活动。之前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对接时,轨道的高度只有343千米,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的对接高度则是393千米,这与未来的我国空间站高度更为趋近。此次神舟十一号的对接任务也比神舟十号要复杂很多,需要进行连续变轨才能顺利对接。

进入中国空间站

2021年6月17日清晨,神舟十二号载着聂海盛、刘伯明、汤洪波三名飞行员向空间站正式进发,这一次他们将在空间站待上长达3个月的时间。这是空间站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三名宇航员也是在为以后能长久驻留空间站打前站。

500

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待的三个月,可谓是任务多多,他们不仅要开展舱内的日常管理,还有两次出舱活动以及舱外作业、开展空间科学试验等,这将为后续的空间站建设积累宝贵的经验。虽然中国航天事业在短短几十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所有人都知道,当下只是中华民族航天事业的起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