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的选择
“新四”和“海四”一直是军迷们关注的热点,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能带来一场网络风暴,引来一众“大V”纷纷发声站队,并带动广大军迷站队呐喊,分裂成“20派”和“31派”相互攻讦不止。作为一名老军迷,本人当然也不可能免俗,也是十分关注的,也曾在别人的贴下发表过观点,但立即招来观点相左者的炮火。考虑到在别人的楼下开火容易引起歪楼不礼貌,写个短文发表一下看法。
关于土共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走美帝的路,让美帝无路可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美帝粉”,中国空军不可能不研究美帝在四代机(美称五代,为统一本文全统一成四代划分法)上的经验来借鉴。那么从美帝为我们趟过的路,隐身化是空军发展的必然方向,看看美帝最近的发展,除了搞了几款用于反游击战用的无人机、炮艇机、巡逻机外,隐身已经是下一代空军装备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土共也必将如此。至于为什么当前实际操作还不是这样,比如我们空军还在接收J10、J16,甚至还从北边买Su35,海军则是J15,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是现在生产的三代机或三代半都是前几年我军采购的,已经下了订单必须要;或者几年前采购的配件库存太大,要一定规模才能消耗掉。但更可能还是目前的J20还不成熟,还无法全面换装,比如生产线未打通,产量供不上;个别配件量产化低,无法大批量生产;部分设备故障率高,不堪用;部分维护项目技术性高,地勤还处于厂家跟随保障状态等等。一些军迷可能感情上不认可,但事实上一架好的飞机都是飞出来的,好不好用、能不能用需要时间来考验,是急不来的,除非是战时,那就顾不得那么多了,能生产就上前线。
这个还是摆拍
所以,借用美帝四代机的发展模式,我们应该可以窥到我国四代机发展的方向。比如应不应该有一款低配版“新四”。首先从F35的最终情况看,美帝其实是成功的,35的性能相当强悍,对当前世界空军的主流三代或三代半都具有压倒性优势,最终价格也还可以接受,即便1.5亿的B型,比起最新的F16一个亿也差不多了,更别提法国卖给印度的“阵风”这样的坑货了,而且据说最终能降到8000万美元一架跟f16差不多,这个估计有水分,但比起20年前就1.5亿的22,便宜得不是一点半点。多有诟病的原因其实是洛马一开始的宣传把大家的胃口吊得太高,加之不断的跳票、钓鱼,而最后又完全没有当年F22出现时的震撼,从而产生的误觉。
我还是很厉害的
从美国三代、四代发展模式看,为空军主力型战机配备一款廉价型帮手是必须的,毕竟没有哪个国家军费是无限的,好用和够用永远都是矛盾的。而且从美帝的发展路子看,也是先有好用的,再有够用型,这应该也不是偶然的,因为一开始美帝空军计划的可不是183架F22,只是后来……。所以,类似的,既然一年7000亿美元的地主都没有余粮,最近两年才稍微有点阔的土共也需要有一款低配版“新四”,因为J20再便宜,也决不会是白菜价,据说北边一架10成新的15已经要价4亿RMB了,16好像是4.5亿,以此推测,一架20应当不低于1亿美元。因为在军备上,规模也是战斗力,质量压倒数量的前提是代差性的质量优势,凭借有限的性能优势全面抵消规模优势难以实现,二战时德国的Me262还不是被数量的海洋淹没了。当然,目前空军高层对“新四”还在犹豫,因为有了J20,高层对四代的危机感下降了,同时受到的各路神仙的影响,难以决断,所以为了维护几家厂子的生存,各种型号的飞机都在慢速生产。
这可不是白菜
“新四”需求迟早会出现,而且即将出现,这由土共在能力和需求两方面决定。能力,即技术能力和经济能力,就是造不造的出和买不买得起;需求,则是现实威胁和战略判断。这样就是两个方面3个因素了:技术、军费、决心。那么把这几个因素排排顺序,谁的影响力最大呢,呵呵,你马上会发现,第一是决心,第二是军费,现在大家讨论最多的技术问题反而是影响力最小的。所以,所谓“新四”几种构型:简化版20、改进版31、新起炉灶版。以上3个因素做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首先被排除的就应该是新起炉灶,因为虽然随着20的成军,土共空军的压力倍减,但也只是喜马拉雅山换成了太行山,还是山,因为目前美帝的35已经开始高速度生产,年产过百马上就可实现,如果另起炉灶,即使最乐观的,也要10年后2028年才可能(仅仅是可能)批量生产,想想此时美帝过千的四代机群,和已经初露倪端的五代机,我兔还是在屁股后面吃灰,这个土共的2035、2050两大节点是绝不合拍的。可以说,经过我兔航空人的不懈努力,我兔空军与美帝的差距,已经从30年(F15vsJ10)追赶到了约15年(F22vsJ20),还是存在着“代差”。预计到五代时,我兔应该争取将差距追赶到5年内,即基本同步跟随,彼原型、我概念,彼装备、我试飞,而不能别人生产线都要拆掉了,我还在飞原型机。从目前美帝情况看,虽然当前由于国际大环境和经济因素,装备发展极大减速,但其五代机概念已经在迅速成型,波音、洛马等也搞了不少CG和PPT,这正是我兔20出现后,美帝危机感增强的具体表现。由于美F35三个型号都已经进入量产,研发力量已经空置出来了,在迅速集成22、35使用经验的基础上,下一代飞机的探索性研究必将大为提速。预计最迟10年后,美帝的新一代原型机将试飞,此时我兔空军必须立即转向,开始研发自己的下一代飞机。那么留给我兔的时间就是10年了,从当前来看,如果成都现在开始简化版20研制的话,立马就会发现,简化多,生产成本可大幅度降低,但研发时间不够用,简化少,生产成本降不下来,还不如不简化直接生产全状态版20。考虑到成飞研制“枭龙”的时候,官方称之为飞速,但实际不考虑之前“超7”项目的时间,也花了接近10年(98年签订协议,03年首飞,07年首批交付),所以说简化20风险很大。但反观31呢,虽然现在也不能令人满意,但好歹也飞了几十回了,基本的气动已经摸清楚了,总体布局已经冻结只需进行分系统研发了,多生产几架原型机,5年内即可量产,即使换发也可以采用AB状态来解决,至于单价和性能,这个可能要给时间让步。关于20和31的成本价,那肯定是机密,但飞机虽然不是论斤卖的,实际上,在同一生产技术水平情况下,飞机裸价跟空重基本上是成正比的,这个可以理解,更大的飞机,更好的发动机,更好的杭电、液压、材料;小一点的飞机,发动机小一点,杭电、结构,甚至电缆线都可以降一点标准啦,例如F15空重13吨,2000年左右约3000万美元,f16呢,9吨2000万。J20空重按一般估计和F22差不多,14.5吨左右,31呢,其自称正常起飞重量17.5吨,那空重就是10吨左右了(有没有水分另说),相比较,要把20简化到降价30%很难。还有就是,目前空军关于“新四”的消息越少,越说明真正的“新四”已经快出来了,既如此,花落谁家不难猜测。
可能有水分
所以,虽然很多军迷不愿意承认,但时间真的就是在31一边,可以说,如果现在就招标“新四”,31只是占优势的话,那么时间越往后,31就越是唯一选择。至于“海四”,可能与很多军迷的星辰大海梦相悖的,土共还是很土,在四代机担纲的20年时间内,我兔海军航母规模不会很大,还只会建立起一支“准蓝”海军,主要维护西太到印度洋范围内的国家利益,更远的地方,应该不是“海四”的任务了,最少是“海五”。所以,“海四”应该还是一款应急产品,至于是改20还是31,问题都不大,因为捡洋落就没得挑剔了,最不可能的是海军自己研发一款专属“海四”,因为没钱,也没决心。至于“新四”其它构想,比如拉皮J10、拉皮“枭龙”,我说:美帝走过的路,我们不一定要走,但美帝不走的路,我们一定不能走,步子太大那啥就危险了。
形势比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