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怎样的青年电影人?| 直击上影节

500

文/杜威

近年来,青年电影人逐步登上舞台的正中央,持续给电影产业输送活力,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

从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点燃暑期档,到饶晓志的《无名之辈》成为经典的口碑黑马影片,再到曾国祥的《少年的你》打开青春片新大门,以及柯汶利的《误杀》完成对犯罪题材的类型片再突破......青年创作者的活力强势占据了市场关注度。

随着青年电影人捷报频传,电影市场针对青年创作者的扶持计划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而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SIFF YOUNG X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正式公布。在随后举行的相关青年电影人主题论坛上,多位嘉宾就”青年影人成长路径探索”展开讨论。

500

青年电影人要不断难为自己

著名监制、编剧王红卫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年轻导演最具吸引力的是才华,而不是所谓的“热爱、热情、努力”这些很虚的东西。“我最早看到宁浩第一个短片时,就是被才华惊艳了!我觉得年轻人就需要能够有讲故事、表达情感的能力,这是非常难得的。”

青年导演王晶一直以执行导演身份深耕在贾樟柯团队十年之久。他的处女作《不止不休》入围了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王晶在回忆创作处女作往事时说,“合作”是在他处女作里最准确的概念。

500

青年影人、导演 王晶

“合作意味着你要聆听对方的想法,学会妥协、学会修正,学会重新找到新的可能性。妥协不一定是坏事,也不见得是贬义词,我们制作完成一部电影之外,其实更大的收获是你收获了一段关系,要把握好这每一段良性关系。”王晶表示。

《无名之辈》导演饶晓志虽然完成了三部院线电影创作,但是市场仍然把他看作是青年导演。饶晓志直率的发出感叹,青年导演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行动起来”。

“无论什么样的条件,无论什么样的困难,最重要的是去行动,我知道很多青年导演也会犹豫不决,但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去完成它,勇敢地拍。回过头最感谢我自己的,就是当年我去拍了。”

此外,作为唯一女性青年导演的韩帅,却表达出最现实的忠言:“青年电影人要不断难为自己。”

500

青年影人、导演、编剧 韩帅

“然后经过这些(磨难)之后传达出来的价值才能比较有价值,比较能滋养自己和观众。所以经历这一次完整的处女作创作,希望能萃炼出那一点点的心里头感动,然后让它能感动大家。”韩帅分享着自己的创作初衷。

梁鸣的处女作《日光之下》去年上映之后收获不俗口碑,他是从演员跨界到导演,梁鸣表示当时最重要的契机就是自己积攒了一团东西,必须想把它表达出来。“青年电影人在有了强烈的诉求欲望之后,会发现可以通过拍的方式表达,它让我找到了对话的方式,是跟自己对话,也是跟世界对话。”

500

青年影人、导演、编剧、演员 梁鸣

500

青年导演如何平衡商业属性和文艺表达?

青年导演展露头角之时往往会呈两极之态,其中很大一部分青年人更偏重个人情感表达和童年乡愁记忆,而忽略了影片的商业性。此时,《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误杀》这样名利双收的青年电影人更显弥足珍贵。如何把握艺术和商业的平衡也是青年导演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王红卫坦言道,只要有(青年人绝缘商业性)这道鸿沟,你就不能解决问题。(市场和相关扶持计划)应该从年轻人身上看到他的长处是什么,他的短板能不能弥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青年电影人。同时,王红卫希望这些青年电影人发自初心的,搞清楚出自己真正想拍的和适合拍的。

500

监制、编剧 王红卫

对此,王红卫还提出两个建议:第一尽量找到一些资金,让大部分创投项目能够(从文字内容)拍出样片,从创作者叙述表达变成真正的光影视听作品;第二是要有比较长期的、稳定的、具体的扶持过程,而不仅仅是最后一个评奖活动。

王晶也同样认为,之前的国内电影市场会把文艺作品和商业片进行对立,将处女作和商业性之间切开了一道鸿沟,这是非常不科学的模式。其实全世界的新型商业电影,都是由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开始引领,这方面国内市场的意识永远滞后,这是首先要消磨掉的理念误区。当年轻人拥抱商业市场,他的活力是惊人的。

饶晓志则坦言,青年电影人是要经历一些暴击的,当他们离开小圈受众,真正去拥抱市场了,会得到很多大众的批评和市场上的反馈,这些意见都弥足珍贵。同时也可以看看优秀的同行,他们是怎么做的。但饶晓志更为需要强调的是“自我表达还是第一位”,“如果真的讲平衡,还是希望先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里面。”

500

青年影人、导演 饶晓志

宁浩一直被认为是商业类型片的代表人物,无论是《疯狂的石头》,还是后续的《心花怒放》《疯狂外星人》,在商业上屡获成功之余,也收获了观众的良好口碑。在针对商业和艺术之间平衡的问题时,宁浩直言不讳道:“我在创作中很少会去考虑市场因素,好的作品就是你觉得很有意思,观众也能认同你想要表达的内容,我们(创作者)和观众从来都是一体的,而不是对立关系,你的喜欢往往也能去猜想到他们喜欢还是不喜欢。”

500

导演 宁浩

在追求艺术表达的同时,很多青年影人也往往会进入到一个误区,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去迎合和追捧一类国际电影节的风格喜好,从而列为自己的创作方向和动力。对此,法国制片人娜塔莎·德维莱尔认为带着这样的出发点和小心思是绝对不利于创作的。

“导演不要为了戛纳电影节的喜好来定制电影,这样的电影是不会入围的。作为导演来说,必须拍摄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东西,这样才不会为市场、为电影节而妥协,这样的作品才是真的和成功的。”娜塔莎·德维莱尔表示,要超越电影节思维方式,才能触达全球观众,才可以在商业上取得更长足的进步。

500

制片人 娜塔莎·德维莱尔

中国电影市场需要青年电影创作者来持续输送活力,摆在青年电影人面前的也是一个康庄大道。所以,那些有才华的青年电影人不要再犹豫,带着自己的才华、自己的初心、自己的电影梦想,勇敢卖出第一步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