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龙山文化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对河北境内龙山时代的考古遗存进行了分期研究,讨论了各遗存的文化属性及其源流,最后对文化格局进行阐发。河北境内的龙山文化遗存可分为三期五段,包括五种不同文化性质的遗存,每种遗存的源流不尽相同,每种遗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但不同遗存对外来文化因素表现出接受或排斥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数十年来,河北境内发现了近百处龙山文化遗址,经过试掘或发掘的遗址有涧沟、龟台、大城山、雪山、下潘旺、哑叭庄、镇江营、北封村、陈圩、念头、薛庄、后迁义等十几处,为该区域龙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条件。该区域龙山文化的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许多学者在文化类型划分、文化源流与周围文化关系等方面做过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一些很有启发性的观点,但在河北地区这一大的空间范围内不但缺少一个时间标尺来衡量各个文化类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而且对区域内各类遗存的性质、相互关系以及文化格局等研究不足,本文在分期的基础上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一 河北境内龙山文化遗存分期

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河北地区可分为海河平原和冀北山地两个大区,海河平原区以滹沱河为界,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北部以永定河—海河为界,可再分为海河平原北部北区、海河平原北部南区。

(一)  海河平原南部

该地区考古工作开展较早,调查及发掘的龙山时期遗存主要集中在邯郸地区,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期以涧沟、台口村遗址为代表。

陶器群主要包括双鋬鬲、双耳罐、双耳瓮、双腹盆、大平底盆、豆等。盛行泥质灰陶,其次为夹砂灰陶、泥质黑陶。泥质陶多为素面,部分器表磨光,夹砂陶多施有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方格纹、弦纹较少。

第二期可以分为早、晚两段。

早段以下潘旺F1为代表,念头遗址也发现有相同类型的遗存。

陶器群种类较上一期增加,包括釜形斝、双耳瓮、敞口罐、豆、小平底盆、细柄杯、钵、覆盆形器盖等,后四种为新出现的器类。以泥质灰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灰陶,另有少量泥质黑陶、泥质红陶、夹砂红陶。以素面为大宗,其中有一部分器表磨光;有纹饰者,多见斜向篮纹,其次为细密整齐的绳纹,方格纹、弦纹、附加堆纹等较少见。

晚段以薛庄、榆林遗址为代表,袁家坟、龟台等遗址也存在同类遗存。

陶器群的种类有鼎、圆鼓腹罐、双鋬鬲、折腹盆、大平底盆、圈足盘、筒形杯等,罐数量最多,其次为盆。器类较早段增加,如鼎、甗等。仍流行泥质陶,夹砂陶比例增大,泥质陶陶质细腻,主要为盛贮器;夹砂陶以炊器为主,部分夹有较大的砂粒。陶色主要为灰陶,其次为褐陶,黑陶、黑褐陶、灰褐陶等较少,部分器物陶色不均,有一器多色的现象。多见素面陶,磨光陶比例下降。纹饰盛行绳纹,其次为篮纹,另有少量弦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

海河平原南部各期段的陶器群(图一)。

500

图一  海河平原南部器物分期图

1.无(原报告无器物号,下同) 2.H6 : 70 3.无 4.T24② : 4 5-7.无 8.F1 : 82 9.H56 : 1 10.F1 : 77 11.F1 : 46 12.F1 : 36 13.F1 : 30 14.F1 : 45 15.F1 : 80 16.F1 : 52 17.F1 : 44 18.F1 : 61 19.H40 : 4 20.H40 : 6 21.H21 : 5 22.H11 : 1 23.H11 : 7 24.H11 : 22 25.无 26.H44 : 18 27.H44 : 24 28.H44 : 19 29.H11 : 5 30.H44 : 17 31.H44 : 22 32.H44 : 21 33.H44 : 15 34.H44 : 7 35.H11 : 11 36.H11 : 10(1-3、5-7涧沟遗址,4台口村遗址,8、10-18下潘旺遗址,9念头遗址,19-21、26-28、30-34薛庄遗址,25

龟台遗址,22-24、29、35、36榆林遗址。)

(二)海河平原北部

1.海河平原北部北区

这一地区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考古材料,主要集中在天津北部、唐山地区和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镇江营遗址的材料对于建立该地区的文化序列具有重要作用。

《镇江营与塔照》将镇江营遗址的龙山文化遗存分为两段三组,该分期基本反映了遗存的相对年代,但是个别单位的段组归属尚应调整。在报告的分组中,FZH1377与FZH277属于同一组,但FZH1377甗与FZH277:13、8甗对比发现,FZH277:13甗有腰隔,且外饰附加堆纹,晚于FZH1377:1甗,因此将FZH1377归于上一组。此外,结合其他遗址的材料看,镇江营一、二组之间在陶器组合和类型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合为第一期,第三组即为第二期。以此分期为标尺,将该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存分为两期。

第一期以镇江营H1086、H1012、H1108,大城山T8②等单位为代表,包括东庄店、韩家街、张家园等遗址。

陶器群有盒形鼎、甗、双鋬斝、双鋬鬲、深腹罐、子口罐、子口瓮、双腹盆、大平底盆、单把杯、豆、子口盒等,以平底器为主。盛行夹砂陶,其次为泥质陶,陶胎整体较薄,有少量蛋壳陶片。以灰陶最为常见,有一定数量的黑陶、褐陶,还有少量红陶。盛行素面陶,存在较多磨光陶器,纹饰多见绳纹、方格纹、篮纹等。

第二期以镇江营H277、H1101、H700等单位为代表,包括后迁义第一类遗存。

陶器种类有双鋬斝、鬲、甗、高领瓮、双鋬瓮、子口瓮、中口罐、子口罐、贯耳壶、大平底盆、双腹盆、杯等。整体较上期略显粗糙,仍以平底器为主,三足器数量增多。以泥质陶为主,其次为夹砂陶,陶胎整体较上期变厚。陶色仍流行灰陶,其次为褐陶,可分为红褐、灰褐两类,另有少量磨光黑陶。陶器以素面为大宗,有纹饰者多见绳纹、方格纹、篮纹等。

海河平原北部北区各期段的陶器群(图二)。

500

图二 海河平原北部北区器物分期图

1.H1377 : 1 2.H66 3.H1108 : 6 4.无 5.T8② : 254 6.无 7.H1012 : 42 8.无 9.T8② : 250 10.无 11.T8② : 231 12.T8② : 212 13.H347 : 1 14.H1101 : 10 15.H277 : 13 16.H277 : 1 17.T8② : 260 18.01H18 : 1 19.99T2⑤ : 21 20.01H24 : 1 21.H281 : 3 22.99F1 : 8 23.99T2⑤ : 8 24.99T2⑤3

25.H532 : 2 26.01H45 : 6(1、3、7、13-16、21、25镇江营遗址,2、4、6、8雪山遗址,5、9、11、12、17大城山遗址,10韩家街遗址,18-20、22-24、26后迁义遗址。)

2.海河平原北部南区

该地区龙山时代的考古遗存发现较多,尤以哑叭庄遗址的材料最为丰富,为该地区文化序列的建立提供了标尺,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以哑叭庄H31、H29、H46为代表,还包括H63、H78等。

陶器组合比较简单,主要包括鼓腹罐、深腹罐、直口瓮、圈足盘、大平底盆等,罐类器的数量最多。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灰陶,泥质黑陶、夹砂红褐陶、夹蚌灰陶等数量较少。以素面为大宗,少量器表磨光。纹饰以绳纹为主,整齐细密,还有少量的弦纹、篮纹。

第二期以哑叭庄H34为代表,还包括H49、H35等单位。陈圩遗址也发现有同时期的遗存。

陶器群的种类和数量明显比上一期增多,主要包括折沿罐、弧腹罐、鼓腹罐、双横耳罐、圈足盘、豆、子口双横耳瓮、双横耳壶、鬲式甗、鬶等。其中后四种为新出现的器形。灰陶占比最高,其次为黑陶,红陶、褐陶最少。陶质以泥质陶为主,有一定数量的夹砂陶,还有少量夹蚌陶。陶器以素面为主,纹饰多见绳纹,其次为篮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该期的陶器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横耳开始流行;二是纹饰的种类增多。

第三期以哑叭庄H4、H30、H96为代表,还包括H17、H20、H23、H115等单位。北封村、小客庄也有同时期的遗存。

陶器群主要包括大敞口甗、高领鬲、弧腹罐、素面罐、矮领瓮、鸡冠耳瓮、垂腹壶、圈足盘、豆、大平底盆等,其中瓮、杯、鬲等为新出现的器形。大部分陶器为泥质陶,夹砂陶、夹蚌陶的比例下降。陶色以灰陶为主,其次为黑陶,红陶、褐陶、红褐陶数量较少。素面陶较前期减少,有纹饰者篮纹、绳纹的比例相当,还有少量弦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该期陶器整体造型较为矮胖,以小平底器为主,器耳流行双鋬耳。

海河平原北部南区各期段的陶器群(图三)。

500

图三 海河平原北部南区器物分期图

1.H31 : 12 2.H63 : 2 3.H29 : 6 4.H63 : 1 5.H31 : 13 6.H31 : 14 7.H46 : 3 8.H31 : 8 9.H46 : 2 10.H34 : 95 11.H34 : 104 12.H34 : 92 13.H34 : 108 14.H34 : 106 15.H34 : 100 16.H34 : 94 17.H34 : 98 18.H34 : 107 19.H34 : 101 20.H34 : 91 21.H35 : 24 22.H30 : 15 23.H50 : 1 24.H30 : 1 25.H8 : 1

26.H8 : 19 27.H4 : 38 28.H96 : 1 29.H30 : 14 30.H50 : 2 31.H96 : 2 32.H4 : 34 33.H96 : 6 34.H20 : 9 35.H4 : 32 36.H20 : 8 37.H23 : 11 38.H23 : 2 39.H50 : 25 40.H4 : 2 41.H4 : 37 (25、26北封村遗址,余为哑叭庄遗址。)

(三)冀北山地区

该地区的考古工作以调查为主,考古遗存主要集中在冀西北的桑干河、洋河流域,出土了较丰富的遗物。许永杰先生早已指出这一地区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可以分为两期,本文同意这一认识,因此叙述从略。

冀北山地区各期段的陶器群(图四)。

500

图四 冀北山地区器物分期图

1.H3 : 3 2.H3 : 1 3.H3 : 2 4.H2 : 7 5.H2 : 33 6.H120 : 24 7.H104 : 36 8.H104 : 36 9.H2 : 9 10.H3 : 511.G4 : 11 12.H110 : 1 13.H2 : 1 14.H2 : 3 15.H2 : 4 16.F103 : 9 17.H2 : 2(1-5、9、13-15、17贾家营遗址,6-8、12、16筛子绫罗,10三关,11官庄。)

(四)河北境内龙山文化遗存的编年序列

河北境内龙山文化时期各遗存之间有较多形制风格或特征相同的器物,以此为参考,可以列出各地区不同时期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关系(表一)。

500

二 河北境内龙山文化的性质与源流

(一)  河北境内龙山文化的性质

海河平原南部地区的考古遗存虽然被分为两期三段,但两期之间的陶器风格和基本陶器群几乎相同,且部分器物具有明显的演变关系,这两期龙山文化遗存应属同一考古学文化。这一遗存的基本陶器群可参见本文分期部分。其中,釜形斝、肥袋足甗、深腹罐、素面卷沿罐、小口竖耳高领瓮、大平底盆、折腹盆、蘑菇纽器盖、覆盆形器盖等是分布在豫北地区后冈二期文化的基本器物组合中的常见器物;而大圈足盘、罍、筒形杯、鸟喙形鼎足、直壁平顶器盖等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同类器相同;双鋬鬲与分布在晋中地区杏花文化的同类器相同;侧三角形足罐形鼎为分布在豫东地区王油坊文化的典型器物。海河平原南部地区龙山时期文化遗存的基本陶器群与后冈二期文化基本一致,因此该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存应属于后冈二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此地区后冈二期文化具有一定的特点:陶器以素面灰陶为主,部分器表磨光,泥质陶的比例较高,受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以上特点是同一种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可命名为后冈二期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到目前为止,该地区龙山时期的文化类型被称为“涧沟类型”“白营类型”“大寒类型”等,本文认为涧沟类型较好,理由是涧沟遗址发掘最早,出土材料单纯,而且位于冀南地区,最能代表该地区的文化面貌。

海河平原北部南区的三期龙山文化遗存均流行筒状灰坑,基本陶器群始终比较一致,且陶器的早晚演变关系明显,它们应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这一遗存的名称有“龙山时代哑叭庄类型”“海岱龙山文化哑叭庄类型”等。借以命名的哑叭庄遗址龙山时期遗存的基本陶器群可参见本文分期部分。这支遗存的文化因素并不单纯,素面大折沿罐及陶器夹云母现象与本地早一期的雪山一期文化传统有关;大敞口盆形甗、双鋬罐、双鋬瓮、直口瓮、双鋬壶、折腹鬲等属于本地文化因素;而罐形甗、深腹罐、大平底盆、双腹盆等属于豫北冀南地区后冈二期文化的常见器物;覆碗形器盖、筒形杯、子口罐、双横耳罐、双横耳壶等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同类器相似;圈足盘、子口瓮、鬶等常见于豫东王油坊文化。海河平原北部南区的龙山时期文化遗存虽然融合了豫北冀南、山东、豫东三个文化区的文化因素,但仍以本地文化因素为主,它有一群能反映自身特色的器物群,可称为哑叭庄类型。

海河平原北部北区的两期考古学文化遗存的陶器盛行灰陶,多见素面陶,基本陶器群比较稳定,部分器物具有明显的早晚演变关系,两期遗存的文化面貌较一致,应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这一遗存被冠以“雪山二期文化”“大城山T8②类型”等称呼。北京雪山遗址虽然发掘较早,但材料一直未公布,导致学界对该文化的面貌不能有清晰的认识。由于镇江营、后迁义等遗址材料的发表,这类遗存的内涵才得以弄清。这支遗存的陶器群参见本文分期部分。其中,高领鼓腹罐以及陶器的夹云母现象是对本地雪山一期文化因素的传承和发展;双鋬鬲、双鋬斝、双鋬盉与三北地区游邀文化基本陶器群的同类器相同;无腰隔罐形甗、高领瓮、深腹罐是豫北冀南地区后冈二期文化的常见器物;双鋬罐、双鋬深腹盆形甗、直口瓮与哑叭庄类型的影响有关;盒形鼎、筒形器盖、大平底盆、豆、杯、盒等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子口瓮等与豫东地区王油坊文化的同类器相同。从文化面貌上看,该支遗存不同于任何周围地区的文化类型,而是由多个地区的文化因素构成,不宜用“文化”来命名[25]。从地理环境上看,该地区东与渤海相邻,西倚太行山,南为永定河—海河,北至燕山,是一个两面环山、两面环水的相对封闭地理单元。以上分析表明,不宜将这支遗存归入任何一个相邻的文化区。雪山遗址、大城山遗址虽然发现并命名早,也有一定规模的发掘,但目前公布的材料较少,都不具有典型性。镇江营遗址不但经过了较大规模的发掘,而且出土了丰富的材料,最能反映该地区多种文化因素的构成情况,因此海河平原北部北区的文化遗存可命名为镇江营类型。

冀西北地区的龙山时期遗存有两支,一支是以贾家营H3为代表的遗存。这支遗存能确定的遗物只有双耳罐和曲腹盆,这两种器物与老虎山文化基本陶器群的同类器相同,因此这支遗存应属于老虎山文化,但由于器物种类少且年代特征不甚明显,这一遗存是否进入龙山时期仍需进一步研究。一支是龙山文化中期以贾家营H2、筛子绫罗、三关等为代表的遗存,称为“文化”或“类型”者,主要有“游邀文化”“老虎山文化筛子绫罗类型”。这支遗存的基本陶器群见本文分期部分,它们与游邀文化的陶器基本组合相同,可称为游邀文化。

(二)  河北境内龙山文化的源流

1.后冈二期文化涧沟类型的源流

后冈二期文化涧沟类型是分布在海河平原南部地区的龙山时期遗存,这一地区早于涧沟类型的考古学文化是大司空文化。目前考古发现的遗址主要有下潘旺、界段营、南杨庄、台口村、柴庄、百家村等,其中下潘旺、台口村遗址的层位关系证明后冈二期文化涧沟类型晚于大司空文化。大司空文化的基本陶器群包括彩陶钵、素面钵、彩陶碗、素面夹砂罐、绳纹罐、彩陶瓮、小口高领瓮、鼓腹彩陶盆、素面盆等。虽然素面钵、素面夹砂罐、绳纹罐可以在涧沟类型中找到同类器,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时间缺环,因此涧沟类型当另有来源。值得注意的是,张家庙H3材料的发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线索,该灰坑的陶器包括折沿罐、钵、竖耳大口罐等,以罐类器为主,流行素面陶,有少量的彩陶、斜篮纹装饰。这批陶器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既有大司空文化的典型器物彩陶钵、素面钵,又出现了该地区龙山时期的篮纹、竖耳、折沿等流行要素。虽然H3的材料少,但意义重大,至少说明该地区可能存在一种与张家庙H3类似的遗存,本文暂且称之为张家庙H3类遗存,后冈二期文化涧沟类型的起源应该与这类遗存有关。

下七垣文化漳河型是继涧沟类型之后分布在海河平原南部地区的文化遗存,下潘旺遗址的层位关系证明下七垣文化漳河型晚于后冈二期文化涧沟类型。漳河型的基本陶器组合为高领弧腹鬲、罐形甗、盆形鼎、橄榄形罐、敛口瓮、平口瓮、深鼓腹盆、大平底盆、豆等。从陶器文化因素所占比重的大小分析,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占比大,如罐形甗、橄榄形罐、深鼓腹盆、大平底盆等,这些器物都可以在本地涧沟类型中找到同类器,但个别器物仍存在演变上的缺环(如深鼓腹盆)。第二类,占比较大,如漳河型的典型器物高领弧腹鬲、敛口瓮,前者是晋中白燕文化的常见器物;而后者来自东下冯文化。第三类,占比较小,如素面盆、浅盘豆、盆形鼎、捏口罐等,其中素面盆、浅盘豆与岳石文化的影响有关;盆形鼎多见于辉卫文化;捏口罐、大口尊等是二里头文化的同类器。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下七垣文化漳河型是在涧沟类型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后形成的。

2.哑叭庄类型的源流

在哑叭庄类型的分布范围内,早于该类型的考古学文化是雪山一期文化。目前发表的材料中,主要有午方、中贾壁、上坡、北福地等遗址。该文化的基本陶器群包括筒形罐、折沿罐、双耳罐、敞口盆、曲腹盆、小口高领瓮、敛口钵等。其中,折沿罐可视为两种文化的同类器,但哑叭庄类型的典型器物盆形甗、双鋬瓮、直口瓮、双鋬壶、折腹鬲等绝不是产生于雪山一期文化。从陶器器类角度分析,甗、瓮在冀南后冈二期文化中较常见,双耳壶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常见器物,鬲最早产生于太行山西侧地区,这些器类虽然来自周边地区,但在哑叭庄类型中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可能是“哑叭庄类型”先民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外来文化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改造以适应自己的生活习惯。可以说,哑叭庄类型是积极融合了周边地区的文化因素后形成的。

哑叭庄类型之后分布在海河平原北部南区的文化遗存是下七垣文化下岳各庄类型。哑叭庄遗址的层位关系证明下岳各庄类型晚于哑叭庄类型。下岳各庄类型的基本陶器群包括高领弧腹鬲、长颈袋足鬲、深腹盆形甗、深腹罐、卷沿素面罐、小卷沿鼓腹瓮、敛口瓮、素面鼓腹盆、绳纹深腹盆、浅盘豆等。其中,深腹盆形甗、深腹罐、卷沿素面罐、小卷沿鼓腹瓮应承自哑叭庄类型,其与哑叭庄类型的同类器具有清晰的演变过程;高领弧腹鬲、长颈袋足鬲来自太行山西侧白燕文化;敛口瓮是东下冯文化的常见器物;浅盘豆、素面鼓腹盆与山东岳石文化影响有关;小口鼓腹鬲来自大坨头文化;折肩鬲等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同类器相同。因此,下岳各庄类型是在哑叭庄类型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同时期周边地区的文化因素后形成的。

3.镇江营类型的源流

海河平原北部北区早于镇江营类型的文化遗存是雪山一期文化。目前发表的材料主要有雪山、镇江营、张家园等遗址,其中镇江营遗址的层位关系证明镇江营类型晚于雪山一期文化。雪山一期文化的基本陶器群包括筒形罐、高领鼓腹罐、彩陶钵、卷沿罐、曲腹盆、敛口钵等。其中,高领鼓腹罐、卷沿罐为两者共有的器类,但目前的材料尚不能看出明显的承袭关系。雪山一期文化的下限不晚于仰韶文化晚期,镇江营类型的上限不早于龙山文化晚期,两者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缺环。仰韶时代结束后,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可能处于衰落状态,由于海河平原北部北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周围地区的文化未能影响到这里,直到龙山中晚期,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开始增多,逐渐形成了具有多种文化因素的镇江营类型。

在海河平原北部北区,继镇江营类型之后是大坨头文化,镇江营、后迁义、张家园等遗址的发掘表明,大坨头文化在层位关系上晚于镇江营类型。大坨头文化的基本陶器群为鼓腹鬲、弧腹鬲、折肩鬲、大敞口甗、素面卷沿罐、深腹罐、折肩罐、大口折肩瓮、敛口瓮、折肩尊、曲腹盆、双耳罐、钵等。在纹饰方面,镇江营类型的弦断绳纹、细绳纹等纹饰也流行于大坨头文化;在器形方面,除少部分器物(如折肩类器物)可能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影响有关外,其余的绝大多数陶器都可以在镇江营类型中找到同类器,且部分器物具有明显的演变关系。可以说,大坨头文化是在镇江营类型的基础上,吸收了少量燕山以北地区的文化因素后形成的。

4.冀西北地区老虎山文化的源流

冀西北地区早于老虎山文化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雪山一期文化,该文化的基本陶器群包括筒形罐、高领鼓腹罐、双耳壶、彩陶钵、卷沿罐、曲腹盆、敛口钵等。从陶器形制等方面来看两者有很大区别,它们之间不存在源流关系。老虎山文化主要是分布在岱海地区以老虎山、园子沟等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其基本陶器群包括素面双耳罐、高领双耳罐、绳纹罐、直口瓮、敛口瓮、鬲、钵、斜腹盆等。岱海地区早于老虎山文化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庙子沟类型、阿善文化。阿善文化的基本陶器群包括小口尖底瓶、双耳敛口瓮、折肩罐、筒形罐、盆形甑、素面罐、碗等。庙子沟类型的基本陶器群包括素面小口双耳壶、素面双耳罐、绳纹瓮、绳纹罐、素面盆、折腹盆等。老虎山文化的素面双耳罐、高领双耳罐、曲腹盆、敛口瓮、绳纹罐等来源于庙子沟类型,而绳纹罐、直口瓮、钵等来源于阿善文化;而鬲是受晋中地区杏花文化影响的产物。以上分析可知,老虎山文化是在本地庙子沟类型、阿善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晋中地区的文化因素后形成的。

老虎山文化遗存之后,分布于冀西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游邀文化,该文化的基本陶器群以双鋬类陶器为主,纹饰流行绳纹,多三足器,少平底器。老虎山文化在该地区的遗存多为素面平底器,因此两者之间应不存在渊源关系。由于目前材料太少,该地区老虎山文化的去向仍需要更多考古材料的公布才能揭示。

5.冀西北地区游邀文化的源流

冀西北地区早于游邀文化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老虎山文化。正如前文所述,游邀文化并非老虎山文化的后裔,其另有来源。冀西北地区与三北地区的游邀文化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目前学界一般认为,该文化的形成与晋中杏花文化的扩散有关,可能是杏花文化沿汾河北上形成的。

冀西北地区晚于游邀文化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壶流河类型,从目前公布的材料看,官庄遗址的层位关系可以证明壶流河类型晚于游邀文化。该类型的陶器群主要包括双鋬鬲、折腹鬲、高领弧腹鬲、尊形鬲、盂形豆、鼓腹罐、斜腹盆、卷沿瓮、卵形三足瓮等。其中,双鋬鬲、鼓腹罐、卷沿瓮、斜腹盆等可以在游邀文化中找到同类器;尊形鬲、盂形豆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标志性器物;折腹鬲来源于哑叭庄类型,哑叭庄遗址的H50:1鬲可视为其前身;高领弧腹鬲、卵形三足瓮与晋中地区白燕文化的影响有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壶流河类型是在游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一些因素以及哑叭庄类型、白燕文化、下七垣文化的个别因素后形成的。

三 河北境内龙山文化的格局

龙山时代早期早段仅在冀西北地区发现少量属于老虎山文化的遗存,虽然陶器的形制、纹饰等保留了来源地文化的特点,但这几件器物整体相对规整、美观,已失去了老虎山文化同类器的粗狂之风。

龙山时代早期晚段冀西北地区的老虎山文化在此阶段并没有延续下来。分布在海河平原南部的张家庙H3类遗存的后裔在晋中杏花文化、冀西北老虎山文化及豫东王油坊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涧沟、台口村为代表的后冈二期文化涧沟类型。此时的涧沟类型刚刚形成,周围地区的文化特征较浓厚,但已产生体现自身特色的器物。其分布范围有限,可能仅局限于邯郸地区。

龙山时代中期的文化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海河平原南部的后冈二期文化涧沟类型进入繁荣期,不但继续吸收周围地区的文化因素,而且产生了一批自身风格明显的器物,如深腹盆、大口素面罐等,使其在整个后冈二期文化中的区域特征更加明显。该类型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向西扩张至武安地区,向北扩张至邢台地区。涧沟类型继续向北渗透至海河平原北部南区的沧州、保定地区,与当地的土著文化、周边地区文化相结合,文化内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形成新的文化类型—哑叭庄类型。此时的哑叭庄类型刚刚形成,分布范围仅限于今保定以东的小片区域内,文化内涵单纯,主要为罐、盆、碗等平底类器,部分陶器具有较强的涧沟类型风格。冀西北地区的桑干河、洋河流域出现了大量的游邀文化遗存,这一文化的双鋬类陶器等典型器物主要发现在房址、灰坑中,说明此地区游邀文化的出现可能是以人群迁徙的方式实现的,而桑干河、洋河应该是文化迁徙的要道。

龙山时代晚期后冈二期文化涧沟类型继续发展,周围文化的影响也变得强烈,其中尤以山东龙山文化为甚,部分山东本土较少见的器物在该地区出现(如罍等)。同时,该类型的文化因素持续向其它地区输出,虽然在前一阶段就进入了哑叭庄类型的分布区,但随着哑叭庄类型的强大,其文化因素似乎并没有被对方接受,在受到一定的排斥后,继续向北渗透到了海河平原北部北区。海河平原北部南区的哑叭庄类型此时进入繁荣期,在摆脱了前一阶段涧沟类型的影响后,不但出现了自身特征明显的陶器群,而且吸收了较多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如王油坊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其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向西到达保定以北地区,向南到达滹沱河流域,向北渗透到蓟运河、滦河流域。在海河平原北部北区,南方的哑叭庄类型、后冈二期文化涧沟类型、西方的游邀文化、东南方的山东龙山文化因素相继来到这里,不断的融合、交流,最终形成了镇江营类型。在这些外来文化因素中,尤以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最深,如大城山T8②层出土的大多数陶器属山东龙山文化。这一阶段海河平原文化区的文化类型有一种向北发展的态势,其结果是促成了燕山以南地区镇江营类型的形成。

河北境内龙山文化的面貌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冀北山地区由于距离岱海及晋北地区较近,又有河流相通,该区域的文化类型均属于外来文化系统。海河平原不仅位于中原、海岱两大历史文化区的交错地带,而且处在南北两大文化区的中间位置,因此该地区龙山文化遗存的外来文化因素多,文化面貌复杂。海河平原南部的冀南地区与豫北地区历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文化区,在进入龙山时代后,仍延续了这一传统,虽然受到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但该地区的后冈二期文化始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外来文化因素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海河平原中部的冀中地区对外来文化因素持一种包容的态度,在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因素进行融合、改造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哑叭庄类型;海河平原北部地区由于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在进入龙山时代后,周边地区的文化因素持续不断地影响到这里,但各种外来文化相互间似乎是一种排斥的态度,如山东龙山文化因素主要分布在蓟运河以东地区,杏花文化、涧沟类型、哑叭庄类型等文化因素主要分布在蓟运河以西地区,虽然在镇江营遗址也发现有多种文化因素共存的现象,但它们始终没有产生新的器类,这说明该地区的外来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完全融合。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