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他的下场如何?

500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惨烈的明初“靖难之役”里,大明战神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显然扮演了十分滑稽的角色。

  比起年轻时挨过饿逃过荒的老爹李文忠来,李景隆堪称含着金钥匙长大,连他的名字“景隆”,都是“亲舅爷”明太祖朱元璋“赐”的。少年时的李景隆,也出落成“别人家的孩子”,不但生得英武俊朗,而且天生一副好口才,经常高谈阔论,惹得听众纷纷点赞。连饱读诗书的明朝大儒黄子澄,都对这位“贵族英杰”赞赏不已。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李景隆也摇身一变,成了建文帝的得力帮手,俨然一“大明栋梁”的模样。

  500

  但等着燕王朱棣扯旗造反,发起了惨烈的“靖难之役”后,深受建文帝信任的李景隆受命挂帅,统率五十万大军北伐朱棣,却是紧接着就现了眼。对面的朱棣一听对手是李景隆,差点没乐疯了,当场发布了长篇演说,称李景隆是“豢养之子”,并且“兵法有五败,景隆皆蹈之”。还没打,就让敌人高兴成这样,放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堪称奇景。

  而在接下来的实战里,李景隆也没让朱棣“失望”:他先以大军攻打只有老弱病残把守的北平,却碰得头破血流。然后又与朱棣的主力在郑村坝、白沟河、德州等地展开大战。尽管李景隆的大军兵力雄厚,坐拥各式先进火器,但他的指挥却荒唐可笑,结果在战场上被朱棣花样吊打,白白赔上了几十万大军。而在几次战役的关键时刻,一直以“英武青年”形象示人的李景隆更是原形毕露,撒丫子从战场上逃命。

  由于败得如此惨,李景隆也因此成了中国古代史上挂了号的战场草包。好些专家学者也深深怀疑,认为李景隆一定从此时起,就和朱棣勾勾搭搭了。但实事求是说,作为当时建文帝宠臣的李景隆,如果这时就“预言”到朱棣能坐天下,那他的判断力,基本就是战神级别了。事实就是——他真的这么废。

  500

  如果说作战废柴,还只是李景隆的能力问题。那么在这场残酷的较量里,李景隆也不止一次暴露出他人格的重要缺陷:嫉贤妒能。

  很多后人都奇怪,以李景隆的白痴指挥水平,打赢朱棣固然是难。但此时建文帝统治下的明王朝,毕竟还拥有雄厚精兵。明军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战术,只需要一板一眼稳打稳扎,耗也把兵少粮少的朱棣耗死。但是,倘若大军的主帅毫不识大体,大敌当前还耍小心思,那就另当别论了。李景隆,就是一个有“小心思”的人。

  其实,在与朱棣的这几次大战里,李景隆一直担心的事,不是能不能战胜朱棣,而是自家的部将里,会不会有名将脱颖而出,“抢”了自己的风头。问题是,放在兵多将勇的明初,“抢李景隆风头”的武将还真不少。比如李景隆的部将杨本,就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良将,另一位部将王度更是智勇双全,还曾在后来东昌之战里巧妙设伏,差点把朱棣诱入死地。如果才能有限的李景隆,能用好这些人,凭他手里的军事资源,打败朱棣是有戏的。

  500

  但偏偏李景隆不这么看,在他看来,麾下的将领太能打,那简直比朱棣还可怕。所以忠心耿耿的杨本,多次被李景隆排挤,甚至当杨本陷入朱棣重围时,李景隆也只是冷眼旁观。战功卓著的王本,更是多次遭到李景隆的谗言陷害。至于曾在战场上击败朱棣的名将盛庸,也遭到过李景隆多次挑拨离间。打仗近乎白痴的李景隆,在操作“内斗”时,堪称轻车熟路。

  那么问题来了,李景隆送了这么多神助攻,他的“老领导”建文帝,为何还对他信任有加?其实,在三年靖难之役里,李景隆遭遇的“喊打声”一直不少。就连最初时对他赏识无比的建文帝重臣黄子澄,也疾呼要法办李景隆。但为什么建文帝充耳不闻呢?这应该来自李景隆另一个本事:会邀宠。

  作为一位“名门之后”,李景隆能在建文帝登基后迅速得宠,靠的当然不止是家世。正如许多史料记载的那样,李景隆不但颜值好,谈吐也是不凡,如果没有实战检验,很容易被人当成优秀人物。那为什么被实战证明了“绣花枕头”本质后,建文帝依然对李景隆信任有加呢?特别奇特的剧情是:黄子澄、方孝孺等重臣,一个个在朝堂上痛哭流涕,请求严惩李景隆,甚至“帝为之罢朝”。可即使“罢朝”,闯了大祸的李景隆,照样毫发无伤。

  如此奇特一幕,如果联系李景隆日常的“风采”,也就不难理解:不会打仗算什么?会搞内斗又算得了什么?满朝喊打又有什么?只要哄好了建文帝,自己的位置就毫发无损。靠着这个本事,李景隆平安躲过了多次“追责”,直到朱棣兵临南京城下。

  500

  但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景隆暴露出了他最重要的嘴脸: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皇帝的宠信算什么?皇位正统又算什么?该卖的时候绝不能含糊,接受建文帝重任守卫金川门的他,毫不犹豫打开了城门,成了朱棣“靖难成功”的大功臣。

  综合这几个事情,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夸夸其谈、精于内斗、毫无底线节操的李景隆。而精打细算的他,最后还是被聪明误,虽然朱棣登基后,立刻将李景隆封为左柱国,表彰他的“功劳”,但一年后就翻了脸,找了个由头就把他囚禁到府邸,让这个精打细算的李景隆,最终落了个“高级囚徒”的下场,最终在永乐年间凄然而终。如此一幕,其实也警醒了无数世人:做人不能太李景隆。

  说起这位李景隆的表现,后世也有许多历史爱好者,为“被坑了”的建文帝愤愤不平。但反过头来想一想,这样一个没有业务能力,空有“内斗经验”的李景隆,却能在建文帝的朝堂上稳如泰山?这本身就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就算没有朱棣的“靖难之役”,一个由李景隆之流把持大权的“建文王朝”,恐怕很可能会让明朝落得“短命亡国”的悲惨结局。

  与其说,是李景隆坑害了建文帝,不如说,是建文帝亲手提拔的李景隆,最终坑了自己。这个教训,其实也是不同历史时期,各个行业都适用的“人力资源学问”——防火防盗,防李景隆。

  参考资料:晁中辰《明成祖传》、黎东方《细说明朝》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