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豪雨暴露澳门基础设施的各项问题
一场豪雨暴露澳门基础设施的各项问题
前日的一场豪雨,澳门处处水浸,低洼地区的多条马路顿成泽国,积水最深至大腿位置。就连过往较少水浸的区域如南湾八角亭附近,亦在短时间内积水难消,导致水浸;青洲屠房及附近货仓也罕有地出现水浸。在「天鸽」台风中没有进水的南湾街商住大厦的一些地下停车场,今次也「领嘢」了。由于马路上不少下水道「倒灌」而掀冲起渠盖,为避免途人踩空跌倒,警方拉起封锁线。幸好,没有人员伤亡报告。
这次导致「水漫金山」,主要原因是雨量较大。气象局录得澳门半岛最高四百零四毫米的日雨量纪录,是自一九五二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由于骤雨频密及雨量较大,雨水来不及排泄,而且也正是处于大潮期间,前几天才出现「特别月亮」,亦即距离地球位置最近,对潮汐的吸引力更大。在潮水顶托下,雨水更难于排泄出海。
而且由于不像是台风,气象台提前几天预测并发出警讯,地势低洼区域的商家拥有充够时间设置防水闸,可将损失减至最小;而这场大雨突如其来,气象台预报的时间只有数小时,而且也无法预测将会造成大面积的水浸,因而商家来不及「高筑墙」挡水,导致损失不菲。
其实,不单止是澳门,临近其他地区也有暴雨并造成灾害。以珠海市为例,一小时雨量和三小时雨量均打破该市降雨历史纪录。全市超过一百毫米降水的雨量站点有二十五个,其中最大雨量的梅华街道达三百四十一毫米,横琴新区(含保税区)降雨量也有二百零七点七毫米。全市发生三十九处水浸点,主要出现在前山、梅华、拱北、南屏、湾仔等片区,部分车辆水浸。拱北口岸和横琴口岸的汽车通道也遭水浸,而被迫暂时关闭不能通关。可见其「灾情」,绝对不比澳门轻,因为在澳门这一则的口岸汽车通道,没有水淹问题。这可能与工程有关,尤其是在青茂新口岸工地,填平鸭涌河的一部份,而且正在平整土地,可能排水道来不及铺设。
珠海市对经常水浸是正在吸取教训的,因而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重大规划任务,并将之当作是一场运动来操作,因而在珠海市的城区,处处可见「建设海绵城市」的大红标语。所谓「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而国际通用术语则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二零一七年三月五日,李克强总理在向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二千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而珠海市政府于今年五月十四日发出《关于印发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全市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市所有新、改、扩建的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等建设项目,均适用「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定。
在同是特别行政区的香港,也已经将「建设海绵城市」作为市政建设的基本原则。其实,这是引介自欧洲的城市建设概念。实际上,早在工业革命时期,欧洲的一些城市就运用了该技术,兴建了巨大的地下蓄水库,现在有的成了旅游「打卡」景点。英国人将此技术概念引进香港,去年被揭发的主教山被毁坏的地下水库,就是此类设施。而位于香港岛的跑马地游乐场,其地下就是一个面积达二点四公顷,容量为六万立方米,相当于二十四个标准游泳池的巨大蓄洪池。其所收集到的雨水及地下水,经净化处理后作灌溉,街道清洗及冲厕用途。该系统目前每日平均处理水量达八十立方米,一年能节省三万立方米用水量,相等于十二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雨水排放系统整体计划」,制定了非常高的防洪标准,随后也更新了城市排水管道工程,提升抗洪能力。现在,香港共建有四条排水隧道,总长度逾二十公里,隧道最大直径超过七米,每秒钟排水量达二百二十多立方米。作为曾经入选「二十一世纪香港十大杰出工程项目」的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全长就达十一公里,有多达三十四个进水口。另外,港府在水浸严重的黑点建设了蓄水池,可以暂存部分雨水,等降水高峰期过后再用水泵排走储存的雨水。由于香港拥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和防洪设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市区,都没有出现澳门和珠海的水浸难题,就连中央电视台都盛赞香港这个「海绵城市」在应对暴雨方面的优势,认为值得中国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
澳门特区并非没有类似「海绵城市」的构思。实际上,此前就曾经提出,分别在司打口和狗场的地下兴建大型蓄水池。倘付诸实施,前者可以将内港在新马路口以南一带的洪水吸收,但可能就「管」不到新马路口以北的一大段,而这一段却是「灾情」更严重之处。至于狗场,则也可将今次「灾情」极为严重的青洲一带的雨水吸收下来。
不过,最近罗立文司长却表态,狗场地下蓄水池计划搁置了。至于司打口地下蓄水池,则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其实,即使是司打口地下蓄水池兴建了,也不济事。因为一方面在引流蓄水,但另一方面下水道却将濠江水道亦即内港航道的海水「倒灌」反吸进来,两相抵消。实际上,在前日的互联网社交工具中,就张贴了一些在暴雨下,海水冲开渠盖冒出来的片子。这可能也正是耗费一亿元的内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在这次暴雨中未能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因而连行政长官贺一诚在面对记者们的询问时,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表示,该箱涵渠刚建成,仍未调校好,市政署已检讨有关工作。他更直言箱涵渠「有比没有好」,但很难发挥很大作用。
也就在这次暴雨之前,曾经被搁置的内港挡洪闸,又被罗立文提了出来。这当然是好事,而且也可以避免「新特首否定旧特首计划」的蜚语。不过,鉴于澳门地势的特殊情况,内港挡洪闸只能是发挥「外防灌入」的作用,幷不能达到「内防倒灌」的效果,亦即管治不了前日互联网社交工具张贴的「渠盖冲涌」的情况。何况,还有前山河可能会泄洪的问题。
因此,有工程师曾经提出的在内港沿岸对开海面兴建挡洪堤的建议,可能才是彻底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可作为市区西部轻轨的路基,解决既不能入地,又不上天(架空)的难题。在安装强大功率的水泵,将市区流到「内港」的洪水抽出去,可能是较为符合最大公约数的防洪设施。不过,投资额巨大,而且对内港沿岸码头的航运业不方便,尽管可以有船闸定时开放的设计。另外,还有与珠海关系,尽管在国务院向澳门特区调拨水域之后,已将习惯控制线靠近澳门一则的海域划给澳门,而解决了「一下水就是珠海市水域」的问题,但仍有与珠海协调合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