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寄宿制学校好不好?如果家里有孩子,会建议去读吗

@苏耷水:

之前提到封闭式寄宿学校,有好些人来说他们的寄宿学校生活很幸福。怎么说呢,伊顿公学也是封闭式寄宿学校,你觉得会跟华北某三四十线小县城的寄宿学校一样么?

而在县城里也不光是中学有寄宿学校,小学也是寄宿学校了。这些学校学生家长并不是指望孩子享受贵族教育,只是因为县城里大量青年都在大城市工作,孩子在老家没人照顾,只能交给寄宿学校。

小学生要从早上六点多学到晚上八九点这你敢信?小学教师需要盯早自习晚自习你敢信?就这样从小学学到高中连大学的门也可能摸不着你敢信?

中国太大了,各地差异巨大,哪怕是相邻的县市都不一定一样。

唯物主义可能不够浪漫,但至少尊重事实。

很多事你不愿意听不相信不接受,但无所谓,它是事实。我以前也觉得社会化扶养是扯淡,但现实是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已经存在了,要么假装没发生任由它乱七八糟,要么就积极应对。

500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热门评论 8

  •         家长一定要搞清楚: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要保证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三观正确的人,其次才是好好学习,学业优秀,事业有成。
            对于教育孩子成人,父母负首要责任,只有你才能对他一辈子负责;理论上学校和老师有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环境和条件有限,老师不可能对所有的孩子都能尽到义务,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总有少数的孩子沦为牺牲品。
           我是非常愿意参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创造条件,付出努力去陪孩子,教孩子。除了每天接送,陪她吃饭,陪她作业,还积极主动参加学校活动,组织假期出去旅行。只有跟她密切接触,沟通顺畅,你才能了解她的内心和变化,才能通过言行影响和塑造她。
            小学主要是陪她玩开心,督促她养成学习和生活好习惯;现在进入初中了,除了盯着学习,主要关注她的交友动态,思想和心理变化,帮助她形成对友情、爱情和事业的正确认识,对自己的人生要有追求,有标准,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
           所以我不跟别人拼车接送,坚持自己接送,为的是路上两个20分钟能跟她充分的交流,了解她的一举一动,每天随机抽查她的自习和作业情况,每天睡前10分钟的聊天,总结归纳一天的事情。每周坚持一家人一起做一餐饭,客厅里一起看一场精选的电影,而后讨论交流。

         我是从小到大都是走读的,虽然要走路或骑车,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庭的温暖,家长的关心和教导。 所以我也是坚持让我的女儿走读,希望她的成长路上有我们的陪伴和帮助,既可以避免周边的不良影响,遭受伤害,也不会让她依赖我们,不够独立。
  • 我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一直寄宿,好处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有较强危机意识,想要的会自己争取;缺点同样明显,缺乏安全感,自卑,自尊心强,其中最大问题就是缺爱,对心理健康有影响,我快三十都还记得小学二年级第一晚住宿时候那种无助感,感觉自己被抛弃,在被窝哭到累了才睡。对父母的感情会淡,时间越久越淡,以至于现在对父母的感觉跟普通朋友一样,甚至可以几个月不联系不觉得别扭,如果跟他们住在一起反而不适应,也没有感受到所谓父爱母爱的伟大,那些感人肺腑的母爱文章对我反而是一种伤害。当然我也知道父母也是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以及他们都很忙,不过我想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大家一个劝告:孩子起码小学要待在自己身边,即使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也尽量和孩子一起生活,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独立了,跟他们也疏远了,而且这种感觉我自己认为是不可逆的,望各位父母三思吧。
  • macily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我初中的时候就是上的寄宿制学校,一个月放一天半月假,可以回家,每周放星期天一下午假,不能回家;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钟上早自习,晚上上两节晚自习的话九点二十放学,三节晚自习的话十点十五放学;那时候学校管得很严,那时候除了学习,就只有休息时间去打会球;当然对学生的成绩效果也很好,中考750我考了738。后来高中去了一个走读学校,没有那种逼着学的环境了,就开始放纵自己,课爱听不听,逃课出去玩;虽然最后靠着初中的底子,并不是太差,但比起之前的同学,还是差了很多。在我看来,在孩子还没有良好的自控力之前,寄宿制学校这种的封闭管理,对大多数孩子应该是利大于弊的。
  • 三个方面。
    第一个,学校本身的问题。这包含学校的师资力量校风校纪等等。学校的质量、教师的质量、管理的质量究竟好不好,是决定是否寄宿的根本因素。
    第二个,家长视角的问题。中国家长尤为功利,送孩子上寄宿制学校,要么贪图孩子的学习成绩、要么贪图自己的省时省力、要么贪图学校的名气。倘若是第一种还罢了,要是第二种可真是孩子的不幸。
    但请注意,我们说先成人再成才,孩子的品德、价值观以及性格习惯,可不在学校的培养范畴之内。如果在孩子塑造品格、形成价值观的阶段,家长失职失格甚至是失败,那么不要抱怨孩子将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老年的你。
    第三个,孩子视角的问题。现在的孩子不像70后80后那样唯唯诺诺逆来顺受。他们每天接受的信息和思想,是他们的哥哥们、叔叔们甚至爸爸们爷爷们难以想象的。孩子们在上寄宿学校的问题上,作为当事人,有天然的发言权和不可剥夺的拒绝权。
    这是以往家长们不曾遇到的事。
    所以我们说,老手段解决不了新问题。作为家长,你在考虑你的立场之前,一定不要无视孩子的立场。一味的用“我为你好”这句话强迫孩子去寄宿学校,那只能算作以爱为名的侵害和压迫。
    亲子关系犹如一个信用账户,长期借钱不还款,那么再多的亲情也会被挥霍一空,亲子关系破产,家人宛若仇讎。
  • 所有观点都要尊重事实,今天代沟已经很深,父母与子女间已经出现严重分歧,无论感情上还是理智上.
    那么所有理论都必须解释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然后,理论是预测未来的,必须回答接下去会怎么样.
    从个人角度,我以为,以前的教育是愿做革命的螺丝钉,现在的教育是要出人头地,
    历史早已雄辩的证明,出人头地的人是极小一部分人,而绝大多数人都是默默一生.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灌输了出人头地的思想,那么他长大后恨自己无能恨社会不公的可能几乎百分百.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反成功学!无名英雄才是伟大的,有名英雄本质只是无名英雄的杰出代表.
    人民万岁!
    不是谁都喊得出来的
  • 我觉得得看人,纯从学生角度来考虑,如果没有决心的话,管理严格的封闭式学校可能对某些孩子来说适得其反。

    我见过不只一例因为封闭式学校管理过于严格孩子适应不了和家里和学校闹矛盾的,说到底还是觉得外面有更多好玩的,自由些,心思就不在学习上,这不是进不进封闭式学校能改变的。

    当然了,我说的是管理严格的封闭式学校,不严格的封闭式学校,可能大多数人都无所谓。

    我高中读的封闭式学校,半军事化管理,早上六点半进教室,晚上十点下晚自习排队回寝室,十一点熄灯,教官十一点之后巡逻,寝室里不能有半点光,半点说话的声音。白天上课时间教官在学校里巡逻,不允许有学生在外面乱跑,除非是体育课。然后一周七天无休,一个月一天假。如果单纯只是想学习,这种作息管理正好,寝室楼附近有洗衣房,早上把脏衣服放盒子里送到固定地点,晚上洗好了给你送到寝室门口,生活上的事不用费半点心。但是如果你想出去吃火锅,上网,打游戏,吃零食,和室友唠嗑到半夜,这种作息规划肯定是没办法满足的。

  • 退休的修车匠老杨 我本性阳,无谓悲伤......
    我孙子就在上寄宿学校。
    之前他在本地公立排名前三的学校,上的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学期,但是成绩总是在及格线上下波动,请过家教,送去过辅导,效果都不理想。他本人比较调皮,放学回家就玩玩具玩平板(去年疫情期间上网课买的),因为作业布置到微信班级群,平板管不住。
    这个学期下决心把他送去全日制寄宿学校(开学一周后才转的学),那里二年级还多了一门英语课,晚上有一小时晚修课,到现在为止,考试成绩提高倒是不明显,70至80分之间,但是整个人精神面貌有明显改变,周六周日在家会主动做作业,也不再沉迷平板了。
    费用是一学期11000元全包。有人可能要说,原先你在公立学校义务教育不花钱,现在要花一万多。实则不然,原先在公立学校义务教育不花钱是真,但是午晚托作业辅导一学期下来要5000多,周六周日家教一小时150元(周六周日各3小时,共900元),一个月4周算要3600元。合计是快9000元,实际上寄宿多花了2000元。这2000元买了家长的轻松。
  • 我中学六年都是在学校寄宿的,班上50人中住读生大约占三分之二。也许并不具代表性,住读生在学习习惯、综合教养等方面明显比走读生要稍强一点。但是书呆子的呆气也要重一点,应付社会不如走读生那样灵活。而且这种差别几十年后都还在。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06
最热 最早 最新

  • 全部楼层
    暴雨滂沱
    我没跟你讲理论。我就是告诉你从小寄宿(包括送国外),感情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三观跟感情是两回事。
    我说的也是这个啊
    不过后一点我认为三观和感情不可分 就是理性和感性间的关系
    三观就是一个理性模型 一个不好的环境下产生的模型不利于感情联系 所以我不建认为从小就寄宿或出国是好事 当然特殊家庭情况除外
  • 全部楼层
    已注销用户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不太清楚你说的突变的意思 我明明说的是一个从小到大的渐变过程啊。
    至于感性和理性的问题 毛的实践论你应当要看看了 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先于理性认识 而且不能拆分
    你预设一个理想模型然后再培养数据 这是已经先有立场了 通过这个模型你可以快速统计找到安全感 但这找不到爱
    很多时候毁三观是重构这个模型 是反理性的
    爱在三观前 爱在毁三观后 三观就是爱的呈现
    我没跟你讲理论。我就是告诉你从小寄宿(包括送国外),感情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三观跟感情是两回事。
  • 笑世遇 杠精体质 对事不对人
    我是niko啊
    我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一直寄宿,好处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有较强危机意识,想要的会自己争取;缺点同样明显,缺乏安全感,自卑,自尊心强,其中最大问题就是缺爱,对心理健康有影响,我快三十都还记得小学二年级第一晚住宿时候那种无助感,感觉自己被抛弃,在被窝哭到累了才睡。对父母的感情会淡,时间越久越淡,以至于现在对父母的感觉跟普通朋友一样,甚至可以几个月不联系不觉得别扭,如果跟他们住在一起反而不适应,也没有感受到所谓父爱母爱的伟大,那些感人肺腑的母爱文章对我反而是一种伤害。当然我也知道父母也是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以及他们都很忙,不过我想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大家一个劝告:孩子起码小学要待在自己身边,即使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也尽量和孩子一起生活,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独立了,跟他们也疏远了,而且这种感觉我自己认为是不可逆的,望各位父母三思吧。
    小学扔下你不管 和一个星期见一次吃喝玩一个下午以及父母同孩子沟通方式不同 班主任水平 学校保障 头疼脑热找谁等 都有关系 我3年纪寄宿 两星期放假一次 感觉就不错 要孩子独立又要啥事都说 这不扯淡么
  • 笑世遇 杠精体质 对事不对人
    我是小学3年级就从村里到县城寄宿的 两个星期才能在家两个晚上 亲身经历感觉挺好 小孩嘛不适应也就那几天 想家也就那一两个月左右 很快就能适应 当然寄宿学校条件与学习环境一定要中上 要不然还不如走读
    有时间最好一个星期能陪孩子一下午 吃喝玩沟通交流
  •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全部楼层
    暴雨滂沱
    人家说自卑缺爱缺安全感,讲的是感情。你讲的是三观,不是一回事。一个人可以三观正且缺爱的。另外,从小上寄宿学校,不可能像你期待的那样从小送去国外可以突变一样要么三观正要么被洗脑。反而几乎不可能不在感情方面有缺陷。因为一个是理性,是可以思辨得来,一个是感性,只能慢慢培养。(估计你是个男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不太清楚你说的突变的意思 我明明说的是一个从小到大的渐变过程啊。
    至于感性和理性的问题 毛的实践论你应当要看看了 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先于理性认识 而且不能拆分
    你预设一个理想模型然后再培养数据 这是已经先有立场了 通过这个模型你可以快速统计找到安全感 但这找不到爱
    很多时候毁三观是重构这个模型 是反理性的
    爱在三观前 爱在毁三观后 三观就是爱的呈现
  • 孩子正在私立学校读书,住校,每周回家。目前没有发现大问题。老师比公立学校的老师好,最起码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学校的教育氛围、环境这些都很好。用的公立学校教材,学校安排了较多的初书本知识以外的课程。教育质量也明显比普通的公立学校好。当然,有些课外兴趣班是需要另外付费的。
  • 愉悦的麻婆呆狸 pvp没兴趣,不用私信~
    笼统的问好或者不好没任何意义,内因要看自己孩子的适应能力和自律能力,外因要看周围室友和同学的状况。如果孩子自律性不太好,室友又没什么好习惯,那不如走读。

    环境确实能塑造和改变一个人,想往好了改,前提是那个人得是那块料。
  • 时之浩浩汤汤
    我觉得得看人,纯从学生角度来考虑,如果没有决心的话,管理严格的封闭式学校可能对某些孩子来说适得其反。

    我见过不只一例因为封闭式学校管理过于严格孩子适应不了和家里和学校闹矛盾的,说到底还是觉得外面有更多好玩的,自由些,心思就不在学习上,这不是进不进封闭式学校能改变的。

    当然了,我说的是管理严格的封闭式学校,不严格的封闭式学校,可能大多数人都无所谓。

    我高中读的封闭式学校,半军事化管理,早上六点半进教室,晚上十点下晚自习排队回寝室,十一点熄灯,教官十一点之后巡逻,寝室里不能有半点光,半点说话的声音。白天上课时间教官在学校里巡逻,不允许有学生在外面乱跑,除非是体育课。然后一周七天无休,一个月一天假。如果单纯只是想学习,这种作息管理正好,寝室楼附近有洗衣房,早上把脏衣服放盒子里送到固定地点,晚上洗好了给你送到寝室门口,生活上的事不用费半点心。但是如果你想出去吃火锅,上网,打游戏,吃零食,和室友唠嗑到半夜,这种作息规划肯定是没办法满足的。

    条件挺好的,但是一个月休一天太少了,起码休四天,月初一天,月中两天,月末一天,学习压力很大的,心里会感到很累的,老师学生都受不了
  • 全部楼层
    山上撤也
    笑死了,寄宿学校是今年才有的?
    起码小学不应该,自理的能力不足,学校老师照顾不过来的。初中经过一个星期的军训,自理的能力还是可以的
  • 一尾
    小学阶段绝对不建议,初中视情况而定,学习很好,没必要,学习中等,可去可不去,学习差,送去省心。
    开国际玩笑呢,差的又调皮,每晚翻墙出去玩电脑,打架斗殴,就问你怕不怕!每晚学校老师蹲墙脚抓学生,还不是照样有翻墙出去的
  • 好不好全靠孩子自觉
  • 我孩子当年宁愿不去重点高中,也不去住校!她很恐惧那种氛围!我们最后尊重了她的选择!我是这样认为:如果是男孩子或者说是辣种很泼辣的女孩,我一定会坚持让他去住校!
  • yilin7777
    小学不好,中学就太好了。作为家长,不用担心玩手机、吃啥饭、早恋等等问题,连跟他妈吵架的时间都少了好多,大多数回来的时候都是母慈子孝;寒暑假要是也能住校多好啊
    不用担心就是没有吗…
  • 全部楼层
    已注销用户
    这就跟出国留学一样 初高中出去和大学出去2个结果 要么成为外国人被人洗脑 要么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学成归来
    人家说自卑缺爱缺安全感,讲的是感情。你讲的是三观,不是一回事。一个人可以三观正且缺爱的。另外,从小上寄宿学校,不可能像你期待的那样从小送去国外可以突变一样要么三观正要么被洗脑。反而几乎不可能不在感情方面有缺陷。因为一个是理性,是可以思辨得来,一个是感性,只能慢慢培养。(估计你是个男的)
  • 我是niko啊
    我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一直寄宿,好处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有较强危机意识,想要的会自己争取;缺点同样明显,缺乏安全感,自卑,自尊心强,其中最大问题就是缺爱,对心理健康有影响,我快三十都还记得小学二年级第一晚住宿时候那种无助感,感觉自己被抛弃,在被窝哭到累了才睡。对父母的感情会淡,时间越久越淡,以至于现在对父母的感觉跟普通朋友一样,甚至可以几个月不联系不觉得别扭,如果跟他们住在一起反而不适应,也没有感受到所谓父爱母爱的伟大,那些感人肺腑的母爱文章对我反而是一种伤害。当然我也知道父母也是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以及他们都很忙,不过我想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大家一个劝告:孩子起码小学要待在自己身边,即使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也尽量和孩子一起生活,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独立了,跟他们也疏远了,而且这种感觉我自己认为是不可逆的,望各位父母三思吧。
    这就跟出国留学一样 初高中出去和大学出去2个结果 要么成为外国人被人洗脑 要么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学成归来
  • 我中学六年都是在学校寄宿的,班上50人中住读生大约占三分之二。也许并不具代表性,住读生在学习习惯、综合教养等方面明显比走读生要稍强一点。但是书呆子的呆气也要重一点,应付社会不如走读生那样灵活。而且这种差别几十年后都还在。
  • 我是niko啊
    我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一直寄宿,好处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有较强危机意识,想要的会自己争取;缺点同样明显,缺乏安全感,自卑,自尊心强,其中最大问题就是缺爱,对心理健康有影响,我快三十都还记得小学二年级第一晚住宿时候那种无助感,感觉自己被抛弃,在被窝哭到累了才睡。对父母的感情会淡,时间越久越淡,以至于现在对父母的感觉跟普通朋友一样,甚至可以几个月不联系不觉得别扭,如果跟他们住在一起反而不适应,也没有感受到所谓父爱母爱的伟大,那些感人肺腑的母爱文章对我反而是一种伤害。当然我也知道父母也是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以及他们都很忙,不过我想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大家一个劝告:孩子起码小学要待在自己身边,即使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也尽量和孩子一起生活,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独立了,跟他们也疏远了,而且这种感觉我自己认为是不可逆的,望各位父母三思吧。
    同感
  • 完全不建议
  • 我是niko啊
    我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一直寄宿,好处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有较强危机意识,想要的会自己争取;缺点同样明显,缺乏安全感,自卑,自尊心强,其中最大问题就是缺爱,对心理健康有影响,我快三十都还记得小学二年级第一晚住宿时候那种无助感,感觉自己被抛弃,在被窝哭到累了才睡。对父母的感情会淡,时间越久越淡,以至于现在对父母的感觉跟普通朋友一样,甚至可以几个月不联系不觉得别扭,如果跟他们住在一起反而不适应,也没有感受到所谓父爱母爱的伟大,那些感人肺腑的母爱文章对我反而是一种伤害。当然我也知道父母也是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以及他们都很忙,不过我想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大家一个劝告:孩子起码小学要待在自己身边,即使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也尽量和孩子一起生活,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独立了,跟他们也疏远了,而且这种感觉我自己认为是不可逆的,望各位父母三思吧。
    快乐的童年,应该是人生最值得回忆的一段。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