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老人正用最后的力气说,我们不想成为负担
据报道,5月17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回应记者关于最新人口数据时表示,我国目前处于轻度老龄化状态。
虽然中国老人人数占比将继续上升,舆论中对中国未来老龄化的负面影响深表担忧,但老人们,特别是农村的老人,正用最后的力气表明,他们不是负担。说到这里,都有些泪奔的感觉。
地处皖南山区,五一送父母回家。说起话长,因为父母年届70,而且健康欠佳,因为在农村老家劳作不休,所以年前在我们子女的严厉“斥责”下,不得已被强行“绑架”到京过年,然后顺便检查身体。
适逢疫情期间,医院检查也是要求良多,最后总算到4月才把各项检查结束,但母亲已经怒气冲天,多次要求自己去车站买票回家,原因是耽搁了农时,家里还有托人喂养的鸡鸭将来没得吃得咋整,地撂荒了没人种咋整,别人家有的我们没有咋整,如此种种,不得已,在打包了各种药品收拾行装后送他们回家。
不过在我父母在京过年期间,老家有一位老人去世了,虽然叫做老人,年龄过了70,但在我们的印象里,总觉得她还年轻,每次回家见面,总是热情地招呼我们,而且每次回家第一次见到,似乎总在田间地头。她个子不矮,身体看起来很健硕。记得两年前听说生了一次病,但当年见面时问她,却说身体很好,没有生病。但这次终于倒下了,而且是癌症晚期。听其子女说,曾经让她看病,她还中途往回跑,说自己没大病,不能乱花钱,不能耽搁田地的活计。她生前其实也经常跟我母亲说自己总睡不好觉,头晕,但接着就说不是大病,而且从来不耽搁田地,还养鸡养鸭,还养猪。其实她家条件很好,治病之类的费用不成问题,但她自己就是这样的理念,钱要省,地要种,自己生病能忍就忍。病危之际,还叮嘱老公不能荒废田地。
在农村,在我的家乡,包括我的父母,亦是如此。他们想法是,只要能动弹,就一定要干活,只要能挣点钱,不管是多少,都是高兴的。在家乡,他们给人插茶叶苗,从早上六点干到下午六点,中间回家吃个饭,一天35元,就这,都要抢着干,而且还彼此攀比,谁干的天数多,还彼此打听,今天有没有活干,谁偷着去不喊自己,那都要骂人家的。
35元,超过8小时的工作,就要抢着干。这就是家乡农村的场景,田里地里,都是60岁以上的人在忙活。在我家旁边,80多的老人也在田里干活,五一回去,气温有点高了,看见他扛着锄头在地里翻地。我的父母,一回家,就开始下地种菜,种红薯。
他们这样地不辞辛劳,都是自觉的行动,谁也没有逼谁,有的甚至是在孩子不允许的情况强行要劳动的。
我的姑奶奶,83岁了,还“霸”着自己的茶叶地,每年都是自己侍弄,自己采摘。可平时我们见面,她总是病殃殃的,总是说头疼,总是说肚子胀。这次五一回去,我们去看她,她自己整一桌子菜等我们,但她自己身体还是不好。多少年来,我们总说她不要劳动了,她的儿孙也是这么说,可她总是倔强地坚持干活,邻居们都说,她那身体一到干活时就好了,她自己听了,也只是笑笑。
这些,就是家乡老人的群像。
五一时间,家乡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但我想说,正是这些老人,用自己余生最后的力气,在呵护着家的温暖,在证明着自己的价值。
回想他们的一生,是辛辛苦苦劳作不休的一生,是粗茶淡饭节约省用的一生。这些老人的童年,都是在缺衣少食的嗟叹中度过的,他们没有玩具可买,他们没有肉食可选,他们不敢计较鞋子的款式,不敢挑剔衣服的新旧,他们那个时候,从来就没有过安全感,到了青年和中年,开始挑起家庭的负担,开始承担社会的责任,为孩子的每一顿饭操心,为孩子上学的每一枚硬币操心,为孩子的感冒发烧操心,何曾为自己琢磨点享受。而这,经过这么多年的积淀,就成了一种劳作的习惯,一种只为孩子不为自己的习惯。他们始终缺乏安全感,总要通过自己劳动的获得,来得到一点点安慰。
人都是要老的,等家乡这些老人都去了,我们就成了老人。我在想,我们也会如此吗?他们这样劳作不休,只知奉献不谈享受的生活态度,我们该不该继承,我们如何继承?
总说时代在变,但不变的东西总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