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③】东北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绝不是依靠外援
百 祺
1. 苏援日制武器问题
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9月中旬,苏联因不满国民党当局全面倒向美国,而向东北我军移交了部分日军武器仓库。10月4日,苏共代表又正式通知中共东北局,将全部移交缴获的关东军武器和占领区。中共中央深受鼓舞,决定从各战区调30万部队进东北。我军最早出关的冀热辽军区李运昌部、曾克林部,在沈阳郊区、抚顺等地的苏军转交的日本军用仓库中,获取了大批枪支弹药、军装鞋帽;2个月就由9700余人发展到10万余人。原东北抗联的周保中与长春苏军交涉,也得到一批日制武器弹药,并迅速发展到近5万人。这些招募的人员包括工人、学生、无业游民、归顺伪军、民间土匪及混入的国民党特务等;许多人抱着“先当八路、后投中央”的心态而来。不少新参军的东北人不了解我军的宗旨,他们目睹了苏军一些胡作非为,将对苏共的不满转移到中共,因此向往“中央军”。11月中旬,在国民党当局抗议和美国政府施压之下,苏联出尔反尔、违背诺言,强令中共军队退出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以及中长铁路沿线,不再移交武器。苏军驻沈阳卫戍司令甚至当面威胁彭真,要“用坦克来赶你们走!”之前,由于听信了苏联的承诺,八路军、新四军出关的11万部队大多为徒手;但赶到东北后,却没接收到武器,造成“新兵新枪,老兵老枪,甚至无枪”的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原定派30万部队赴东北的计划也只得取消。1946年初春,美苏关系恶化,国民党也追随美国反苏;苏联又改变态度,从东北撤退时,又将少量日本武器移交给东北民主联军。据前苏联历史学家证实,斯大林对不听从其指挥棒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不太放心、不太满意的。【1】因此,苏联撤军回国,并没有按其诺言,将全部缴获的关东军武器移交中共军队,而是将其中一大批武器运回国内回炉,对一些不方便带走的坦克,甚至实施炸毁。【2-3】
11月14日,中共中央制订了榆锦地区决战的计划。然而,在辽西奉命阻击国民党军的许多新编部队不堪一击。准备作为榆锦决战主力,而赶到锦州附近的新四军第3师,原本携带了全部装备,到达冀东后大多留给了当地部队。没想到苏军会背信弃义,因此极缺武器,一时难以投入作战。正如黄克诚向毛泽东“诉苦”那样:部队要啥没啥,“无党(组织)、无群众(支持)、无政权、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等”。最要命的是缺武器,军人没枪如同老虎没牙,这仗怎么打? 11月26日,负责在前线指挥的林彪当机立断,决定放弃锦州。这一段时间,各地匪特趁机发动武装叛乱,新编部队大批叛变投敌。据1949年东北军区司令部的《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统计:1945年12月底到1946年1月初,仅10天左右,“先后叛变者有:吉林1万2千人,合江5千人,龙江约3千人,牡丹江3千人,松江l万人,辽北3千余人,嫩江3千余人,李运昌部亦叛变不少,先后叛变共约4万余人。”这样,苏军转交的许多武器又落到了国民党军手里。
当年苏联移交的武器中,有100多架飞机,由于燃油和飞行员缺乏的原因,在解放战争中并没有实际使用。【4】另外,还移交了数辆装甲车;在我军的相关电文、报告中却没有坦克的相关记录。【2】“1946年4月初,吉辽军区所属部队及第7师包围了长春,发现孟家屯有一批被苏军撤离时炸毁的大小日式坦克约80辆。”最终仅有2辆坦克修复。【3】抗战胜利后,我军缴获、拼凑修复的日制坦克只有几十辆,【5-6】其质量、性能较差,参战率很低。【7】在苏军提供的日军重武器中,火炮相对数量多一点(各种口径的迫击炮、山炮、野炮1500多门)【4,8】。日本陆军火炮多为19世纪20年代设计,陈旧落后,性能不及美、苏、德等国同类火炮。一些资料将日制掷弹筒当作火炮,这是常识性的错误。日军大量装备的50毫米口径89式掷弹筒(1个中队有6具),发射的小口径弹威力相当于手雷,根据不同弹钟,杀伤半径为8~10米。
在解放战争初期,利用苏援日制火炮(许多为小口径60毫米迫击炮),东北我军有了炮兵,但各部队火炮不统一,装备不配套,人员素质不高,战斗力很弱。在早期作战中,我军炮兵实施远距离间接射击时,多次发生炮弹落到自己阵地上。随着缴获国民党军先进的美制火炮越来越多,民主联军的炮兵战力大增。毛泽东也说,重武器“还是向蒋介石要,他送来的美国武器更好。”1947年6月,在东北民主联军三打四平的战役中,陈明仁的胞弟、71军特务团团长陈明信被俘;他说:“我以为你们的炮兵是苏联的,我不相信民主联军的炮兵有这样强大的威力”。当陈明信被押送路过我炮兵阵地时大吃一惊,他发现多是美式大炮,还有一些国民党71军的老炮手在操作,顿时羞愧难当。就连久经沙场的虎将陈明仁都承认:“解放军方面炮火很猛烈,我在八年抗战之中,都不曾遇到过这种局面。”【9-10】在1947年秋冬季几次攻坚战中,小口径日制火炮甚至被一些步兵首长弃用;直至炮兵指挥员提醒,后来才作为步兵的随伴火炮,掩护作战,打击敌火力点、工事。【11】到1948年8月,东北解放军炮兵计有大口径榴弹炮、加农炮、重迫击炮等火炮664门,步兵炮、迫击炮等近4000门,对东北国民党军炮兵形成了压倒性优势。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我军又缴获大口径重炮106门,其中有美式155毫米重榴炮36门。此时,东北野战军炮兵已是各路野战军中最强大的炮兵部队。我军缴获的火炮,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火力上,均大大超过了苏军移交的老式日制火炮;后者的作用较小。
因此,苏联转交的日军旧装备中,相对作用大一些的只有步枪,共数十万支。侵华日军的单兵装备主要是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枪,口径为6.5毫米,是当时世界军用步枪中最小的,杀伤力不足。军史专家徐焰将军和李长林、王安中先生,采取各自不同的、相对合理的方法,经过分析、整理、去重、统计,最终得到了大致相似的结果:我军接收到手的日制步枪数量大约为30万支左右。【4、8、12】这种不谋而合,绝不是偶然的;这是目前为止,最接近于真实的数据。
2. 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6年4月18日,杜聿明指挥新1军分成3路向四平城发动攻击;战至5月18日,国民党军在坦克、大炮和飞机的支援下,攻陷了四平以东的咽喉要地塔子山,防守四平的东北民主联军面临被合围的危险。林彪再次机断专行,命令我军迅速撤离四平。此时,出关的基干部队伤亡惨重,元气大伤;成分复杂的新兵,更是大量逃亡。屋漏偏逢连夜雨;民主联军总部作战科副科长携作战文件投敌。敌得知我军困境后,放胆多路追击,其机械化部队长驱直入、迂回包围,敌机临空轰炸扫射;我军一些部队被打散,有的被包围,失掉联络……不少部队失去战斗力。在这危难时刻,南满第4纵队副司令员韩先楚挺身而出,主动请战,发起鞍海战役,全歼鞍山守敌,逼迫敌师长潘朔端率部起义。国民党军被迫抽兵回援,转变军事策略为“先南后北”。其后,双方相持不下。到此,根据东北我军装备情况,对照当年各解放区出关部队武器数量,一共多出12.14万支长枪。【8】这期间战斗艰难,缴获较少,大致只能弥补战斗损耗。可以说,这12万支枪基本上应是东北我军实际掌握的苏援日制步枪。另外,据当时在东北担任军工部长的何长工回忆:1947年10月,他得知苏军在中苏边境的满洲里仓库里存放着一大批日本武器,准备运回苏联去炼钢。他前去交涉,要用废钢铁交换,苏军负责人居然不干。何长工勃然大怒,以死相拼作威胁,苏军心虚,忙向上请示,经斯大林批准后,我军用废钢铁换取这批武器,包括数万支步枪和少量火炮。【参见《何长工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428页。】后来,斯大林又默许朝鲜政府及驻朝苏军向东北解放区提供了2000余车皮的武器弹药等;朝鲜方面对武器数量的记载是“10万枪支武器”。【13】进入1948年,东北野战军缴获国民党军的武器越来越多,装备得到明显改善,已经不太需要的日军旧武器了。战士们特别对缴获的美国造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卡宾枪感兴趣,它们质量好,火力强,性能比日制步枪优秀许多。即便是仿造德军毛瑟步枪的国产“七九”步枪也比日本“三八大盖”强;后者口径小、弹道设计有缺陷,造成“进去多大眼,出来多大眼”;而“七九”步枪造成的创伤要大得多。因此,缴获较多的部队,首先就是换下日制步枪。因此,后来的这十几万支日制步枪只能算作是“锦上添花”,发挥的作用有限,在补充了战斗损耗后,部分装备地方部队,以后就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了。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一手撕毁了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动了进攻,内战全面爆发。第1年我军消灭国民党军112万余人;东北民主联军歼敌17.5万人,在其中所占的比例较小,这是因为当时东北我军面临极端困难的局面所致。早先获得的12万支苏援日制步枪,对东北民主联军坚持根据地的斗争,反击国民党军的进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没有显著的战果。东北战局的扭转,有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首先,避免锦州决战和果断从四平撤退,使东北我军躲过了2次灭顶之灾。1946年6月6日,国共双方达成了停战15天的协议,以后延长休战时间达4个月。194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改组了东北局,加强了东北工作的领导。之后,东北局大抓根据地建设、剿匪、土改,赢得了民心、巩固了政权。东野首长对部队进行大力地整编、训练,战斗力迅速提高。他尤其注重中高级指挥员的培养,多次亲自授课,将其战术思想进行灌输,并在战斗中检验、完善。东野首长对指挥员的要求很严;如,三下江南战斗,部队到位20分钟,就必须报告现场地形、当面敌情;逼着指挥员学习战术,用脑打仗。跟不上者让位,去二线部队;东北我军纵队司令员的更换最为频繁。这为有悟性、灵性的战将提供了充分施展的空间,许多将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锤炼成钢。因此,东北野战军中智勇双全、能独当一面的战将最多。由于赏罚分明,打不好仗的主力有可能降为地方部队,打得好的地方部队优先升为主力。有了这样的激励机制,一些部队常相互较劲,展开战斗竞赛;因此士气高昂、战力大增。1947年1月,东北国共两军再度交手;这就是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民主联军共歼国民党军近5万。4月间,东北国民党军由攻势转入了守势。1947年夏季、秋季、冬季攻势,4野歼敌30余万后,国民党军便只剩沈阳、长春、锦州等孤悬之地。1948年,东北我军从3月至9月初进行休整,经过半年的整军运动和大练兵,兵强马壮的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我军中装备最好、战力最强的百万雄师。其后,人民解放军连续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1949年4月,我军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由此可见,在国共全面开战第1年的这个过渡阶段,那12万支苏援日制步枪发挥了一定作用。其后便是东北我军的反攻阶段,仗越打越大,缴获越来越多;那些1905年设计、性能落后的日式旧步枪,大部被野战军部队(除了常充当预备队的1纵外)迅速淘汰。也就是说,东北我军多次长时间的休整练兵,无意间,使得这些闲置老步枪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小。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没有那12万支枪,当年歼敌17.5万人的数字就要打折扣,可能会少上万人。但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他们最终还是跑不掉的,东北战场的最后局面是关门打狗、一锅端。综上所述,可以清晰地看出,苏援武器并没有对东北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明显的影响。然而,现在却有人说,中共打败国民党军靠的不是“小米加步枪”,而是苏联大量的武器援助,【13】甚至有苏制武器。【14】这都是极不严肃的说法。国内权威的军史专家经过查证,给出的结论是:“苏联在1949年夏季之前没有向中共提供过本国制造的一枪一弹”。【1】当年,国民党政府的外交部长王世杰曾在日记中写到:“白崇禧自东北返,谓苏军退出前虽令中共获取日本武器,但未派人参加中共作战,亦未给予中共以苏军武器”。【参见林美莉编校:《王世杰日记》上册,1946 年 6 月 1 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2 年版,第 793 页。】谈论历史,要有依据,不能信口开河。
参考文献
1) 徐焰著,项林,石阳资料整理,北国狂飙 苏军出兵中国,沈阳出版社,1995.10,第263页
2) 百祺:历史的见证——解放战争迅速胜利不是依靠外援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104/264687.html
3) 蔡朋岑:大地铁流 解放战争中的东北装甲兵,《军事历史》2005年11期
4) 徐焰:解放战争中苏联交给中共多少武器,《炎黄世界》2014年第3期
5) 赵易辰:从坦克剿匪开始的解放军“铁骑”,《文史天地》2018年第4期
6) 王永涛:我军第一支装甲兵部队的诞生,《党史纵横》2016年第2期
7) 黄山伐:解放战争中的“红色铁流”,《兵器知识》,2018年第6期
8) 李长林:关东军武器流向略考,《党的文献》,2006年第1期
9) 林雨星著,林彪全传,远方出版社,2001.03,第219页
10) 刘信君著,毛泽东与东北解放战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01,第182页
11) 黄坤胜,黄顺通主编,功业千秋:怀念全国侨联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黄登,鹭江出版社,1993.11,第142页
12) 王安中:重议 1945 -1949 年苏联对中共军备之援助,《求索》2015年第3期
13) 郭永学: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东北部队武器来源考,《党的文献》2017年第3期
14) 百祺:对《苦难辉煌》可以挑刺 但不要太离谱——兼谈杨奎松先生涉军史的几个谬误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104/26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