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高质量发展,但它之于城市规划到底是啥、目标是啥、抓手是啥,需要业者主动思考

【本文来自《赵燕菁:美国城市为何失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赞同这位作者。

要高质量发展,但高质量发展之于城市规划到底是啥、目标是啥、抓手是啥,需要业者的主动思考。

但有三个问题要指出来:

一是我国的高铁站等。新型站房开建之前,针对是否设候车区等设施,是有过争议、研究的,当时也有人说过西方火车站“即来即走”不设等候区等模式,但大家讨论后被否了,毕竟中西不同,无论是交通流量还是乘车习惯。还有就是规模,跟国家批复地铁类似,铁路对客站也是分级管理的、规模有标准的,基准就是最大聚集人数,也就是客流量,虽然也有应地方政府要求扩大的,但基本还是受控的,而且应地方政府扩大的部分,从建设到运营,也都交由地方负责。地方则充分利用了其带动、诱发作用,搞得热闹、赚了不少。

二是国外的基础设施。跟我们的不同,国外基础设施及其相关服务乃至消防、警察等城市基本公公服务的本性,就跟我们不一样。比如消防,我们禁止收费,国外则是富区有、穷区无。其基础设施从建设开始,主体大都就是企业,考虑的也都是短期、局部收益,没了收益自然就废弃乃至拆除,至于是否利于大众、国家,根本极少涉及,除非有忽悠立项等实际需要。

另外,国外的基础设施、基础服务等,在新自由主义浪潮下还搞了一大波私有化,到了私人手中后,最大经济收益才是第一的,只要不垮掉就行,而我们国内则完全几乎是其反面:注重公益性、强调综合效益或者叫正外部性。而象我们武汉长江大桥那样,国家设立专班、数代人、数十年如一日地精心维修保养,把其使用寿命生生延长了50年的,国外就几乎没有,美国更是把联邦公路维修基金都给砍掉了。

还有,就是对于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中外的认知,应该是有差异的,包括美国;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负债的理解及其处置,就区别更大了。应该不算自大,我们的认知、理解和处置,明显都是技高一筹的。最简单的一例就是铁总,曾被吵得热火朝天的巨大负债,压垮了这个超级大公司了吗?

当然,其中也有美国的“石头”作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