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盐,人性之光
今天想要跟大家介绍的是一部纪录片,若干摄影作品,和一个人的一生。
因为这个人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了这个地球的苦难与救赎。
他的名字叫做Sebastião Salgado,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是仍存于世的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1944年2月8日,萨尔加多出生于巴西一家美丽的农场里。从圣保罗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后,他又前往巴黎攻读了经济学博士。后来在国际咖啡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工作带他进入了迷人的非洲,以及更加迷人的摄影世界。
1973年,年近三十的他决定彻底放弃自己作为经济学家的前途,全身心投入摄影。从最初的新闻报道到后来的记录摄影,他先后为西格玛(Sygma)、伽马(Gamma)以及玛格南(Magnum)图片社供应了大量珍贵的图像资料。
积累了二十年的经验和声誉后,1994年,他与妻子Lélia一起在巴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Amazonas Images。两人合作得甚是愉快:萨尔加多在全球各地奔波拍摄,Lélia留在巴黎负责设计、出版、发行、策展等幕后工作。萨尔加多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公布于世的。
萨尔加多是一个完全活在摄影世界里的人,他可以为了一个项目连续好几年一直在路上拍摄着。可以说,他的成功离不开他自己的天分和勤奋,以及与Lélia这位合作默契的伴侣之间的缘分。
(萨尔加多的头发也曾经很长)
人间苦难
在萨尔加多长达半个世纪的摄影生涯中,他走访了120多个国家。早期的经济学训练给了他对于全球经济链的敏锐观察,那些在欠发达地区拍摄的淘金者、移民、油田工人等社会纪实作品让他获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
让他一举成名的作品是巴西Serra Pelada的露天金矿。1980年代,狂热的淘金者们在地球上挖出一个巨大的露天洞穴,密密麻麻的淘金工人如同蚂蚁一般在这里挖掘、运送、淘洗、争抢……地狱一般的景象震惊了世人。
在1993年出版的《工人》中,萨尔加多记录了卢旺达的采茶工人、印度的大坝建筑工人、法国和乌克兰的炼铁工人、巴西的甘蔗收割工人、俄国和中国的流水线工人、硫磺矿工等各行各业工人的辛劳与尊严。
2000年出版的《移民》记录了上世纪末地球上史诗般悲壮的移民景象。为此萨尔加多用了七年的时间走访了至少35个国家。他跟踪拍摄了进入美国的拉丁美洲人,离开前苏联的犹太人,移民欧洲的非洲人,避难至阿尔巴尼亚的科索沃人……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恶化、人口的爆发式增长、贫富分化等造成了至少一个亿的跨国移民。而这一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移民给国家、社区、公民等诸多既有概念都带来了严峻挑战。
在拍摄《移民》的过程中,萨尔加多还关注到了另一个人群:儿童。他为那些还不到15岁就要颠沛流离过着朝不保夕生活的孩子们出版了一本影集,还专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做了一场影展。为此他从2001年起成为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1984年的时候萨尔加多曾在非洲萨赫尔沙漠进行一个15个月的拍摄任务。这里的极端干旱带来的饥荒导致了大量的死亡、营养不良和其他社会问题。萨赫尔地区成为了萨尔加多的一个心结,他忘不了那里的景象。于是他一次次地回到那片沙漠,试图用自己的摄影为这些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人们发出呐喊。二十年后,他终于出版了《萨赫尔:路之尽头》。而直到这个时候,萨赫尔地区人民的生存状况仍未改善多少。
2007年出版的《非洲》同样是之前多年工作的结晶。在将近30年间,萨尔加多游走于非洲各地外人都不敢涉足的区域,记录了非洲生活的各个面向:从苏丹的丁卡部落和纳米比亚的辛巴人,到大湖区的大猩猩和火山,再到遍布非洲大陆的难民们。无论他的镜头对准的是人还是景观,都有一种摄人心魄的能力,使观众深陷其中。
半个世纪以来,萨尔加多一直在追寻地球上各种各样的人类状况。他的目的原本只是记录,却无意间看到并揭露了那些我们普通人根本无法想象的人间惨剧。他的每一幅照片都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去揭开这太平盛世的遮羞布,让观者质疑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想象。
这是一件伟大却又无比耗损内心的事情。
救赎之路
从拍摄《移民》起,萨尔加多进入了一段非常煎熬的时光。尤其是在卢旺达拍摄大屠杀的时候,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具尸体在提醒他人类可以多么残忍,生命可以多么脆弱。
不再相信人性的萨尔加多说,自己的心已经破碎了。
不仅仅是心理,他的身体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他的医生朋友为他做过检查之后告诉他:“你的身体没有任何问题。只是你见证了太多死亡,你自己也在死去了。你必须停止拍摄。”
带着对世间万物的绝望,萨尔加多接受了医生的建议。他不再拿起相机,决定返回故土继承父母留给他的庄园。
而等他站在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上,他惊讶地发现,这片曾经郁郁葱葱的土地就跟他自己一样,正在死去。曾经一半都被雨林覆盖的庄园已被破坏殆尽,几近荒原。
而这都是为了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他想起自己15岁前在此度过的美丽时光,他曾在此倾听风的声音,与鸟兽对话,在河流中游泳……这些童年经历给了他丰富而敏感的内心,才使得他的摄影作品中有着那么强大的、不可遏制的同情与悲悯。
看着这满目荒夷,妻子Lelia对他说:你曾告诉我,你出生的地方是一个天堂,现在让我们来恢复这个天堂吧。
破碎的心中似乎有希望开始萌芽。在他热爱一生却也因此备受伤害的摄影之后,他又找到了另一件可以让自己付出全部热情并且具有治愈功能的事情。
从1990年代起,萨尔加多和妻子以及众多友人一起,在这里开始了雨林恢复工作。
到1998年,这片区域已恢复得差不多,他们无偿地将它捐赠给国家,变成了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并成立了非营利组织Instituto Terra(地球学院)来系统地进行森林恢复、保护以及环境教育等工作。
(庄园的前后对比图)
(12年间的变化)
随着雨林的恢复,萨尔加多的身体也奇迹般地恢复了。
他慢慢又重新举起了相机。
在此之前,作为一位社会纪实摄影师,他的镜头里多只有一种动物:人类。而现在,他的视野变得更加宽广,他将镜头对准了整颗星球上的万千物种。
他不是不再关心人类,只是将人类放回到它应有的位置:庞大星球上,复杂生态系统里的一个小小存在。
2013年,他出版了一本被称为“给地球的情书”的摄影集。八年的时间里,他造访了那些远离工业文明的山峦、沙漠、海洋、动植物和原住民,呈现了这颗星球最纯净而壮阔的一面。为了寻找到它们,萨尔加多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双脚、汽车、独木舟、飞机、甚至热气球,经历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跟随他的镜头,我们得以行走在南极的冰山,大峡谷的沟壑,中非的火山,阿拉斯加的冰川……并且与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进行沉默的对话,重新去探讨什么是人性。
他将其命名为,《创世纪》。
《创世纪》是萨尔加多摄影生涯的巅峰之作,它完美展现了萨尔加多数十年来积累的广度和深度、美学和人文素养,以及,被毁灭过后再重生的涅槃感。
他变得比年轻时更加有活力,开始积极倡导环保和可持续农业。由于他的家乡也是巴西顶级咖啡的产区,他本人早年也曾为国际咖啡组织工作过,他不仅于2007年在伦敦的巴西大使馆举办了有关世界各地咖啡工人的影展,以引起大众对于这种全球畅销饮料来源的重视,还在2015年出版了《梦的气味:在咖啡世界中旅行》,其中记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咖啡种植中所使用到的传统可持续农业方法,展示了公平贸易、可持续农业、对品质的追求是如何改善农民的生活。
地球之盐
萨尔加多的一生充满传奇,令人动容,更是这颗星球的一个历史缩影。
他的故事不仅感动了自己的儿子,也吸引了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2014年,由两人合作完成的记录片《地球之盐》获得了戛纳影展特别奖。
这部纪录片的主角,就是由萨尔加多摄影作品串联起来的他的一生。
拍出了《柏林苍穹下》这等诗意与哲学并存的电影的文德斯没有令人失望,他仔细浏览了萨尔加多几十年摄影生涯中的作品,与萨尔加多及其家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访谈,完成了这部他的电影生涯中的又一部神作。
尽管是黑白片,尽管是纪录片,却丝毫不觉乏味。反而,观影过程中,每每有热泪盈于睫。
萨尔加多自称自己是一个“witness to the human condition”。在这部纪录片里,他对着镜头娓娓道来自己四十余年在全球各地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观众也仿佛跟着他环游了一遍地球。
“地球之盐”这个词来源于圣经,在英文里指一个绝对高尚和纯粹的好人。而文德斯曾解释说,是悲悯扩大了萨尔加多的视野,人性既是“地球之盐”。
每次翻看萨尔加多的作品,总能感觉胸口被现实狠狠击中。在数码时代,各种特效可以轻易制造出廉价的夺人眼球的视觉效果,但萨尔加多不假修饰的作品却比那些精修过的照片要震撼得多,因为真实,也因为拍摄照片的并不是一台被动的相机,而是相机后面的那个人。萨尔加多将他的童年记忆,经济学训练,政治理想主义,连同他的灵魂一起注入了他的摄影作品中。
“在这个瞬间,你将自己的历史和想法投射到面前的景象中。这就是摄影。”
感谢世上有这么一个人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苦难与救赎;感谢文德斯让我们知晓他的一生。
参考资料:
· 维基百科Sebastião Salgado词条
· 萨尔加多2013年TED演讲《The Silent Drama of Phot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