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忆父亲耿飚和巴基斯坦(下)

心里驻着天安门

500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父亲牢记着毛主席又一次的接见,那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有几位驻外大使应邀出席大会,父亲当时任驻巴基斯坦大使刚过半年,也应邀回国出席。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接见他,老人家游了几圈后,上来邀父亲共进早餐。主席的早餐很简单,一碗面条、两碟小菜,其中有他最爱吃的青辣椒,在火上烤一下,蘸着盐吃。

毛主席一边给我父亲夹菜一边说:“你和韩念龙一个是冷处理,一个是热处理,好得很。”接着马上又转话题:“你在国外知不知道国内的情况?”父亲告诉主席:“知道一些,外交部每月给使馆来通报,但内容可能不全面。”主席说:“噢,知道就好。那你说说,近来国内经济建设方面有些什么重要事情啊?”父亲就讲了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经济建设有较大发展等。但主席说:“不仅要看到顺利的一面,还要看到困难的一面。”

主席神情庄重地放下筷子,接着说:“今天我找你来,就是要谈这个问题。我们进行经济建设,主要靠自力更生,但也要争取外援,也要和别国有经济贸易往来。因此,我们要想尽办法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在这个方面,你这个驻巴基斯坦大使要起作用啊!”

当时父亲马上说:“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联结西亚和南亚,因此,帝国主义把它作为对我国实行军事包围的重要环节,而中巴友好则有助于打破这个反华军事圈……”

父亲是军人,也曾是很多战役的指挥官,他心里清楚,巴基斯坦的西部地区与西亚相连,而其东部地区(当时称东巴,现在的孟加拉国)靠近东亚,所以,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在拼凑针对新中国的军事包围圈时,便选中了巴基斯坦这个联结中东和东南亚的南亚国家,作为构成其军事锁链的重要一环。

1954年9月8日,在美国的策动和组织下,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八国代表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开会,讨论订立军事同盟条约的问题。按美国的解释,订立该条约的目的之一是“抵抗共产党的侵略”,这就暴露了其反对新中国的实质。各缔约国成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该条约于1955年2月19日生效。

500

东南亚条约签订历史资料

同样,1955年2月,伊拉克和土耳其在巴格达签订了《伊拉克和土耳其间互助合作合约》即“巴格达条约”,英国、巴基斯坦、伊朗随后也加入了该条约组织。美国虽然是观察员的身份,但是已控制了该组织。以上两个组织通过巴基斯坦连接起来,形成了新型的反华军事包围圈。

但在1955年4月举行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以微笑、坦诚、和解以及寻求和平、友谊、团结、合作的真挚愿望,赢得了很多国家的赞誉和尊敬,消除了很多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和误解,再加上中巴友谊的牢固发展,重重地砍了以上两个条约一刀。

后来,周总理与父亲详细恳谈和研究了中巴之间的交通问题,这才有了后来打开中国西大门的中巴航线和中巴公路,更加深了两国友谊。而这也是毛主席要让他这个驻巴大使“起作用”的意图所在。

500

耿飚视察工作

父亲是个说干就干的人,他从来不在不相干的事情上浪费时间。打开西大门,就要推动两国的民航、交通部门建立中巴航线。为此,父亲多次拜访巴基斯坦领导人,得到了米尔扎总督的赞同,从而拉开了建立中巴航线和建设中巴公路的序幕。父亲1959年离巴后,后继的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也积极支持建立中巴航线和建设中巴公路。这两条线为中国打开了西大门,成为中国通向中东、欧洲和非洲的国际通道。

但建设中巴公路是何等的艰难啊!中国新疆和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之间边境地带,海拔数千米的喀喇昆仑山脉从西北向东南绵延数百公里,是个天然屏障,仅在喀喇昆仑山脉北段有山口可通行。古代丝绸之路,就是通过这些山口把中国和西亚及欧洲联系起来的。

500

援巴筑路指挥部 政治部全体工作人员

(图片来源:美篇-顺风 赵文峰)

经过一系列的测量、勘探、设计,中巴双方决定就在这个雪山高原区经过红其拉甫山口建设公路。两国建设者与风斗、与沙斗、与恶劣的高原气候斗,历经12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世界屋脊上架起了这座联结中巴两国的“友谊之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应巴基斯坦政府的邀请,中国政府派我父亲作为特使出席中巴公路全线竣工典礼,他和巴基斯坦首席执行官奇亚·哈克将军一起为公路剪了彩。巴基斯坦政府还给父亲授了勋,并邀请他在首都伊斯兰堡的友谊山上亲手植下一棵“友谊树”。本来,能到友谊山植“友谊树”的只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级的贵宾,我父亲当时是副总理,巴基斯坦这样做,是因父亲为中巴友谊作出的重要贡献而给予的特殊礼遇。

父亲出使巴基斯坦三年多,所做的一切都是巴人民亲眼目睹的。巴遇天灾粮荒,美国援助的粮食袋上印着“美国援助”,而中国的粮袋上只印“中国”二字,这也是巴人民乐道之事。

父亲在巴的故事太多,我不一一述说,只感到我们的前辈们为后代造福之多、之深,不胜枚举。真乃是,饮其流而思其源,学其成而念吾师。先辈们用鲜血和青春换得了子孙后代的福。

记得在1956年底,周总理和贺龙元帅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越南、柬埔寨、印度、缅甸和巴基斯坦五个邻国。代表团在巴基斯坦停留了10天,从12月20日到30日,到机场的欢迎人群就有十万之众。

父亲是湖南人,酷爱竹子,在访问的最后一天,他在达卡发现这里的竹子长势非常好,而且竟是楠竹,坚挺向上,很有象征意义。据说这个竹子长在东巴,西巴地区没怎么见过,他突发奇想,决定买回一些种在使馆。他向卖竹人详细了解种植方法,把四段楠竹带回卡拉奇,按种竹人指点的方法种到使馆院子里,结果竟长成了一片小竹林。他选了一颗最粗的刻上字,作为周总理访问巴基斯坦的纪念。

500

1978年6月18日,中巴公路二期工程竣工典礼在塔科特大桥举行,巴首席执行官齐亚·哈克将军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耿飚出席剪彩仪式。(图片来源:《我们和你们: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故事》)

1978年,父亲在出席中巴公路竣工大典后重返卡拉奇,在卡拉奇总领馆内重睹了这片竹林。他扶竹追思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守护中巴友谊所做的工作,更回顾了周总理的丰功伟绩。

2001年,我在巴基斯坦访问时专门去追寻父亲留下的印记。在伊斯兰堡友谊山上,我看了他和几乎所有中国领导人亲手栽下的树,看着这些树,感觉就像前辈们列队站立,是他们的灵魂在列队为新中国站岗。我们又去卡拉奇寻访原来的使馆所在地,仔细看了那片竹林,我妹妹发现了父亲的刻字。我们挖了两颗竹苗带回中国,想让它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现在,我们正精心培育着。

这就是传承,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战略含义。先辈们用心给我们培育了友谊之树,为中国的后来人挡风遮雨,保证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这棵大树是友谊之树、精神之树、永固之树,我们有责任保护它,延续它,使它永远根深叶茂,荫庇后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