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家遗忘的军团:孤守西域42年,最后一战,都是白发老兵
人的一生,
能有几个四十年?
四十年里,
能够做多少事情?
最爱君不禁想起唐代的一位老人,
他用生命中的四十二年,
只做了一件事情,
多年来默默无闻,
却诠释了何为铁血军魂,
展现了大唐将士的血性。
他的名字,叫做郭昕。
▲边关明月。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
某一个冬夜,
西域边城,风沙怒卷,月色苍凉。
白发苍苍的安西大都护郭昕就在这里,
眼前仍是熟悉的景象,
四十二年来,夜夜如此,
葡萄美酒,浇不灭心中烦忧,
长矛短剑,斩不断此间悲愁。
唯一与平时不同的是,
他的使命到今夜,
就将结束。
城外,吐蕃的大军咆哮嘶吼,
山呼海啸般地涌来,
大唐在西域的印记,
在这一夜,
随风烟散尽。
直到千年以后,
人们才在黄沙堆积之下发现,
当年壮士们镇守边疆的痕迹。
郭昕的人生转折,
始于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
那时候,大唐的西域疆土岌岌可危。
唐朝在西域设有两个主要军政机构,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
统辖安西四镇(碎叶、龟兹、于阗、疏勒),
最大范围曾囊括天山南北,直至葱岭以西,
后来,分管天山以南地区。
北庭都护府,
分管天山以北地区,东起伊吾,西至咸海,
北达额尔齐斯河到巴尔喀什湖一线。
安史之乱后,
朝廷调动大量西域兵力回师中原,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在吐蕃等族的多次侵攻下,
逐渐成为“孤悬绝域”。
吐蕃还曾借此夺取陇右,
一度攻陷长安城。
当年唐蕃和亲,
吐蕃自称外甥,
双方和和气气,
如今吐蕃撕破了脸,趁虚而入,
大唐就是想管也有心无力。
▲安西都护府全盛时期地图。
在这样的情形下,
郭子仪向唐代宗奏议,
可派人巡抚河西、安西等地,
并任命瓜、沙、甘、凉、肃等州官吏,
以此捍卫西域疆土。
经过内忧外患的折腾,
大唐已经不是以前的大唐了,
可郭大爷依旧是那个郭大爷。
代宗立马同意郭子仪的主张,
在国家危难之际接过这个任务的,
正是郭子仪的亲侄子,郭昕。
于是,永泰二年(766年),
郭昕以云麾将军、左武卫大将军之职,
奉命前往安西都护府。
风华正茂的他不会想到,
此一去,
就再也没能回来。
老马识归途,
狐死归首丘,
而郭昕却找不到回去的路。
据史书记载,安史之乱前,
唐在西域的驻军共有四万四千人,
为应诏勤王派出了一万五千人,
因此,此时镇守西域的兵力尚在。
郭昕到后,发现尽管深受侵扰,
西北边陲仍被河西节度使周鼎、
北庭都护曹令忠和安西都护尔朱某等人,
打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
随着河西、陇右被吐蕃攻陷,
西域与唐朝联系日益困难,
没有微信的日子里,
连给皇上问声好都成问题,
甚至不知今朝是何年何月。
通古孜巴什古城遗址出土的一张借粮契,
上面日期写为“大历十五年”。
而另一张《杨三娘借钱契约》,
更为完整,落款时间为“大历十六年”。
正是这两个时间,
暴露了戍边将士遗落在边境的真相。
大历,是唐代宗的年号。
事实上,这个年号只用了十四年。
所谓的“大历十五年”,
是建中元年(780年),
“大历十六年”则是建中二年(781年),
此时的皇帝,已经是唐德宗李适,
可与朝廷断了联系的西域将士并不知晓。
吐蕃步步紧逼,
时常大军压境,
安西、北庭却无法与朝廷联系,
没有支援,没有供给,
绝境之下,
将士们只能靠自己给养。
郭昕遂带领将士们开荒屯垦,
在将士和当地百姓的劳作下,
戍边的粮饷基本得到保障。
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和吐蕃军较劲。
直到今日,
还能在库车等地发现唐军屯田的遗址。
除了发动军民屯田外,
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发展经济,
郭昕还命将士自铸货币。
在阿克苏等地的唐代遗址中,
曾出土大唐将士们自铸的大历元宝、
建中通宝、“元”字钱和“中”字钱等钱币,
这些,正是大唐将士在边疆,
浴血奋战、坚韧不拔的见证。
这些文物历经一千多年的时光,
早已残败腐朽,但仍熠熠生辉。
据史书记载,一直到建中二年(781年),
郭昕派出的使臣才与朝廷取得联系,
此时距他来到西域已过去整整十五年。
唐德宗一听闻,
二庭、四镇居然还有大唐将士镇守,
惊喜交加,当即下诏,称赞其功:
“二庭四镇,统任西夏五十七蕃、十姓部落,
国朝以来,相奉率职。自关、陇失守,东西阻绝,
忠义之徒,泣血相守,慎固封略,奉遵礼教,
皆侯伯守将交修共理之所致也。”
并加封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
其他将士也都升职加薪,
甚至越级七等授官。
这一年,
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郭子仪去世了。
十五年前,正是他的一封奏议,
将亲侄子送去了西域,
从此再没相见。
如今安西、北庭犹在,
将士们知道归家无望,
却还在他乡坚守不懈。
不知郭子仪听到这个消息,
是感到几分欣慰,
还是些许愧疚?
▲汾阳王郭子仪。
唐德宗给的,
其实只有精神上的鼓励,
没有物质上的嘉奖。
西域的唐军艰苦卓绝,
唐朝始终无力支援。
与唐代宗寸土不让的态度相比,
唐德宗显得模棱两可,
在他眼中,
安西、北庭二都护府不过是,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建中四年(783年),
长安城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唐朝刚与吐蕃洽谈清水之盟,
泾原兵变就爆发了。
积怨已久的泾原镇士卒攻陷长安,
拥立太尉朱泚为帝,
唐德宗无力抵抗,仓皇出逃。
安史之乱后,
唐朝皇帝被打到搬家那是常有的事情。
叛军一来,唐德宗秒怂,
急忙向吐蕃示好,
称愿割让安西、北庭之地,
换取吐蕃出兵援助,
这是要把郭昕卖了。
幸亏大臣李泌极力反对,上言:
“两镇之人,势孤地远,尽忠竭力,
为国家固守近二十年,诚可哀怜,
一旦弃之以与戎狄,彼其心必深怨中国,
它日吐蕃入寇,如报私仇矣。”
安西、北庭的将士们苦守多年,
三年之后又三年,
这都二十年了,
戍边的小伙们都熬成大叔了,
他们一个“苦”字都没说过,
也没人当二五仔,
老大您现在说卖了就卖了,
以后谁帮你防着吐蕃,
好意思吗?
李泌是四朝元老,
德宗的爷爷肃宗和父亲代宗都跟他是老铁,
有他仗义执言,此事就此作罢,
兵变最终在李晟等将领的努力下迅速平定。
▲大唐名相李泌。
朝廷都有自身难保的时候,
实在无法出手相助,
郭昕镇守西域,
不得不借助同与吐蕃为敌的回鹘人。
吐蕃进攻之时,
回鹘多次派军相助,
郭昕派往中原的使臣,
有时也要跟回鹘借道。
早在安史之乱时,
唐肃宗为了尽快收复失地,
曾与盟友回鹘(当时还叫“回纥”)约定,
“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
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任由回鹘人对中原进行劫掠。
回鹘人趁火打劫,
不少老百姓在安史之乱中平安无事,
碰上同盟的回鹘军反而遭了殃。
唐肃宗为了把皇位坐稳,
也是蛮拼的。
一直以来,
大唐与回鹘看似合作无间,
实则同床异梦。
▲唐肃宗。【剧照】
外人不可信,
还得靠自己人,
郭昕不乏给力的帮手,
北庭大都护李元忠便是其中之一。
李元忠原名曹令忠,粟特人,
镇守西域的资历比郭昕还老,
郭昕来到安西都护府时,
李元忠便已坐镇北庭。
吐蕃军威日盛,
边陲危如累卵,
守将顽强不屈。
当时,唐代宗曾赞扬西域的唐军:
“不动中国,不劳济师,
横制数千里,有辅车首尾之应。
以威以怀,张我右掖,
凌振于绝域,烈切于昔贤。
微三臣之力,则度隍逾陇,不复汉有矣!”
其中“三臣”,就包括北庭的李元忠,
他因镇守北庭有功,被赐姓李。
郭昕到后,李元忠从旁协助,
积极开展屯田,抵御吐蕃进攻,
安西、北庭二都护府相互呼应,
“扼吐蕃之背以护萧关”
吐蕃图谋中原受阻,
不得已只能向南发展。
在李元忠之后,
还有唐代末任北庭都护杨袭古。
现今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奇台将军庙,
正是为了纪念这位将军所建。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
吐蕃贼心不死,
联合葛逻禄、白服突厥,
发动三十万大军进攻北庭。
也怪回鹘不厚道,
葛逻禄、白服突厥没少受欺负,
早就想找个大哥抱大腿,
正好这时候吐蕃抛出了橄榄枝。
其中,葛逻禄人盘踞于阿尔泰山南部,
是出了名的白眼狼。
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怛罗斯之战,
高仙芝率领安西都护府兵二万,
与一万葛逻禄人联合,
对阵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的阿拉伯大军。
唐军一度占据优势,
不曾想葛逻禄人勾结黑衣大食,
临阵倒戈,从背后偷袭唐军,
阿拉伯骑兵趁乱掩杀,
唐军惨败,仅数千人突围而出。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
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葛逻禄这回又来坑唐军了。
吐蕃联军来袭,
杨袭古孤立无援,
只能向回鹘求援,
回鹘大相颉干迦斯领兵来救。
此次吐蕃联军声势浩大,
北庭与回鹘联军实在打不过,一击即溃。
杨袭古无力回天,
仅带两千残兵,退守西州,
一番休整后,
再次叫上回鹘人与吐蕃干上了。
敌众我寡,势单力薄,
几番交战,北庭军皆惨败。
杨袭古屡败屡战,
可颉干迦斯正忙于应付国中朝政,
实在不愿多费心思,
只想尽速脱身,
便假意对杨袭古说:
“您和我一同回营帐吧,
之后我再派人送你回西州。”
杨袭古没有丝毫怀疑,
率领血战多日的残兵进入回鹘大营。
一进大营,
颉干迦斯瞬间翻脸,
下令将杨袭古及其手下将士杀害。
北庭,失守!
在杨袭古英勇就义后,
安西四镇也相继陷落,
仅余少数几座边城还在坚守。
▲骑兵进军,风卷尘沙。
在此之前,贞元五年(789年),
高僧悟空西行求法归国,
东还长安,途经龟兹。
此地还毫无战乱迹象。
郭昕来到西域已经二十三年,
他没有任何怨言,
没有向朝廷告老还乡,
始终坚守岗位,
战时披甲,闲时屯垦,
苦心经营西域,眼里东望故乡。
将士们有的早已在这里娶妻生子,
放下了归乡的奢望。
悟空得以与郭昕相见,
并在这里滞留一年,
与驻守安西都护府的唐军朝夕相处,
这一经历被记载于《悟空入竺记》中。
可惜一年之后,
情况急转直下。
北庭失守之后,
吐蕃军趁胜追击,
安西都护府再度失联。
万万没想到的是,
在这样的环境下,
西域的唐军还坚持了近二十年
据薛宗正教授考证,
安西都护府最终陷落,
应是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的一个冬夜,
而其中的依据,
就包括元稹的一首叙事诗《缚戎人》,
这是一篇安西都护府老兵的“口述历史”。
自安西四镇沦陷后,
常有边将捕获从西域来投的汉人,
充当吐蕃俘虏,邀功请赏。
其中一名从吐蕃人手中逃回的唐军老兵,
也被当做俘虏,押解回中原。
机缘巧合下,元稹与他相遇,
并听他讲述一路的遭遇,
听罢,作诗记录,
诗中句句都是安西都护府唐军的血泪。
元稹与白居易这对好友,
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写诗注重写实,通俗易懂。
白居易在写给元稹的《与元九书》喊出口号: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元稹的这首长诗,
正是发扬这一主张,
从中可以推测,
郭昕及其将士是如何度过最后一段岁月。
“万里虚劳肉食费,连头尽被毡裘暍。
华裀重席卧腥臊,病犬愁鸪声咽嗢。
中有一人能汉语,自言家本长城窟。
少年随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没。”
老兵先是向元稹诉苦,
自己家乡本在长城脚下,
自小陪父亲戍边,
一口流利的乡音依旧不改。
在安西陷落后,
一路又是如何颠沛流离,
才得以回到中原。
“天宝未乱犹数载,狼星四角光蓬勃。
中原祸作边防危,果有豺狼四来伐。
蕃马膘成正翘健,蕃兵肉饱争唐突。”
这几句讲的是,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乱入侵,
大唐边疆引来异族垂涎。
而老兵正是在安西都护府,
与吐蕃鏖战多年。
“半夜城摧鹅雁鸣,妻啼子叫曾不歇。
阴森神庙未敢依,脆薄河冰安可越。”
苦守多年的戍边将士,
在元和三年的一个冬夜,
遭到吐蕃大军突袭,走投无路,
据薛宗正推测,
此处的“阴森神庙”应是库木土拉千佛洞,
“脆薄河冰”则是渭干河,
这两个地方正是地处当时的安西都护府。
▲库木土拉千佛洞。
“五六十年消息绝,中间盟会又猖獗。
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
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
常教孙子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阙。”
自安史之乱后,
西域与中原多次失联,
唐朝和吐蕃几度交涉。
战至最后,
安西都护府中的士卒,
有的垂垂老矣,
有的早已离世,
老人还记得教孙子们学家乡话,
念念不忘家乡的好风光。
由此可见,这个老兵,
正是郭昕部下。
那一夜,
安西都护府沦陷,
郭昕殉国,
刀似冰,
月如霜,
戍边壮士依旧满腔热血,
在最后一夜,
如壮丽的烟火燃尽自己的生命。
四十二载,
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初心未改。
在这段岁月里,
唐朝换了四个皇帝,
三军将士皆已白头。
虽说大唐国力日衰,朝政腐败,
要这“飞地”已无用,
早就欲放弃西域。
可镇守孤悬绝域的将士们没有放弃,
这么多年过去了,
还是那一拨人,
在为同一个事业奋斗,
郭昕、李元忠、杨袭古,
还有无数为国尽忠的白发老兵,
他们,
是大唐的荣耀。
他们的姓名不应该随着时间消逝,
淹没在漫漫黄沙中。
参考文献:
(宋)宋祁等:《新唐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薛宗正:《郭昕主政安西史事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