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我用一生做墨,为众生泼洒江湖
大家好
我是乌鸦上尉
金庸去世的消息
想必你们都知道了
这两天上尉几欲打开电脑
却都又无奈地合上了
他是上尉心中
最崇拜的偶像
如果没有金庸
也许上尉今天也不会在这里
给大家讲故事了
太多人爱他的武侠故事
爱他笔下的那个江湖
年少的我也一样
可长大后我才知道
金庸先生笔下写的不止是江湖
那是他的一生
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
今天,上尉想跟大家
聊聊我的偶像
还有他的几本书
我想跟大家聊的第一本书
是《射雕英雄传》
1956年,是香港最为动荡的一年
因为内战,很多人逃到了香港
香港的人口急剧增多
可是,那时香港还没有回归
港英政府很腐败
老百姓家里着火了
消防车来了不会先去救火
而是先跟房主收“保护费”
要是没钱行贿
消防队就看着房子烧光
在当时香港社会
黑帮跟警察相互勾结,欺压人民
不堪忍受剥削的老百姓
纷纷参与罢工游行,抗议英国统治
却遭到了英国的残酷镇压
香港人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对英国殖民者的愤怒达到了顶峰
他们很渴望出现一个“侠客”
替饱受欺压的百姓伸张正义
金庸也和大家一样
对港英政府恨之入骨
恰好,那时他正在写武侠小说
于是,1958年
《射雕英雄传》横空出世
在这部作品里
主角郭靖自幼出生在大草原
和蒙古人一同长大
但母亲却让他不忘“炎黄子孙”
还告诫他勿忘“靖康之耻”
李萍说道:“丘道长给你取名郭靖,给杨叔父的孩子取名杨康,你可知是什么意思?”郭靖道:“丘道长是叫我们不可忘了靖康之耻。”李萍道:“是啊”。李萍叹了口气,又道:“想我当年忍辱蒙垢,在北国苦寒之地将你养大,所为何来?难道为的是要养大一个卖国奸贼,好叫你父在黄泉之下痛心疾首么?”
同时,宋人和金人虽然彼此为敌
但是宋金边界的政府
根本不管宋人
反而为金国卖命
和当时港英政府
帮助英国人欺压香港人的做派
简直如出一辙
故事主角们的目标
也极其鲜明
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那时的金庸
把少年人家国情怀
写得酣畅淋漓
被英国殖民者欺压的香港人
在这本书里
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于是,《射雕英雄传》迅速走红
成了香港人人熟知的小说
这本书才写到一半
就有人给出高价
要买小说的版权拍成电视剧
那时的金庸
像每一个热血的少年一样
愿意为了家国天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杨过问道:“郭伯伯,你说襄阳守得住吗?”郭靖沉吟良久,手指西方郁郁苍苍的丘陵树木,说道:“襄阳古往今来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当年耕田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治国安民的才略,我们粗人也懂不了。他曾说只知道‘鞠躬尽瘁,死而後已’,至於最後成功失败,他也看不透了。
我与你郭伯母谈论襄阳守得住、守不住,谈到后来,也总只是‘鞠躬尽瘁,死而後已’这八个字。
第二本书,是《神雕侠侣》
1957年,国内正在搞大跃进
到处都是超英赶美的浮夸风
全国上下都沉浸在
一种盲目的狂热中
金庸非常关心
可是,《大公报》不允许
刊发批评大跃进的文章
金庸大为恼火
于是悍然离开《大公报》
1959年,金庸自己掏了8万港币
加上同学一起凑了10万港币
创办了《明报》
从《明报》诞生那天起
金庸就反复强调
“明辨是非,积极中立”
《明报》“乃是站在中国人的爱国立场,凡是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赞扬之,有害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反对之。如果国家的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发生矛盾之时,我们以老百姓为重”(1963年1月17日)。
原来《大公报》的同事
以前的朋友
他们都不理解金庸
《明报》最初刊发的时候
仅仅只有6000份
为了吸引大家买报纸
金庸就在报纸上连载武侠小说
这个刚创立的小报纸
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才得以撑起来
这本小说就是《神雕侠侣》
在金庸最困难最孤单的时候
他的第二任妻子朱玫
给了他莫大的帮助
朱玫是新闻记者
她和金庸结婚的时候
金庸被前任妻子抛弃
还刚从《大公报》出来自立门户
朱玫家人很不同意
女儿嫁给一个离了婚
还一穷二白的男人
但是朱玫不管
哪怕和金庸结了婚只能租房子住
她也要和金庸在一起
在《明报》期间
金庸为了报纸忙得焦头烂额
常常连家都没空回
朱玫是又忙里又忙外
家里,当时金庸和朱玫
一共有两个男孩两个女孩
租的房子还在九龙
朱玫不光要照顾孩子
还十年如一日地在家里煮了饭
然后亲自送到香港来给金庸吃
图:金庸和査传侠,查传诗
外面,朱玫也给《明报》出了大力
不光给《明报》当记者写稿子
还经常参加编辑们的会议
给他们出主意
最艰难的时候
朱玫甚至卖掉了自己的首饰
资助《明报》的发展
金庸每天白天写社论
晚上写武侠小说
硬是靠一己之力撑起了一个报纸
朱玫里里外外的打点
也让金庸没有后顾之忧
两个人相濡以沫
一起熬过了《明报》最艰难的时刻
《明报》慢慢做起来了
我想,每一个人的生命中
也许都有过这么一段时光
仿佛化身狷狂叛逆的杨过
只要还握着爱人的手
就敢与全天下为敌
第三本书,是《倚天屠龙记》
金庸的父亲查树勋
是有几千亩地的大地主
只是,他并不是欺压当地百姓的地主
反而总是拿自己的钱出来
办小学,做善事
可是,“镇反”运动时
要斗倒大地主
有人就让村里人
去揭发查树勋的罪行
查树勋为人很好
老百姓都尊敬他
没有人揭发什么“罪行”
没有罪名
镇反的人就给他罗织了罪名
一共有四个:
抗粮、窝藏土匪
图谋杀害干部、造谣破坏
1951年4月26日
查树勋作为反动地主被枪毙了
行刑的地方
就是查树勋办的小学的操场上
金庸和父亲的关系很好
但是金庸在嘉兴读书时
就正赶上日军侵华
成年之后,金庸又去了香港闯荡
从头到尾
金庸就没有多少时间
好好和父亲相处
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后
正在《大公报》上班的金庸
哭了三天三夜
伤心了大半年
他在自传体小说里曾写道:
“从山东来的军队打进了宜官的家乡,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压农民,处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伤心了大半年。但他没有痛恨杀了他爸爸的军队。因为处死的地主有上千上万,这是天翻地覆的大变。”
父亲过早的离开
让金庸再也没有机会
为他的父亲尽孝了
这是他一生的遗憾
在《倚天屠龙记》里
金庸很想好好写一写
父子之间的亲情
张三丰和张翠山
谢逊和张无忌
只是,这种父爱
金庸几乎没有怎么体会过
父亲就冤死了
他耗尽心力
却始终写不出来那种感情
在书中
他让张无忌一遍又一遍地寻找谢逊
寻找他的义父
可是大家记住更多的
还是古灵精怪的赵敏
1976年10月,年仅19岁的査传侠
因为和女友吵架
一时想不开,便自杀了
这个消息让金庸极为痛苦
他这才切身体会到
父亲失去心爱的儿子
究竟是什么滋味
后来,金庸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里
无不悲痛地写道:
事实上,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武当七侠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无忌父子般的挚爱。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因为那时候
我还不明白”
祸不单行
査传侠的死
也让朱玫和他的婚姻彻底破裂
朱玫的性格像赵敏
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金庸也是极为强势的人
在金庸事业艰难的时候
双方还能相濡以沫
金庸事业成功了
两个人反而矛盾频频
经常因为工作吵得不可开交
在他们闹得天翻地覆的时候
儿子査传侠的存在
是联系他们唯一的纽带
因为儿子的死
双方矛盾再也无法调和
朱玫和金庸最终离婚
1977年3月,金庸写后记的时候
他和朱玫已经散场
他爱上了另外一个人
于是,金庸在后记里还写到:
赵敏和周芷若都有政治才能
所以她们虽然美丽,却不可爱
自己心中最爱的是小昭
像张无忌这样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终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领袖。当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强做了,最后也必定失败。中国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将结论明确地摆在那里。中国成功的政治领袖,第一个条件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对付政敌的残忍。第二个条件是“决断明快”。第三是极强的权力欲。张无忌半个条件也没有。周芷若和赵敏却都有政治才能,因此这两个姑娘虽然美丽,却不可爱。我自己心中,最爱小昭。只可惜不能让她跟张无忌在一起,想起来常常有些惆怅。所以这部书中的爱情故事是不大美丽的,虽然,现实性可能更加强些。
也许,当时陪伴着他
能让他从痛苦中走出来的
的的确确是“小昭”
可是
在他重新拿起《倚天屠龙记》
一点一点修改的时候
他会不会想起那个
曾和他相濡以沫
为了他付出了一切的
“并不可爱”的“赵敏”呢?
赵敏转了个身,说道:“你瞧我这模样是蒙古的郡主呢,还是寻常汉家女子?”张无忌心中怦然一动,先前只觉她衣饰华贵,没想到蒙汉之分,此时经她提醒,才想到她全然是汉人姑娘的打扮。只见她双颊晕红,眼中水汪汪的脉脉含情,他突然之间,明白了她的用意,说道:“你……你……”
赵敏低声道:“你心中舍不得我,我甚么都够了。管他甚么元人汉人,我才不在乎呢。你是汉人,我也是汉人。你是蒙古人,我也是蒙古人。你心中想的尽是甚么军国大事、华夷之分,甚么兴亡盛衰、权势威名,无忌哥哥,我心中想的,可就只一个你。你是好人也罢,坏蛋也罢,对我都完全一样。”
“阿朱就是阿朱
四海列国,千秋万载
就只一个阿朱”
爱一个人,就是一辈子
金庸笔下的乔峰做到了
他自己却没能做到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第四本书,是《鹿鼎记》
金庸一辈子有一个心结
就是自己从政的理想
金庸的家庭是一个大世家
家族里的亲戚
也有不少是大家熟悉的名人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
钱学森是金庸的表姐夫
琼瑶是金庸的表外甥女
从书香门第出来的金庸
和传统的中国士大夫一样
他从小的理想
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自己的力量
造福全中国的老百姓
1944年,金庸中学毕业
就去了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
因为对国民党控制学生自由感到不满
带着学生们投诉反抗
结果被勒令退学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
金庸孤身一人到了北京
他很想要当外交官
很想代表中国和外国人打交道
可惜,因为种种原因
金庸最后并没有选上
只能蜗居在香港当编辑
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真正的理想
说金庸心里没有遗憾
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在现实中求之不得
金庸却让他笔下的侠客
在书中弥补了自己的遗憾
《射雕英雄传》里
郭靖代替了握有兵权的襄阳守将
击退了外敌的入侵
《神雕侠侣》里
杨过击毙了蒙哥大汗
《倚天屠龙记》
张无忌带领明教赶走元军
光复汉族天下
……
金庸笔下的侠客
无一不是这种形象:
既出世,又入世
虽然身处江湖之远
却时刻关心庙堂之上
他们总是在关键时刻
为了家国天下挺身而出
却又总是在功成名就之后飘然而去
金庸几十年的写作生涯里
写得最多的
其实并不是武侠小说
而是谈论政治的“社论”
《明报》真正火起来的时候
正是十年动乱时期
这些政治敏感内容
《大公报》不敢写,金庸敢写
他专门开了一个栏目
叫做“北望神州”
天天写中国内地的社论
甚至专门写了一本《笑傲江湖》
讽刺当时的政治局势:
“杨莲亭笑道:‘教主宝训第三条是甚么?你读来听听!’童百熊重重‘呸’了一声,并不答话。杨莲亭道:‘童家各人听了,哪一个知道教主宝训第三条的,念出来听听。’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说道:‘文成武德、仁义英明教主宝训第三条:对敌须狠,斩草除根,男女老幼,不留一人。’杨莲亭道:‘很好,很好!小娃娃,十条教主宝训,你都背得出吗?’那男孩道:‘都背得出。一天不读教主宝训,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读了教主宝训,练武有长进,打仗有气力。’杨莲亭笑道:‘很对,这话是谁教你的?’那男孩道:‘爸爸教的。’杨莲亭指着童百熊道:‘他是谁?’那男孩道:‘是爷爷。’杨莲亭道:‘你爷爷不读教主宝训,不听教主的话,反而背叛教主,你说怎么样?’那男孩道:‘爷爷不对。每个人都应该读教主宝训,听教主的话。’”
在文化大革命中
邓小平被“打倒”
被贬谪到江西一家拖拉机修配厂
然而,金庸却在《明报》的多篇社论里
一再表示支持邓小平
预言邓小平一定会“东山再起”
因为他对政治尖锐、犀利的批评
他甚至一度上了香港左派的暗杀名单
还排在第二位
被叫做“豺狼镛”
图:污蔑金庸的海报
可是金庸依然一刻不停地写着
正如《倚天屠龙记》里
金庸借张无忌之口说的那样:
张无忌却不接过,说道:“‘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这十六个字的真义,我今日方知。所谓‘武林至尊’,不在宝刀本身,而在刀中所藏的遗书。以此兵法临敌,定能战必胜,攻必克,最终自是‘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了。否则单凭一柄宝刀,又岂真能号令天下?徐大哥,这部兵书转赠于你,望你克承岳武穆遗志,还我河山,直捣黄龙。”
徐达大吃一惊,忙道:“属下何德何能,怎敢受教主如此厚赐?”张无忌道:“徐大哥不必推辞。我为天下苍生而授此兵书于你。”徐达捧着兵书,双手颤抖。张无忌道:“武林传言之中,尚有两句言道:‘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倚天剑眼下断为两截,但日后终能接上。剑中所藏,乃是一部厉害之极的武功秘笈。我体会这几句话的真意,兵书是驱赶鞑子之用,但若有人一旦手掌大权,竟然作威作福,以暴易暴,世间百姓受其荼毒,那么终有一位英雄手执倚天长剑,来取暴君首级。统领百万雄兵之人纵然权倾天下,也未必便能当倚天剑之一击。
如果说权力是屠龙刀
那么金庸的笔杆子
还有一手创办的《明报》
就是这把倚天剑
只是,他并没有从政的经验
看问题的时候并不总是对的
中国在研制原子弹的时候
陈毅元帅曾有过一句豪言壮语:
“中国人就是把裤子当了
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金庸听说这句话以后
他当时的评论是:
“大陆一位负责首长居然说到‘即使中国人民全部无裤,也要自拥核子武器’,这句话在我们听来,实在是不胜愤慨。一个政府把军事力量放在第一位,将人民的生活放在第二位,老实说,那绝不是好政府。我们只希望,这只是陈毅一时愤激之言,未必是大陆的政策。”
“不知陈毅是否了解,一个人民没有裤子穿的国家即使勉强制造了一两枚原子弹出来,这个国家也是决计不会强盛的,而这个政府是一定不会稳固的。大陆制造原子弹,不知是什么用处?能去轰炸美国吗?能去轰炸苏联吗?当这些光屁股的人民造起反的时候,能用原子弹将他们一一炸死吗?”
“当英法联军攻打苏伊士运河时,英国早已拥有核子武器,但苏联一声恫吓,说要以飞弹轰炸伦敦,英国只好乖乖地收兵。大陆再努力十年,也决计赶不上英国在攻打苏伊士运河时的核子成就,请问几枚袖珍原子弹,有何用处?还是让人民多做几条裤子穿吧!
这段话其实并没有错
只不过,事实证明
原子弹还是要有才行
后来,在《鹿鼎记》里
金庸把自己构建的武侠世界
一次性摧毁了个遍
连带着把他之前
“侠客一定比当权者聪明”的想法
也自嘲了一番
《鹿鼎记》里天地会的豪杰
都是不能成事的
而作为权力象征的康熙
比起这些侠客来
反而要更关心老百姓
韦小宝乘机说道:“是啊。小皇帝说,他虽然不是鸟生鱼汤,但跟明朝那些皇帝比较,也不见得差劲了。说不定还好些。兄弟没学问,没见识,也不知道他的这些话对不对。”
顾查黄吕四人你瞧瞧我,我瞧瞧你,想起了明朝各朝的皇帝,自开国的明太祖直至末代的崇祯,若不是残忍暴虐,便是昏庸糊涂,有谁及得上康熙?
是啊,谁还没有年少轻狂
觉得当权者都是傻子的时候呢?
只是,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
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好
但也没有那么坏
就像金庸借韦小宝之口说出来的那样:
虽然当权者不都是尧舜禹汤
但能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不就行了吗?
换了我们的方式
就一定能做得更好吗?
用“天地会”这样的暴烈手段
就一定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吗?
以前,我们总是以为
只有惊天动地
强大到无坚不摧的才是侠客
可是金庸的小说告诉我们
侠客也是普通人
侠客也会热血满怀
侠客也会悲怆难禁
生、老、病、死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这尘世间的种种苦难
侠客也和我们一样
会一个不落地一一尝过
他的小说
写的哪里只是武侠
那是他自己
是我们的人生啊
金大侠,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