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革命者的家书,承载着怎样的家国情怀?

“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戚戚泪涟涟。张眼望,这人世,几家夫妻偕老有百年。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红珠留作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这是夏明翰写给妻子的遗信中的话。1928年3月,由于叛徒出卖,夏明翰在武汉被捕。在阴暗潮湿的监狱里,他用敌人给他写自白书的半截铅笔,写下了这封信,并且在信纸上留下了一个带血的吻痕。两天后,他在武汉市鹦鹉洲被国民党反动派枪决。就义前,他写下了一首大义凛然的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500

(夏明翰与夫人郑家钧)

一字一句,彰显赤子之心,一笔一划,谱写英雄壮歌。这是一位革命者面对敌人的屠刀,留下的最清澈的爱。

“国共合作了,包野没回来;抗战胜利了,包野没回来;全国解放了,包野没回来”。从1932年起,广东澄海一个村口的老树下,每天都站着一位女人,她在等待自己的丈夫归来,从黑发到白发,一等就是50多年。最后她等来的是丈夫许包野已经牺牲整整50年的消息,这位名叫叶雁平的女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没能与爱人团聚。

500

(许包野)

“你我失去一人之生命,或许可以将新中国的诞生提前一个小时,万千同仁牺牲生命,则理想之国近在咫尺”。许包野留下的这些话道尽了儿女情长的辛酸,却也是共产党人最真实的写照······

建党百年之际,不少媒体把一封封家书搬上荧屏、网络,或是百位明星朗读、或是实地拍摄印证,不同的形式让人们通过文字的桥梁,再次感受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领略不一样的家国情怀。

家书,自古就有寄托相思、传授经验、感化内心之意,从“家书意万重”的含蓄不尽到“临发又开封”的依依不舍,再到“家书抵万金”的弥足珍贵,一封封穿越时空的家书、一句句发自肺腑的箴言,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期盼嘱托,饱含着无尽的人生智慧与传统美德。即便是“你饿了吗”、“最近瘦了吗”这样的家庭琐事、只言片语,对于敬惜纸墨的中国人来说,也是足够庄重、情真意切的。

500

(赵一曼写给儿子的遗书)

难以想象,在黑云笼罩、战火纷飞的20世纪初,一位位共产党人在提笔甚至咬破手指写下家书前,不知有多少个辗转反侧、思索再三的日日夜夜,一腔热血最终将以这样郑重的方式留给至亲。精神的力量代代传递,塑造了一门“五烈士”的忠义夏家,也塑造了牢记父亲张太雷嘱托慷慨赴死的张一阳,这种接续传承的力量就是家风。

家风是言传,是身教,是字里行间透露的朴素美德、平凡操守、嘘寒问暖,是高于一切的家国情怀,是那个含血的吻,是那封泛黄的信纸。

500

(刘伯坚入狱后写的一封家书)

传递与继承优良家风,向来是共产党人坚定的选择。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凤谨记父亲“书记的女儿不能高人一等”的教导,坚持带头吃苦,不搞特殊;钟南山谨记父亲的那句话“人这一辈子总要留下点什么,才算没有白活”,84岁的他依旧冲锋在抗疫一线;得益于父亲“中西结合、平等对待”的开明教育,屠呦呦自小便与中医药学结缘,才有了后来在医学界的辉煌成就;见义勇为女大学生崔译文,面对行凶歹徒,奋力推开同学,自己却身负重伤,面对“为何敢”的问题时,她回答,因为我是军人的孩子。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主席指出了一百年来共产党不断壮大的基因密码,更道出了一个个共产党人由己而家、由家而国的行动自觉。

500

(第二排左一是焦守凤)

艰苦朴素、敬业奉献、舍生忘死,如此家风,警醒后人、流传深远,为我们修身齐家报国指明了方向。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我们无需回到“从前慢”、“车马乱”的年代,但也绝不能丢失道德情操的涵养、家国情怀的庚续。无论是扶贫路上的父子齐上阵,还是守岛卫国的接力传承,哪怕是闲暇时刻的亲子阅读,假日期间的结伴出行,也是“多读一点书”、“多走一里路”的家风体现。凡此种种,优良家风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身边的家风善行都将可能成为形成社会新风尚的一根杠杆。

源远流长的家风文化,穿越历史薄纱,在新时代语境下也有了新的内涵,但崇德向善始终是其核心要义。代代相传、弥足珍贵的优良家风,将会让我们每个人在受挫时坚强,在迷茫时坚定,在为国家兴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时无所畏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