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浪尖上的MVP,马上就要出结果了
CBA很久没有上热搜了,昨天大清早上热搜,是因为MVP评选,郭艾伦不在候选名单。不仅没有郭艾伦,12人候选名单中也没有赵岩昊,没有孙铭徽,没有胡明轩。
常规赛得分第二,助攻第二,球队第二,郭艾伦没有资格评选MVP,众皆哗然。
如果只是喷CBA联盟不专业,或者刻意排斥郭艾伦,或者赞助商打压,我觉得流于浅表甚至无中生有,并没有触及事件的本质。恰恰是CBA太想专业了,太想做点什么了,太想避免以往评选引起的争议,才做了点什么——比如定了若干条规则,但正是这些自创的规则,把CBA自己搁进去了。
说好听点,好心办坏事。
这样的好心办坏事,不是第一次,比如全明星星锐赛,把MVP颁给输球一方的张镇麟,理由是张镇麟各项数据表现最好,也是为了配合现场的他超高的人气。因为引起了争议,第二天全明星MVP评选,提前加上了“会颁给赢球一方得分最高的球星”,吴前就开开心心地拿了奖。
其实,CBA联盟为了今年的MVP评选,做了不少事,比如这个手机界面,就是特地推出的H5选票,非常方便。
不过,和以往投票人收到邮件不同,H5界面上的数据只有一个“累计贡献值”,没有以往大家熟悉的得分、篮板、助攻和球队排名等传统的参考数据。
这个“累计贡献值”,有非常复杂的计算方法,用来衡量一个球员整个赛季的全面表现。科学与否另说,CBA联盟早在赛季开始前的手册上,就印了这几条,因此显然不是特别针对郭艾伦。问题在于,一旦用这个公式作为重要标准,直接就把自己框进去了,产生候选人时,一切都不再可控。
我们再看这几条规则,“名列前茅”几个字很有艺术性,至少在公式算出离奇的排名时,还有回旋余地。但后面又多出一条:每支球队候选人不超过1人。
CBA直接就把自己搁里头,出不来了。在北控输给青岛那场比赛结束后,CBA联盟对着这个高阶公式头疼了很久,开会到凌晨2点,讨论如何圆场。最后,大多数人认为,既然赛季前就定了这个规则,那就得执行。制订规则,执行规则,这显然没有问题,他们都知道,第二天早上会炸,那就静候炸雷。
最后12位候选人名单产生,达到了如期的效果。
我们从这份名单,可以读出“好心办坏事”的各种迹象:首先,为什么要有12人?那正是为了设立一条标准——打进季后赛,以免评选结果出来,大家起哄说,凭什么雷霆威少第六还可以得MVP,我们家哈登第三不行?其次,每队只有一个人的标准,直接干掉了赵岩昊、郭艾伦、胡明轩等几位明星,他们不仅在所谓的“累计贡献值”上名列前茅,在传统数据上同样不错。
所谓的标准,是为了方便排名,说话有依据,偏偏MVP这事,最不适合有特别明确的标准,因为最终的结果是靠投票,而投票是主观行为。把一个主观行为用客观的公式去约束,最终还取决于主观行为,结果会南辕北辙。
所以,MVP评选的话题还不会完,即便是在框定的12人中产生,一旦结果出来,仍会引发很大的争议,也是说,CBA好心设立的标准,最终达不到任何避免争议的目的。
你比如说,胡金秋是国产球星得分王,哪怕去掉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郭艾伦,哪怕高居“累计贡献值”第二,却仍可能与MVP无缘,最终的MVP很可能在赵继伟、吴前和沈梓捷三人中间产生。如果这成为事实,那正好说明CBA设立的“累计贡献值”对球星当选没做什么贡献,因为投票终究是个人行为,主观行为。
自上古以来,MVP、球员历史地位这种评选和排名,就没有固定的、明确的标准,因为投票是主观的,标准是客观的,二者严重对立,你只能二取其一。我从来不参加任何“球员历史地位”的讨论,因为一千个人内心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想他是第几就是第几。如果想公平,想量化,那就不要投票,以后就用这个“累计贡献值”排名,管他科学不科学。
篮球比赛没有绝对科学的标准,那些只是参考,每一种公式只是尽可能地反映某一面。篮球比赛还是团队运动,你无法数字化界定浙江广厦的胡金秋、赵岩昊、孙铭徽这个赛季谁做的贡献最大,数字上他们都进了国产球星得分前10,但你抽掉其中任何一个人试试看?郭艾伦和赵继伟,是中国男篮国字号后卫,他们和韩德君、张镇麟都是今年辽宁保持第二的关键人物,你要下结论说谁比谁贡献大,抽掉其中一个试试看?
最后我才会说到MVP事件的根本:CBA说到底是一个职业联赛,在CBA打球是球员的职业,从联盟的角度就是商业,无论CBA还是NBA、西甲英超,都是商业公司;商业公司的最终目的是推出产品,在市场上赚钱,比赛就是产品,这些球星是制造产品的人,也是招牌;一个商业公司主动把自己的黄金招牌从店面上摘下来,这是什么情况?
在CBA的季后赛招贴画上,有12位各队的球星,居前的两位是赵睿和郭艾伦,看得出来这是精心布局的海报,球星位置代表着球队的排名。这12人就是CBA选出来的招牌,说明联盟非常看重他们的影响力,但MVP评选用两条“标准”把招牌人物拉下来,不是“标准”出了问题,就是推出“标准”这件事有问题。
评选过程有争议怎么办?这是正常的流量,争议的责任让投票的媒体人去承担,CBA不仅不要管,还应该乐意看到这样的争议。NBA就是乐得开心,让你们为哈登和威少争来争去,流量爆棚,为了赚更多的流量,他们还特地在6月总决赛结束后办一个晚会。
可能有人会说,CBA是CBA,NBA是NBA,但你看看CBA的基本模式有哪些不是借鉴自NBA呢?我们以前评选的是“最佳球员”,现在改MVP了;我们以前是青训挖人,现在改乐透抽签了,福建队以14%的几率拿到“状元签”,这事有几个人知道呢?
能量化的量化,不必量化的就让大家投票去吧,比赛就是比赛,投票就是投票。
我们新一代的CBA球员,都非常珍惜自己获得的荣誉。他们各有特点,都很拼命,水平也高,是他们撑起了CBA这个门脸,最后无论谁当选,都实至名归。
不知道有谁记得全明星赛上,宣示过一个主题叫“传承”。为了牢记过去,展望未来,CBA评选了全明星25周年最佳阵容,姚明、易建联、马布里、刘炜、朱芳雨、胡卫东、李晓勇和郭艾伦作为各时代最佳阵容代表亮相,其中郭艾伦和易建联是仅有的现役球员,易建联在养伤,只有郭艾伦穿着球衣。
这个阵容的产生,应该没有什么计算公式。
郭艾伦等好几位球星没有进入12人候选名单,我觉得正好作为逆行的动力,让他们打出更好的季后赛,毕竟CBA除了“战神杯”,还有“牟作云杯”,那是一份至高无上的集体荣誉,更体现篮球这项团队运动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