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惠皇后:清王朝由弱到强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一)

​孝惠(这里将孝惠当名字使用)生于崇德六年十月初三日。她来自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一家,她是顺治帝的第二任皇后,她是原废后的侄女,她的父亲绰尔济是孝庄皇后的弟弟察罕的儿子。所以她是皇太后的侄孙女。最初,孝惠入宫是以被聘为皇妃的身份入宫的,这说明最初并没有立她为皇后的想法。

500

顺治十一年五月初三日决定聘她为皇妃,派镇国公巴布泰、内大臣鳌拜、礼部侍郎渥赫理、理藩院侍郎沙济喇等前往行聘礼。这时皇室为顺治帝物色皇后的人选还没有确定。可能是皇太后对自己这位侄孙女非常喜爱,也可能是顺治帝看孝惠年轻秀美,一时动了怜爱之心,不管是什么原因,自孝惠被聘为皇妃后,清皇室才决定将她立为皇后的。

顺治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顺治帝奉皇太后懿旨,正式公布立孝惠为皇后。令相关衙门敬选吉期,拟定大婚仪注。六月十五日以册立皇后,遣官祭告天、地、太庙。第二天举行大婚礼。顺治帝博尔济吉特氏结为夫妻。

顺治帝一生举行过两次大婚礼,这在清朝是唯一的。六月十八日以大婚礼成,顺治帝在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这一天,顺治帝举行盛大宴会,宴请群臣,并颁诏天下。六月二十一日以大婚礼成,恭加上皇太后徽号“安懿”二字。这次大婚时,顺治帝17岁,皇后14岁。

500

(二)

大婚刚两年,姿容绝世的董鄂氏进了宫。孝惠过于忠厚,又不善逢迎,本来就未能引起皇帝对她的炽热的爱,这次董鄂氏的进宫,使她更受冷落,从此过上了形同寡居的生活。顺治帝曾几次想让董鄂氏取代她,都被董鄂氏劝阻了。

顺治十四年冬,皇太后得了一场重病。许多妃嫔经常去探望病情。孝惠身为皇后反而很少探望,还不如一般的妃嫔。顺治帝对此大为恼火。顺治十五年正月初三日,顺治帝发出了一道上谕:……兹将皇后位号及册宝照旧外,其应进中宫笺奏等项暂行停止。

顺治帝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今后废掉皇后做准备。皇太后对儿子的用心洞若观火。上次废后一事就已使她深感不快。这次她再也不能容忍儿子的任性胡来。她终于出马上阵了。她对顺治帝说:你“前日之旨,笃于事亲,道理宜然。但念皇后方在冲龄,未娴礼节,且素切眷爱,”应该恢复她的中宫笺奏。顺治帝见母后亲自出面为皇后说情,不得不给面子,只得谨遵懿旨,于顺治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谕令礼部,将皇后的“中宫笺奏等项著照旧封进”。

按清朝后宫的规矩,皇后要经常率众妃嫔给皇太后问安、侍膳。逢年过节和国有庆典,皇后要率众妃嫔给皇太后行礼。这一系列的繁文缛节,对于只有十几岁的孝惠来说,实在难以承受。皇太后为了防止皇帝再找皇后的错缝儿,故伎重演,于是降下一道懿旨,允许皇后在平时和节日可以不到皇太后宫问安行礼。皇太后对自己的侄孙女的关照和宽容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顺治帝见母亲对皇后如此偏爱,只得在顺治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谕礼部:“以后行礼事宜有关皇后者,不必开列具奏。” 这表面上看顺治帝是遵从皇太后谕旨,对皇后的关照,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也是在贬低皇后的作用,消减皇后在后宫的影响力。

(三)

孝惠虽然是名正言顺的皇后,又有皇太后这个巨大的保护伞,但她却无法赢得皇帝的爱情。特别是自董鄂妃进宫以后,孝惠形同寡居,所以她始终膝下寂寞,没生过儿女。孝惠入宫不到7年,顺治帝就撒手人寰了,此时孝惠刚刚21岁,便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漫长的寡居生活。

康熙帝即位后尊孝惠为皇太后。康熙二年,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皇后病逝,当时康熙帝只有10岁。于是孝惠协助太皇太后担起了抚育康熙帝的重担。孝惠的纯真母爱、体贴入微的精心关照、慈祥善良的性格,在康熙帝稚嫩的心灵里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孝惠视康熙帝为己出,康熙帝待孝惠如生母,他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母子之情。

孝惠所以能够进入大清的皇宫并被册立为皇后,是孝庄皇后的决定。孝惠入宫以后,又因为有孝庄皇后的多方关照和全力保护,才未能步其姑母的后尘,避免了被废的厄运。只要孝庄皇后在,孝惠就可以高枕无忧。可以说孝庄皇后是孝惠的最大靠山和保护伞。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孝庄皇后也是孝惠的恩人。所以孝惠皇后对姑祖母兼婆母的孝庄皇后一直怀有非同寻常的感激之情。

500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皇后去世,孝惠悲恸万分,昼夜守护在孝庄皇后的梓宫旁,嚎啕痛哭,三天三夜不吃东西,致使“慈颜瘦减”,几次要昏倒在地。康熙帝和众大臣苦苦相劝,她都不听,巨大的悲痛使她难以控制。表达了她对孝庄皇后的深深的哀悼思念之情。

500

(四) 

如果说在孝庄皇后健在时,康熙帝与孝惠的关系,还不太亲密的话,那么自孝庄皇后离世以后,康熙帝便将全部孝心倾注到了孝惠的身上。

关于孝惠的史料很多,可以总结以下几个方面:营建宁寿宫、多次奉皇太后出行、隆重庆寿、屡上徽号、单独建陵、破例办丧事、系谥和正尊位。

营建宁寿宫

自孝庄皇后去世后,孝惠一直住在紫禁城的慈宁宫。因年深日久,比较破旧。康熙帝为了让孝惠生活得更舒适,就在孝庄皇后去世刚二年,开始营建宁寿新宫。康熙二十八十一月新建的宁寿宫全工告竣。康熙帝命钦天监选了一个喜迁新居的黄道吉日,于这年的十二月初四日,孝惠正式入住新建的金碧辉煌的宁寿宫。

为了给孝惠祝福,康熙帝在朝阳门外兴建了慈云寺。

多次奉皇太后出行

康熙三十七年,孝惠在康熙帝的奉陪下,到大清国的发祥地东北,瞻仰了陪都盛京,祭拜了永陵、福陵和昭陵;在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时,孝惠在康熙帝的奉陪下,饱览了江南的大好河山;康熙帝曾八次奉孝惠到塞外避暑。

500

康熙帝这样做表明了他与皇太后孝惠的关系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孝惠在康熙帝的心中已占据了比以前更为重要的地位。

(五)

中国人素有庆整寿的习惯,尤其是六十、七十、八十岁整寿都要隆重庆祝。民间这样,皇家也是这样。康熙三十九年十月初三日是孝惠的六十大寿。提前康熙帝就命皇四子胤禛准备皇太后的寿礼。在十月初二日这天,康熙帝命将所准备的寿礼献给了皇太后。

康熙帝还命御膳房数米一万粒,做成“万国玉粒饭”,并做了许多美肴佳膳等食物进献给皇太后。十月初三是六十大寿的正日子,康熙帝率领文武大臣、侍卫等官员到皇太后宫给皇太后行大礼,向她表示热烈的祝贺。

500

孝惠七十大寿的庆祝活动更为隆重热烈,而且独具特色。康熙帝一反十月初三正日子庆贺的传统做法,康熙四十九年元旦刚过,康熙帝就谕礼部:

蟒式舞者乃满洲筵宴大礼,至隆重欢庆之盛典,向来皆诸王大臣行之。今岁皇太后七旬大庆,朕亦五十有七,欲亲舞称觞

正月上元节刚过,在正月十六日这一天,为皇太后庆祝七十大寿的活动正式举行。宁寿宫悬灯结彩,一派喜庆气氛。诸王大臣、外藩王公、额驸、台吉、以及皇子、侍卫、福晋、夫人、命妇等齐集宁寿宫,在欢快悦耳的音乐声中,皇太后在近侍的搀扶下,升御宝座。

康熙帝不顾皇帝之尊严,不顾年近六旬的高龄,随着乐曲的节拍,在皇太后的前面欢快地跳起了蟒式舞。皇太后已经多年未见到跳蟒式舞了,这次居然由57岁的老皇帝亲自跳,为自己祝寿,一种自豪、幸福之感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地开怀大笑起来,真正感到了天伦之乐。

康熙帝跳完舞,举着酒杯频频向皇太后祝酒。宁寿宫内气氛热烈,欢声笑语,接连不断。康熙帝的精彩舞孝心的诚挚,在场的人无不感动。后来这件事被世人誉为“天家盛事”和“万寿觞”。

500

在十月初三日正日子这天,康熙帝又向皇太后进献了大量珍贵的寿礼。康熙帝这一别开生面的祝寿形式,不仅表达了对皇太后的孝心,表明了他们母子关系已进入了更高的层次,同时也包含了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感动皇子、皇孙的良苦用心。


(六)

康熙帝一共给孝惠上了五次徽号。这五次的情况分别是这样的:

第一次在康熙元年十月初三日,这一年正是康熙帝改元后的第一年,这一天正是孝惠的22岁生日。第一次上的徽号是“仁宪”二字,从此称孝惠为“仁宪皇太后”。

第二次是在康熙四年九月二十九日。因为这一年的九月初八日康熙帝举行了大婚礼,册立了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哩氏为皇后即后来的孝诚皇后。皇帝大婚是举国的大喜事,所以给孝惠增加了“恪顺”二字的徽号。

第三次是在康熙六年十一月十七日,上的徽号是“诚惠”二字,因为这一年的七月初七日康熙帝开始亲政。

第四次是在康熙十五年正月十一日,这次上的徽号是“纯淑”二字。因为在28天前即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康熙帝的皇二子允礽被立为皇太子。

第五次是在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增加“端禧”二字。因为这一年的十月,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经过清廷8年的艰苦镇压,终于彻底平定了。这是清朝入关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平叛战争的巨大胜利,举国欢庆。

有人不免会问:孝惠在康熙朝当了57皇太后,遇到的国家喜庆大事很多,为什么康熙帝只给上了5次徽号?这与孝惠的谦虚性格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康熙三十六年五月,康熙帝第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获得了巨大胜利。康熙帝决定给皇太后加上“寿康显宁”4个字徽号。皇太后说:“既然皇帝都拒绝上尊号,我这徽号也就不要上了。”孝惠这一招真灵,满腹经纶、能言善辩的大学士听了皇太后这话,什么词也没有了,只得回去向皇帝如实回奏。

康熙帝见皇太后连续三次拒绝上徽号,确实出于挚诚,只得尊从了皇太后的意见。孝惠皇后生前的徽号是:“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皇太后”。

(七)

单独建陵清王朝到康熙二十六年孝庄文皇后死时,还没有皇后陵。

孝庄文皇后停灵暂安奉殿不久,康熙帝决定在孝陵旁为孝惠皇后单独建陵。他这一决定可能出于以下原因:

一、表达对孝惠的孝敬之意。

二、受孝庄文皇后所提的“卑不动尊”思想的启发和影响。顺治帝已入葬多年,如果孝惠皇后死后葬入孝陵,就是以卑动尊了,就会惊扰了先帝。

三、打开孝陵地宫,有可能泄了孝陵地宫的“地气”,这样不仅对先帝和孝康、孝献两位皇后极为不利,而且对大清国的江山社稷也没好处。

四、顺治帝和二位皇后是火化的,孝陵地宫内是三个骨灰坛子。而清朝从康熙十三年开始,帝、后死后不再火化,学习汉族,葬入棺椁。孝惠死后没有不火化,使用的是棺椁。如果将孝惠葬入孝陵,孝惠的棺椁与地宫内的三个骨灰坛子也不好摆放安排。

500

五、康熙帝是一位敢于破旧创新的皇帝。他的这一性格在他在位期间多有表现。虽然清入关后陵寝制度仿明陵,但绝不是照抄照搬,明朝不建皇后陵,清朝也不能建皇后陵吗?更何况在明朝以前的汉朝、宋朝等朝代,都有建皇后陵的先例。历史上的先例、制度,祖制、成法,好的可以沿用,不好的可以不用,革除;历史上没有的,可以创新。正因为康熙帝有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清朝才开创了建皇后陵的制度。

(八)

康熙五十六年十月初三日,康熙帝在避暑山庄为孝惠庆祝了77岁生日后,于初九日陪着皇太后回銮。十月二十日到达京师,住在了西郊的畅春园。到畅春园刚两天,孝惠就病了,康熙帝只得陪皇太后住进了宁寿宫。这时康熙帝也抱病在身,双脚肿痛,加上为皇太后病情日夜焦虑,休息不好,致使头晕目眩,步履维艰,但他仍坚持每天理政,拖着病体到宁寿宫给皇太后问安。

到十一月十六日,康熙帝得知皇太后病情加重,非常着急,不等沿途设置警卫,只带少数近侍人员,就急驰回宫去看望皇太后。面对病势沉重的皇太后,康熙帝心急如焚。他命大臣们在“都城名刹遍行祈祷,访求良医,躬视汤药。”由于着急上火,康熙帝的病也加重了。

500

十二月初四日,康熙帝要去看望皇太后,由于双脚肿疼得不能走路,只得用手帕缠裹着脚,坐着软轿,来到了宁寿宫。这时皇太后已处于半昏迷状态。康熙帝跪在病榻前,拉着皇太后的手,轻声地呼唤道:“母后,儿臣在此。”连喊了几声。皇太后似乎听到了喊声,勉强睁开双眼,因怕光,一手遮挡着眼前的光线,另一只手紧紧地拉住康熙帝的手,久久地望着康熙帝,嘴角动了几动,似乎有许多的心里话要倾诉,但这时皇太后已不能说话了。她的眼神里充满着对康熙帝的无限的眷恋和感激之情。

深厚的母子之情,感动得在场人无不落泪。为了能随时掌握皇太后的病情,便于照料,康熙帝在距宁寿宫较近的苍震门内临时搭了一个帐篷,在里面居住。康熙帝已预感到皇太后的大限将至,于是命大臣们暗中为皇太后准备后事。

(九)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酉刻孝惠皇后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结束了她77年的人生旅途。在清朝皇太后中,孝惠的寿数仅次于乾隆帝的生母孝圣皇后。对于孝惠的死,康熙帝悲痛欲绝,“擗踊哀号,哭不停声”。当日下午戌时(19时至21时)将孝惠遗体正式殓入棺中。梓宫停放在宁寿宫正殿。康熙帝让4名侍卫用软榻将自己抬到孝惠皇后的梓宫前,毅然剪断发辫,穿上用白布做的孝服,跪在榻上面,祭酒三爵,然后对孝惠的梓宫悲切地说:“圣母!念臣足疾,不能尽礼,惟圣母鉴之。”说罢放声嚎啕大哭。由于过分悲痛,竟然晕迷,不省人事了。

陪侍在旁的皇四子胤禛和其他皇子见皇帝昏死过去了,焦急万分。这时宁寿宫内仍然是一片哭声。胤禛(后来的雍正帝)急忙向在场的人大声喊道:“大家都不要哭了!”殿内哭声立时就止住了。经过众人和御医的呼唤抢救,康熙帝才慢慢地苏醒过来。按旧制,皇太后死,皇帝不剪发辫,孝服用白纺丝。康熙帝出于对孝惠的孝敬和至诚,毅然打破这些旧制,剪断发辩,孝服一律改用白布。他以苍震门为苫次,日夜守灵。正月初四才回寝宫。

按祖制,丧期过100天就可以剃发了。孝惠皇后的丧期到三月十三百日是百日,十四日就可以剃发,可是康熙帝直到四月初七日孝惠皇后入葬后才剃发。

由于孝惠的丧事正赶上康熙帝有病,尽管减少了一些皇帝亲自参加的活动,但丧礼活动仍然很繁重。致使康熙帝的病情更加严重。他曾无可奈何地说:

朕“不幸身罹大忧,肢体不能动履,已寝卧五旬矣,一切丧事未得尽心,又无暇调治,所以右足比左足瘦削,或致残废与否,难以预料。容颜憔悴,皮骨仅存。”

看来康熙帝这场病确实不轻,难怪他哀叹道:“现在只有孝敬我的人,没有关爱我的人。比我岁数大的、年长的人都不在世了,现在我最感到伤心和苦恼的就是心里话无处诉说。”真实地反映出康熙帝对皇太后的无限思念和失去皇太后的巨大苦恼。

(十)

经钦天监敬选吉期,定于康熙五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孝惠皇后的梓宫奉移山陵。这时康熙帝的病情已有所好转,打算亲自护送梓宫到遵化的昌瑞山陵园。诸王大臣百般劝阻,康熙帝就是不听。这个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于是有数百名老人集合起来,流着眼泪,恳求皇上不要亲送。康熙帝被这些老人的赤诚之心深深地感动了,于是答应不亲送。

孝惠梓宫从朝阳门殡宫发引那天,康熙帝亲自到梓宫前奠酒、举哀。奉移吉时到,康熙帝在众皇子的搀扶下,到殡宫大门外跪着等候梓宫出来。梓宫从大门出来,抬着即将出发时,康熙帝又从另外的一条路赶到距梓宫百步之外的路旁跪送,“攀恋哀慕”,感动得那些抬梓宫的杠夫、校尉们都“不忍仰视”。等梓宫走得很远了,康熙帝才回宫。四月初七日,孝惠皇后正式葬入孝东陵。

500

康熙帝为自己未能亲自护送孝惠皇后梓宫入葬山陵,时以为歉,耿耿于怀。康熙五十七年年终将至,这时康熙帝的身体也基本康复。他在十一月二十七日谕满汉大臣:“今岁皇太后梓宫奉安地宫,朕以两足疼痛未得亲送,今必亲自谒陵致祭,以尽思慕之意。尔等无得劝阻止。”

腊月十三日,65岁的康熙帝带着5位皇子,不顾严冬的寒冷,踏上了去遵化昌瑞山祖陵的路程。按以往谒陵的做法,先到暂安奉殿祭祀祖母孝庄文皇后,然后再到孝陵祭祀皇父。可是这次却一反以前的做法,而是直接先去孝东陵,祭祀孝惠皇后。在明楼前“哀恸良久,奠酒,读文致祭”。然后才去暂安奉殿和孝陵。从康熙帝的这种做法可以看出对孝惠皇后的深厚感情和崇敬之意。

(十一)

在为孝惠皇后拟定谥号时,在朝廷发生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孝惠皇后死后,康熙帝命大学士为孝惠皇后拟定谥号。他们按照康熙二年为孝康皇后拟定谥号的方法,为孝惠皇后拟了两条谥号供皇帝选定。康熙帝一看,这两条谥号都未系顺治帝的庙谥,即都不带“章”字,立刻就火了,批示道:“甚属错误!”谕令这些大学士到太庙和奉先殿去看孝端皇后和孝庄皇后的神牌。

大学士们不敢怠慢,马上到那里一看,发现这两位皇后都系了太宗皇帝的庙谥,都称“文皇后”。于是急忙回来向皇帝认错,把所拟的两条谥号都加上了顺治帝的庙谥“章”字,称“章皇后”。继而康熙帝又发现所拟的两条谥号中原徽号中的字一个也没有留,用的全是新字。康熙帝认为这与当年给孝庄皇后拟定谥号留用部分徽号中的字的方法不一致。

于是再令大学士们重拟。这次大学士所拟的两条谥号是:        

孝惠仁宪端懿纯德顺天翊圣章皇后        

孝惠仁宪庄定端纯顺天翊圣章皇后

康熙帝看了,这才比较满意。两条相比,康熙帝认为前一条比较更好。于是决定用前一条。康熙帝对前次错拟谥号的大学士马齐、李光地、肖永藻、王掞各给“降三级调用”的处分。雍正元年八月初二日,给孝惠皇后的谥号增加“慈淑”二字。乾隆元年增加“恭安”二字,至此已满16个字,全称是: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翊圣章皇后

(十二)

孝惠皇后入葬之后,大臣们奉命开始恭议孝惠皇后神牌升祔太庙、奉先殿后孝惠神牌与孝康神牌的位置事宜。许多大臣主张孝惠皇后的神牌应排在早已去世多年的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的神牌之次。只有大学士王掞主张将孝惠的神牌放在孝康皇后之前,他说:“皇上大孝,当年太皇太后神牌升祔太庙时,就将神牌排在了孝端皇后的后面。难道这次就肯将孝康皇后神牌放在孝惠皇后之前吗?”

可是大臣们没有听从王掞的意见。于是将会议的结果上奏后,康熙帝认为不妥,让大臣们再议。再议的结果是:孝惠的神牌放在顺治帝神牌的左旁,孝康的神牌放在顺治帝神牌的右旁,与最初所拟的两皇后位置正相反。古代以中为尊,以左为上。在顺治帝神牌左边的就比在右边的地位高些。康熙帝对这次拟的位置表示满意,批准了这一方案。

孝惠皇后生于崇德年间,死于康熙末期。她历经顺治、康熙两朝。她亲眼目睹了清王朝由弱到强的全过程。她亲眼看到并经历了“康熙盛世”的繁荣昌盛。她饱尝过夫君冷遇的苦恼;遭受过失去婆母孝庄文皇后的巨大痛苦;得到过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征讨准噶尔胜利的喜悦;她享受过皇家的荣华富贵。她是清王朝由弱到强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