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掩藏的瑰宝
上次写了《尼罗河的馈赠》,介绍了古埃及文明,原本是打算两河流域文明的,结果周末又参加了《风闻》日常开撕系列。这次就偷回懒,先把古印度文明介绍一下吧。
为什么说偷懒,因为古印度只有文明存在的遗迹,记载文明的历史只有一鳞半爪、只言片语。留下来的只有神话传说。所以古印度文明是没有历史的文明,写起来更简单。
与埃及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一样,古印度文明也是由印度河和恒河孕育的。20世纪20年代初,经过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发掘,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了200余处城市和村落的遗址。最早发现的是现今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哈拉帕,最大的是现今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摩亨佐·达罗。在遗址中出土了雕像、陶罐和印章。迄今发现的印章有2500多枚,它们用天青石、陶土、象牙、铜等各种材料制成,印章上刻有文字和各种动物形象,属于古印度文明的文字能辨识的有大约500个(古埃及象形文字约700个),但至今也没有办法解读印章的内容。
学者将古印度文明也称作“哈拉帕文明”,其文明年代大致是公元前2300年到1750年。
此时的古印度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迹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准。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的周长在5公里以上,分为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哈拉帕的卫城使用高15米,基底厚达12米的砖墙围成。城市中心有会议厅和谷仓,城内房屋大多用烧砖砌成,规模和设施差别很大,可以认为他们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最引人注意的是城市的排水系统,从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中沉淀污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当时的印度土著是特别爱干净讲卫生的人。
学者考证哈拉帕文明的居民主要生产活动是务农,这一时期的粮食作物有大麦、小麦,有学者认为水稻也是印度人最先种植的,不过中国的考古学者已经发现了7000年前的水稻种子。经济作物有棉,胡麻。此外还有瓜果、椰枣等园艺作物。驯养的牲畜有水牛、黄牛、象、狗、鸡、山羊、绵羊等。制陶业、纺织、冶金都有发展。
公元前20世纪中叶起,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向南进入次大陆,这些自称为高贵者的白种人,把被他们征服的黑皮肤的古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说成没有鼻子或只有扁平鼻子,说着邪恶语言的人,称其为“达萨”或“达休”(意味“敌人”)。称颂雅利安人征服的《因陀罗赞歌》唱到:
他使万物变化无常;
他使达萨瓦尔纳屈服、消灭;
他像赢得赌金的赌博者,拿走敌人的财产。
哦,人们哟!他是因陀罗。
摩亨佐·达罗最终被彻底摧毁了。
公元前1500年~前600年,印度进入“吠陀时代”(吠陀意为神圣的知识)。后世对这个时期的认识,仅能依靠4部时代口头流传的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本集》。其中最古老、最重要并具有文学价值的是《梨俱吠陀》,它反映的是公元前1500年~前900年的社会时代,称为“早期吠陀时代”,其他三部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以及解释这些吠陀的作品反映的社会时代较晚,大约是公元前900年~前600年,称为“后期吠陀时代”。现在我们来看看印度神话中的历史吧。
当初诸神和魔鬼们发生战争,而诸神屡受挫败,经过总结分析,认识到失败的原因在于缺少一个王。于是诸神选出了王,从而打败了魔鬼。这里看做是雅利安人早期进入印度时还处于部落联盟状态,在征服达罗毗荼人的过程中,雅利安人开始建立国家,由国王作为军事首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征服四方。民众则奉献供赋给国王作为报酬。到后期吠陀时代,国王加冕时必须举行盛大的祭典仪式,以示王权得自神授。有实力和雄心的国王,还会举行盛大的“马祭”。国王选定一匹骏马,让这匹马任意奔驰,后面跟随士兵,所到之处即是神授国土,如果当地国王敢于阻拦,就对之开战。满一年后,将马带回,用作向神献祭的牺牲。能举行马祭的国王可称为大王,处于霸主的地位。
随着国家和婆罗门教形成,种姓正式形成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婆罗门教义后世将其概括“梵我一致“论和“业报轮回”说。这种说法认为梵即梵天,是世界唯一的,永恒的,真实的存在,是宇宙的本源和主宰,犹如蜘蛛吐死一样,一切生命和事物皆发源于梵。人死后灵魂不灭,可以转生到另一个躯壳,第二个躯壳死亡,再转生到第三个躯壳……如此轮转不休。一个人重新转生到何种躯壳,要取决于他过去的行为——业,“行善的成善,行恶的成恶”。
关于种姓制度,婆罗门教的神话传说:
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婆罗门,用双手创出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首陀罗。婆罗门即宗教贵族,第一等级种姓阶层,掌握神权,传授圣书,地位最高,垄断了知识文化。刹帝利即军事贵族。第二种姓阶层,包括国王和各级官吏,把持国家的军政大权。吠舍是一般平民,包括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属于第三等级,没有任何特权,必须按规定缴纳税赋。而第四等级的首陀罗,包括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和雅利安人中的贫穷破产者。他们从事各种繁重、卑贱的劳动,其中如多人沦为奴隶。
在种姓制度下,人的社会地位是有其家庭出身决定的,职业世袭不变,种姓之间严禁通婚,不同种姓所生子女被称为“贱民”。他们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最受歧视。在沿袭了上千年后,除四种种姓之外,还演变出了数以千记得亚种姓。
公元前6世纪后,印度进入佛陀时代,这一时期印度由数十个小国经过兼并战争出现了16个大国。如鸯伽、摩羯陀、、迦尸、居萨罗、跋袛,末罗、跋沙、居楼、般阇罗、阿般提、犍陀罗等。婆罗门教的传统和世界观受到了文明发展的挑战,一批有思想的人对旧思想体系发出疑问。他们有的隔绝了尘世的一切奢侈享受,致力于宗教冥想,有的则通过种种痛苦不适来折磨自己的身体来寻求救赎。佛教和瑜伽术就此而生。
传说中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释悉多是一位王子,注定一生会过安逸享乐的生活,可他看见了生活的阴暗面、思考为什么世人要受苦,为什么迟早都要死。他苦苦思索,为了得到心灵的宁静,他穿上了乞丐的衣服,虚心而忠诚地倾听婆罗门僧侣的宣讲。直到35岁的某一天,他在一棵大树下乘凉,忽然感觉把一切事物看得更透彻了,得到了真理的启示。人群密集地站在他面前,听他宣讲真谛,人们虔诚的赞颂乔达摩是“佛陀”也是“大觉者”。佛陀和他的门徒开始穿着黄杉游走在恒河流域,传播新的教义。
摩羯陀国王阿阇世弑父篡位后身上长满了痈疽,前来视诊的名医耆婆告诉他,他的病“系从心生”,要他按照佛陀忏悔惭愧的法门,想佛陀座前告白忏悔,以求得救渡。阿阇世皈依佛陀后,维护佛教教团,正式在他的大力赞助下,佛教于王舍城外毕罗波窟举行了第一次“结集”,首次写定佛教经典。
古印度到阿育王时代(公元前273~前232年),摩羯陀达到鼎盛,除印度半岛极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悉数加入帝国的版图。起疆域北起喜马拉雅山,南到迈索尔,东抵阿萨姆西界,西达兴都库什山。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召集佛教上层僧侣在华氏城举行佛教史上第三次结集,整理编纂了经、律、论三藏佛经。为弘扬佛法,他还派出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地区传教。
据佛教传说,佛陀在世时,已对未来阿育王的出世作过授记。说是有一天,佛陀在弟子阿难陪侍下入王舍城乞食,一童子将一把细沙作为施舍放入他的托钵,说:“喏,给你麦面!”佛陀微笑点头。阿难不解,佛陀解释道:“这个小孩以麦面供养佛,在我灭度后100年,他将于巴连弗邑(即华氏城)转世统领一方,为转轮王,姓孔雀,名阿育,以正法治化国家;还要广布我的舍利,造八万四千塔,安乐无量众生。所以我笑。”佛陀还随口诵出一首偈语:
于我灭度后,是人当做王。
孔雀姓名育,譬如顶生王。
于此阎浮提,独王世所尊。
古印度虽然留下的可信的历史记录较少,但其文学艺术却是举世闻名。在古代印度的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要数《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共有18篇,长达10万颂(一颂两行诗,每行16个音)。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古代印度的一个国王是瞎子,国事全由弟弟处理。国王有100个儿子,组成俱卢族。国王的弟弟有五个儿子,组成班度族。国王弟弟死后,他的五个儿子全由国王抚养。五个兄弟个个武艺高强,遭到俱卢族兄弟的嫉妒,一次又一次地受他们的迫害。双方各找了些盟国进行决战。印度半岛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参加了这次战争。战争进行了18天,俱卢族和18支盟军全被击溃,老国王的99个儿子都在战争中被杀死,太子逃脱后最后也被杀死。班度兄弟割下他的头颅,喝了他的血。由于相互残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班度兄弟决定与俱卢族讲和,化战争为和平,化仇恨为友谊。该史诗是一部诗体百科全书,汇集了当时印度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宗教、伦理、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罗摩衍那》全诗共7篇,2.4万颂。写的是居萨罗国阿逾陀城十车王的儿子罗摩与妻子悉达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罗摩本应继承父位为王,但遭到继母陷害,被放逐到森林,并在那里住了14年。在此期间,他因经常追杀恶魔而激怒了魔王罗婆那,罗婆那设计将罗摩的妻子悉达劫往楞伽岛。后来罗摩在大猴王的帮助下,打败和杀死了魔王罗婆那,救出悉达,一起回国复位。
阿旃陀石窟是亚洲最早的石窟,始凿于公元前1世纪,完成于公元7世纪。阿旃陀石窟艺术是印度佛教艺术的集散地,是东方石窟艺术的源头。该石窟位于海德拉巴省温德亚山脉深山中,开凿在距地面100多米高的山腰间,共有29窟。我国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就有对阿旃陀石窟的记载。阿旃陀石窟是建筑、雕刻、绘画三种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是世界艺术的宝库。
舞蹈是印度古老信仰中最悠久的艺术,从最早的年代开始印度人就使舞蹈成为他们宗教生活的一部分。古印度人认为湿婆是音乐和舞蹈之神,她的舞蹈是宇宙能量的源泉,使宇宙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印度的神庙中有许多正在表演的舞蹈者的雕像。被永远定格下来的舞蹈者的舞步和舞姿依然为今日的同行所效仿。
阿育王死后,古印度又进入了四分五裂,诸王征伐的日子,接着外族入侵,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先后将印度地区纳入版图。最后随着伊斯兰教兴起,卧莫尔帝国在印度建立全国性的政权,古代印度历史也从人们的记忆中消散,唯有中国还保留了古印度文明的记载。
直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考古学者和印度学者一道,手持英译本玄奘法师所写的《大唐西域记》,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按图索骥,陆续发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库什那迦、兰毗尼等众多佛教圣地和数不清的古迹,甚至现今印度的国家象征———阿育王柱的柱头,也是根据这本详细的史料发掘出来的。
古印度文明留下的影响除了宝莱坞的歌善舞和佛教外,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今天所有的学生都要感谢这套计数法带来的便捷。如果没有印度,那陪伴中国孩子童年的西游记还有孙悟空也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