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咚咚:谜一般的印度农业——印度强国之路上的定时炸弹,一点就着

大家最近应该听说了,印度摊上大事了,全国的农民都在抗议印度政府9月份通过的几项农业改革法案,百万农民开着拖拉机往新德里去了,农民代表正在与莫迪政府激烈地谈判,双方剑拔弩张,连海外的印度人都坐不住游行起来,反对派在议会大厦里打起王八拳,抗议法案通过。

加拿大总理声援印度农民抗议活动,美国议员复议,把印度外交部气了个死,说他们干涉印度内政。印度总体局势有失控的风险。

什么法案这么歹毒?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那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印度农业的情况,看完之后大家就知道为什么全印度的农民都在拼死抵抗了。

说实话,要不是印度最近出了这么个事(翻译:蹭流量),打死我也不会写印度,因为印度整个国家似乎弥漫着战争迷雾,很多事无法解释,外人很难看明白,哪哪都和人家反着来,研究起来烧脑子,就像网上很多人说的那样:印度这个国家,太神奇了。

印度,是个低效的农业大国

印度现在有13.24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2%(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数据,也有说80%的),虽然国土面积不算太大,但是耕地数量不少,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耕地总面积是1.6亿公顷,高于中国的1.28亿公顷,占全球的1/10,超过美国(1.56亿公顷)居世界第一,咱们第四。

印度的农业GDP占比在16到18%之间(咱们2019年的数据为7.11%),但农业人口占70%,说明印度农业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结构,这一点和咱们一样,人均耕地面积是2.4亩,比咱们多。

印度农产品的产量和涵盖范围非常广:水稻、小麦等谷物,芒果香蕉等水果蔬菜,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应有尽有,很多农产品的的产量,比如香蕉、姜、芒果、棉花等一大串都是世界第一,产量最多的是水稻和小麦,一般保持在粮食总产量的70%左右。

500

没尝过印度大米的朋友可以试试啊,保准让你的舌头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但印度的农业生产水平,不咋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2年~2019年世界主要国家的谷物产量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为5.4亿吨(咱们自己的统计是6.1亿吨),而印度只有2.6亿吨,咱们是印度的2倍多,美国是印度的1.6倍。

500

制图:覆言

具体一些,以印度最主要的农作物水稻来说,2019年各个机构(美国农业部和国际谷物理事会)预测的印度单位产量是2.8吨每公顷(1.1亿吨左右的产量,4400万公顷的种植面积),中国的水稻单产是7.008吨/公顷(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中国是印度的2.5倍。

说完了粮食再说经济作物,比如说棉花,根据印度棉花协会自己公布的数据,2019年的产量预计是602万吨,世界第一,咱们的棉花协会统计的2019年是574万吨,比印度少,但是印度种植棉花的面积是咱们的3.5倍。所以说印度是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强国。

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一手好牌打稀烂,怎么打的不知道

为什么印度农业如此低效?有人说印度的化肥使用量低,有人说印度的灌溉耕地面积少,有人说印度的土地条件不好,肥力不行,也有人说印度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太低。听着都有道理,但谁也讲不清楚,全是一笔糊涂账。

这就是印度让人难受的地方。

就比如说印度的化肥,事实上,印度的化肥使用量也不少,是个中等偏上水平,比如下图。

500

每公顷土地化肥使用量,绿色为印度,红色为美国,黄色为巴西,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从上图来看,每公顷土地化肥使用量,咱们一骑绝尘(这说明化肥的使用效率……),印度和其他国家差不多,属于正常水平,甚至比美国都高,和巴西持平。

印度的化肥产能也是逐年上升的,虽然有一部分磷肥和钾肥要依赖于进口,但化肥又不是什么昂贵的东西,只要有利于农业生产,买就行了,而且印度还有化肥补贴。所以印度在化肥的问题上,似乎做的不错,找不出任何问题来。

再说说这个灌溉土地面积,先说咱们的情况。根据中国水利部的数据,2019年中国灌溉面积达11.1亿亩(7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其中耕地灌溉面积10.2亿亩(68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0.3%。

印度是多少?我查了一个小时的数据,终于从国际灌排委员会官网(ICID)的2019年年报中找到了(印度是数据黑洞,相关数据非常少,而且很多数据印度自己不统计,都是别人给统计的),是6200万公顷的灌溉土地面积,总耕地数为1.694亿公顷,大概占总耕地面积的36.6%。

500

数据分别是耕地总面积,灌溉面积(单位:百万公顷),灌溉面积占比,数据来源机构和年统计份

500

中国的数据和咱们自己统计的差距不大

印度在2013年的《十二五农业增长目标》里也提起6200万公顷这个数。说实话不算低了,美国的灌溉耕地占比是18%,巴西是6.7%,澳大利亚是4.5%,越南是44.8%,俄罗斯是3.6%,日本是65%,以色列是56%。印度和中国一样,是个中等水平。注意,印度这个数据是2010年的,印度的耕地面积基本不涨,所以印度政府把扩大耕地的灌溉面积作为提高农业产值的重要手段,10年过去了,因此按理说真实数据应该比36.6%要高。

但他们不更新,你有什么办法?

再说说印度的农业自然条件,印度大部分国土属热带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还可以,基本都在1000毫升以上,温度也还行,年平均温度为22℃,阳光也充足,比较适农作物生长。但有个问题,印度的降水不均匀:受季风影响,主要集中在6到9月份,一般能占到73.7%。以孟买为例:

500500

两个不同数据来源,但大体能配的上,凑活看吧,就别要自行车了,印度的数据太少了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天几个月,平时降水很少,印度缺乏大型的水利工程保存雨季雨水,在旱季放水灌溉农田,所以这可能给印度农业产量低的一个问题。不过印度的河流众多,光恒河就有10条支流,流域面积也有90万平方公里左右,占印度总面积的3分之一,还有其他的众多河流,水资源远比中国优越,农业用水上的问题不算太大。

500

印度的农业自然条件还是不错的

其实自然环境这块,可以参考一下同样是热带季风气候的越南,应该差不了。

光照、温度、降水、土壤条件,应该来说印度都要比中国有优势。

按理说印度不应该这样,只有一个安全的解释,就是印度这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太低,这才让印度农业如此低效。

比如说在农业机械化的问题上,印度缺乏农机设备,很多地方还是依靠牛来进行耕种,收割也多是用人力来完成,育种能力不行,比如杂交水稻在印度的种植面积就不大,2017年才300万公顷,不到10%,这些都是工业化不足的体现。

500

印度主要还是依靠神牛种地

500

靠人力收割

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是,因为印度的工业化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导致蔬菜、粮食的运输、储存损耗很大,在流通过程中都浪费了。

但是因为缺乏相关数据,无法进行量化分析,所以只能大体一谈。

其实印度只要完成工业化,结合印度优越的自然环境,那印度农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巨大的,比咱们要有很大优势,而且能为印度的二三产业提供强大的支撑,当然,印度的工业化前景很不乐观,下文详细讲讲。

500

印度最大城市孟买:印度的第三产业发展得挺好,占比超过了50%

另外说一点,印度的数据统计一直就不靠谱,就连GDP都算不明白,每年印度公布自己的全年GDP之后,伴随的就是铺天盖地的质疑,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都说印度政府在扯淡,计算方法根本不对,连印度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印度政府前首席经济顾问、经济学家——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Arvind Subramanian)就说,印度2011年——2017年的平均年GDP增长率事实上为4.5%左右,而印度政府的统计结果是7%。

所以每次我看到一些人针对印度的农业问题激烈争论,这个数那个数的一通展示,我心里就嘎嘎直乐,数都不一定是真的,你怎么知道你是对的?

所以印度一直一来就是个数据黑洞,从纸面上看,基本很难看明白。

活在保护伞下的印度农民

正是因为单产低,人均耕地面积少,印度农民的收入其实很有限:2011年印度搞了一个社会经济种姓普查(Socio-Economic and Caste Census (SECC) ),2011年开始的,有些邦2013年才把数据报上来,现在大家知道印度为什么叫数据黑洞了吧,基层执行能力太差,效率太低,印度政府对地方的掌控能力可见一般。

调查发现,92%的农村家庭每月最高收入不足10000卢比,约合人民币887元,一年一万出点头。大约四分之三的农村家庭表示家里的成员最高收入不超过5000卢比,约合人民币444块钱。

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tional Bank for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的一项调查数据称,2016年印度农户的月平均收入约为9000卢比,约合人民币798元,大差不差。

印度的农业发展缓慢,不如二三产业,所以收入不涨也在情理之中。

农民收入如此之低,要是放在一般的国家早就乱了,但是印度没有,因为印度一直对农业进行补贴,大体措施是这样的:

首先,为印度农民的农作物托底。印度政府于1961年成立了印度农业成本与价格委员会,这个部门研究各种农作物的生产成本,然后得出一个认为合理的收购价格,然后报给政府相关部门,经过批准后,就成为了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格,政府指定的机构会按这个价格进行采购。这样可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不至于让奸商们故意压低价格把印度农民给祸害了。

第二,限定交易渠道。指定粮食收购部门,然后以最低保护价格收购农民的产品,也就是说,印度农民必须将自己的收成卖给指定的收购部门,不能卖给其他人。

第三,差额补贴。粮食收购部门购买了粮食之后,以中央发行价卖给各邦,这个中央发行价低于粮食公司的粮食收购价,两者的差额由政府进行补贴。

第四,按收入情况分别定价。粮食分配给各邦之后,通过公共分配系统向消费者提供农产品,收入高的家庭以高价格购买,贫困线下的家庭以低价格购买。

另外印度还有化肥补贴,农村电力补贴、灌溉补贴等等。

也就是说,印度是生产和流通两头补贴。这一套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补贴政策,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印度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印度的粮食产量,帮助印度完成了粮食的自给自足,而且还有余粮可出口创汇,比如印度的水稻出口量就是世界第一。另外它也让印度底层人民有了喘息的空间,对印度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印度农民的收入如此之低,生活还能继续维持。

看起来真好,完美!

但请思考一个问题,补贴农业的钱,哪来的?

几十年下来,印度的农业补贴总额越来越高,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补贴范围和所占GDP比重越来越大,远超欧美。

500

来源:赵和楠. 印度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启示[J]. 地方财政研究, 2013(04):34-40.

2010年印度的农业补贴接近5000亿卢比,约合443亿人民币,比1995年上涨了701%,到了2017年就涨到了41344亿(观察者网的数据,不知道出处),约合3668亿人民币。

所以印度政府一直在死扛,这就是印度神奇的地方:别的发展中国家要完成工业化,基本都要用农业来反哺工业以完成原始积累,印度是正相反,二三产业带来的收益,都给农业反哺回去了。

换成大白话是,本来要用农业的收入来完善基础建设,比如修路,通电,还要从外国买设备、技术、原材料、能源等来发展工业,扩大生产之后再花钱进行技术研发等等。这下好,本来制造业和服务业收入就不多,又砸回去了,农业上挣的钱没有补贴的多,而且补贴数越来越大,农业增长却很缓慢,反成了拖累,这么整的话,印度要完成工业化那是遥遥无期的。

500

印度的基建水平不咋好

其实不光是农业,就连进出口贸易也是,按说你一个发展中国家,得想尽办法攒外汇来买技术买设备,所以要有贸易壁垒,对外严防死守,拼命买国货,就跟韩国当年那样。但印度不是,印度的进出口贸易额这些年都是负的,也就是说印度每年进口的东西比出口的多,年年往外撒钱。咱们就不一样,咱们全部都是正的,外汇储备越来越多,这才有钱发展工业和科技,完成大规模的基础建设,然后再拼命生产出口积累更多的外汇。

500

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数据

那印度到底进口了什么?2018年印度商业信息统计署与印度商务部统计,矿产品、机电产品和贵金属及制品是印度进口的前三大类商品,合计进口3378.9亿美元,占印度进口总额的66.0%。

按说这些东西都是用来进行工业生产用的,是成本,本来要生产出工业产品或者服务产品继续出口,再积累外汇,结果每年还是入不敷出,这钱都哪去了?谁也说不清楚。

全是一些让人看不懂的骚操作,现在大家都知道印度为什么叫神奇的国家了吧。

其实印度还有农民没有农业补贴的保护伞之下,原因就是印度土地私有,有些农民没有土地。

我是做茶的,对印度的茶叶情况了解一些,之前也写过相关内容,这次直接贴上了。

印度的茶园,大都在大农场主手里,所谓茶农,其实就是没有土地的雇工,出卖劳动力而已。

500

央视纪录片中介绍的大茶场主,过去是皇族

500

大茶场主的制茶“猎犬”——炒茶工人中的车间主任,当着媒体说工人是狗~高高在上的心态可见一斑。

印度茶主产区——阿萨姆邦的大茶园掌握在富人和大公司手里,需要雇佣大批工人来种植、炒制茶叶。

普通印度人,尤其是低种姓的人,在印度这种地方给资本家打工,其待遇……比你想得还惨。

BBC之前就做过相应的调查:2015年,阿萨姆邦茶叶工人的日薪,合人民币就10块钱,而当地法定最低工资是15块钱。即使在印度,这工资也几乎无法糊口,9成的茶业工人营养不良,容易患腹泻、皮肤病等各种疾病。

茶园工人的居住及卫生条件更差:工人住在破烂房屋中,许多住处没有厕所,只能在茶园中排便。还有雇用童工、虐待等诸多问题。

500

阿萨姆茶园的女采茶工,有的人权组织调查其收入为一天2美元,但是他们的境遇关注的人很少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印度的茶场工人也会造反,有的甚至会杀死茶园经营者,可见双方的矛盾多尖锐。

500

这些爆出来的都是凤毛麟角,种姓制度之下,其他的佃农什么情况可见一般。

都说富士康是“血汗工厂”,我看印度的很多茶场,可以叫“血汗茶园”。

这些血汗茶园的阿萨姆茶,很多都会供给像立顿、川宁这样的英国老牌企业。或许是因为舆论压力过大,有些茶企如川宁也承诺,会改善其供应商的茶园里工人的待遇,比如安装净水和卫生设施以及帮助孩子入学,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兑现。

500

所以我每次喝英国立顿、川宁等厂家的茶,就很纠结,你说买吧,茶叶可能浸着印度茶农的血与泪,要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那这些茶农可能连这点收入就没有了,怎么活?

走投无路之下的农业改革

言归正传,印度年年数量庞大的农业补贴,早就让印度财政不堪重负,本来还能维持,没想到摊上今年这么个年景,自己防控又不给力,印度的GDP直线下滑:第一季度是3%的同比增长,第二季度直接下滑了23.9%,第三季度下滑了7.5%。估计以后几年也不会有大的起色了。

500

来源:印度中央统计局

各位上眼了啊,印度统计局官网自己做的表,竟然是错的,第一季度没写,二三季度成了一二季度的数据,数据黑洞这个词,可不是我瞎说的啊。

咱们古人说:穷则思变,所以印度要改革了。

具体来说,就是往后印度农民们的农产品,爱卖谁卖谁,就不一定卖给印度原先指定的粮食收购企业了,农场大门、工厂厂房、仓库、仓库和冷库、线上线下都行,但种粮食之前,你们买卖双方先把收购价格谈好,收获粮食之后,双方根据之前商量好的价格进行交易,以后印度政府就少掺和一些,花的钱就少一些。

也就是说,印度农业现在很大程度上市场化了。

现在农民最担心的一点是,过去托底的政府最低采购价格,还能不能作数,现在的消息是,印度总理莫迪口头上答应了。但印度人还是了解自己的,知道口头的承诺永远靠不住,过去出尔反尔的事多了去了,所以开始大闹。

人家担心的很有道理,过去的政策确实能保护农民的利益,但是一旦放开市场,谁知道结果是什么,有可能是大公司用各种手段压低粮食收购价格,然后高价卖出,从而剥削农民的利益,让本来就艰难的印度农民雪上加霜。

其实像沃尔玛这种国际上零售企业,早就对印度垂涎三尺了,他们想借助自己强大的物流运输体系,打入印度来分一杯羹,但具体结果对农民是好是坏,尚不明朗,但补贴这套印度又玩不下去了,只能铤而走险。

如果改革的经被奸商们给念歪了,那印度农民的日子就没法过了,印度一定会出天大的乱子。大家千万别幸灾乐祸,这对咱们绝对不是好事,因为有个东西叫转嫁矛盾。

用老百姓的话,叫甩锅。

至于怎么甩,很多人都能猜到了。衷心地希望印度千万稳住,别出乱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