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咏没了,赶紧,囤的素材可以拿出来用了”

李咏给大家的回忆,应该不是提醒大家买保险吧。

500

那个比着“六加一”手势,在许多人心里依然是一头长卷发,并且脸还特别长的李咏走了。

17个月的病期,相当保密,只有妻子曾经发布过一条微博,稍微泄露过一点信息:

500

其实事后仔细看,法图麦的妈妈一直有倾诉的意愿,但又一直守护着秘密。只不过没人会往那里想罢了。

有一天开始,她突然在微博里每天发“早安”。粉丝不明就里,觉得这是无聊的刷屏。也有人客气地回复早安,并且索要一个生日祝福。

10月5日那天,“早安”变成了“早”——只有“早”没有“安”。

现在想来,可能是从那天起,病情有了变化。

那声“早安”或者“早”,是一个病人的妻子在掰着手指头数日子。每一句,都是新的一天。

现在,她已经不说“早”了。

9月26日,她还写过一句没头没脑的话。

500

事后看,才有人恍然大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子”没有了,“孤”也只剩下了“瓜”。

偷偷地倾诉给自己,让自己不至于憋得太难受,但又偏偏不让人发现——我们所谓的“突然”,无非是法图麦的爸爸想走得安静一些罢了。

很多人觉得人走的时候希望见到很多人,有不少未了的心愿,希望大家慰问,生怕寂寞与淡忘……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那些每天都在衰弱的病人,许多人会渐渐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他们的圈子越来越小,社交意愿越来越低——因为没有人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不堪的样子

他们不希望在别人的眼中看到怜悯,也不想再去做那些没有意义的挣扎。他们就这样一点一点走远,直到离开的那一刻才告诉你。

所以我对朋友圈里的一些内容感到费解。

先是一批关注健康的,告诉大家体检很重要,几项癌症指标一定要查,这几种生活习惯要不得;

再来一批保险业务推销员,告诉大家治病很贵,如何未雨绸缪早做打算;

随后涌来一波媒体和创业者方阵,告诉大家行业压力大,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内容给得太快,快到失去了李咏存在的意义:这个名字变成了一个线索符号,它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名人没了”。

把李咏换成任何一个名人,这些文章、这些借势推广依然成立。它们显然就是囤积好的素材,只待有人离世,便密集喷发。

可能有些年轻人都不知道李咏是谁,但他们知道:那些囤积好的素材有流量了。

其实李咏是有些不一样的。单单用“曾经带给人们欢乐”会有些单薄。

符合这句话的人太多了。

李咏不是一个人人都喜欢的主持人,我外婆在世的时候说他的扮相“流里流气”,我父亲在世的时候说他“一张马脸”,春晚的黑色三分钟他努力救场,结果依然敌不过朱军的嘹亮嗓音,还有很多知识分子说他的节目缺乏营养,无论是《非常6+1》还是《幸运52》,都是嘻嘻哈哈抽抽奖消磨消磨时间,是“娱乐至死”的代名词。

但是,他扔手卡的样子,脸贴着镜头说“广告之后马上回来”的样子,站得歪歪扭扭的样子,给了那个时代的“主持人”另一个定义。

500

可能有些年轻人并不知道李咏当年有多火。

那我就说一件很小的事:在手机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的时代,李咏和他的娱乐节目是法治节目的关注对象: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收到过这样的诈骗短信——

500

中央电视台不堪其扰,在官方网站上挂出“重要声明”和“防骗提示”:

500

这样的高度,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

健康养生当然重要,保险也要买。我理解一切“借势”的传播,但如果这些文章是如此地高频类似,除了前面走的人不一样,后面的结论都一样,我总觉得有些遗憾。李咏走了,大家记得做体检;臧天朔走了,大家记得做体检;计春华走了,大家记得做体检……

据说有一个营销号昨天卖所谓的“防癌茶叶”卖了几百万,我总觉得这个手段不够磊落。

我希望大家依稀能想起李咏扔手卡的样子,记得诺基亚手机曾经收到过的诈骗短信,想起李咏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想起我们青春年少时的模样——记得一个人的独一无二,是对他的最好怀念,而不是记得去做体检,记得去买保险。

如果有人离开,请先从记忆中找寻他的独一无二,不要那么随意地把他看做一个“可以借势的事件符号”。即便是借势,也请慢一点,精确一点,不要轻易把“死亡”归结为当事人的疏失:其实他们体检了,也买保险了,只不过是他们离开了。

没有多少离别源于我们自己的选择,但离别总是不期而至。那些先行的人,未必都是健康路上的警示牌——

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只不过有一天,他们打开门,没有遇到明天。

不管做了多少体检,买了多少保险,这样的场景,他们会遇到。

我们也终究会遇到。

一个背景声

爸,马脸也来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