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世界中心【33】
转至天涯楼主:温骏轩 【获得作者在观网转载授权】
写于09年
在清朝前期,中国可以说是完全据有山地——盆地区的,也就是说分割线上的制高点完全在中国一方。并且北部的蒙古高原也完全为中国所以。
也就是说,中俄两国通过《尼布楚条约》正式划定两国国界时,地缘的优势是掌握在中国一方的。不过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中国的衰落让俄国得以不断的蚕食中国的边缘地区。对于外东北地区的地缘结构,而俄国处心积虑划走的地缘因素,我们在东亚部分已经讲过了。那么我们今天就要了解西部这些被俄国占据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地缘意义。
图:中国西部边境变迁示意图
俄国最初在〈尼布楚条约〉中和中国划定的是北方的边界,在那时外兴安岭以南和整个蒙古高原是仍是完全属于中国。
而在西部,乾隆所通过对蒙古人和回部(W族)几场战争(平准噶尔、大小和卓),成功的占据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泰山几处制高点,并将西部边境沿伸到低地地区的“巴尔喀什湖”。
不过随着英国用武力率先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俄国也加快了它在东方扩张的脚步。在18世纪中叶,俄国相继吞并了中亚几个穆斯林国家。
这时的俄国当然不会满意地缘的优势在中国一面,因此强迫衰落中的清朝政府让出部分高地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最终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和天山西段的吉尔吉斯人被划入了俄国的管辖范围。而再往北一点,俄国人在成功的迫使中国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后,也不忘,在蒙古高原的西北角占据一块高地。
既然喀尔喀蒙古人是靠俄国人获得独立的,那么让出部分地缘优势,在蒙古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这块被称作“唐努乌梁海”的地区,从法理上来说并没有随着外蒙的分裂而从中国划出去。
不过由于外蒙事实已经切断的这块地区和中国的联系,因此俄国人惯用的“先独立,后加盟”的把戏可以障碍的表演下去。
有朋友问为什么乌兹别克斯坦比哈萨克斯坦的人多。这主要是哈萨克看着大,其实半荒漠、荒漠地带约占全境面积的60%。真正可居住面积并不大。
而乌兹别克境内有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肥沃谷地,还有几条河流,因此人口密度要大一些。
最后上张图,大家可以看下中亚五国的自然情况。
的确哈萨克斯坦适合人类大规模居住的土地不会比乌兹别克少,对这个问题解释的不够全面。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生育观的问题。哈萨克斯坦由于地下资源非常丰富,在苏联时期就是重要的重工业基地(所以迁入的俄罗斯族占了总人口的30%,俄罗斯族的生育率低是出了名的),加上地处交通要道,因此经济水平在中亚五国一直是最高的。
现在也是中亚国家中发展最快了,城镇人口接近60%。由于经济较发达,并受俄罗斯族影响较大,因此哈萨克族的妇女生育期也普遍延至34/5岁。
这种情况下生育率是非常低的,人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甚至影响了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生育观,以至于哈族在少数民族中的生育率处于较低水平)。
而乌兹别克斯坦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经济结构较单一,以种棉花为主。农村人口占了60%多,乌兹别克族人口比例大(80%)。因此就像传统的穆斯林民族那样,越生越多。以至于现在成了中亚国家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有朋友问西方的开拓能力为什么强于中国。也有朋友觉得中国吃进一块消化一块,是中国更强。其实看怎么看了。 从主动开拓的欲望来说,西方文明是要强于东方文明的。我在东亚部分讲了,西方文明是发源于“地中海文明”,是以海洋商业文化为中心的;东方文明由于海洋和中央陆地的阻隔,实际上是种以农耕为主的“海中地文明”。前者是发散性的,而后者是内敛性的。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扩张基本都是迫于北方民族的压力而被动进行的,比如汉通西域是为了牵制匈奴;西晋中原汉族大批迁入江南是由于中原之地已失。由于华夏文化的消化性极强,因此只要汉族大规模移民过去的地方,基本都会被消化掉。西方文明不一样,由于其海洋属性,他们会主动的去寻找新的贸易对象。这使得地中海北部的基督教文明,和南部的伊斯兰文明都会向海外主动扩张。
由于穆斯林们长期把持了大陆中心地带,因此他们按照传统路线将影响力(主要是宗教),扩展到了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这也就造成了孟加拉、马亚西亚、印尼等沿海国家的伊斯兰化。
而基督教文明由于穆斯林们的阻隔,不得不寻找新的航线。这样就造成了地理大发现。因此他们将自己的文化扩张到美洲及至其他地区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价值观的转变。中国人一般称国内的东西为“土”,而称国外进来的东西为“洋”。
这两个字最初使用时的意思和现在并不一样,“土”最初还是占有一定优越感的,认为“洋”的东西只是些奇技淫巧的玩意。当然这种优越感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衰弱而很快消失了。
“洋”渐渐占了上风,并很大程度成了褒意词。而“土”倒成了上不得台面的代言词。
这种观念的转变当然可以从民族感情上找出诸多批驳的理由。不过从积极的一方面看,也正说明中国正从一个内敛的守土民族,转变成一个开放的,具有海洋观的民族。【波斯人不孤独,阿富汗和塔吉克也是波斯系国家,语言相通。】
我指的孤独是政治上的孤独。孤独伊朗并没有如阿盟、北约那样的紧密同盟,很多时候是孤军奋战。有共同的语言背景并不代表一定会是同盟,就象很多人会武断的认为新加坡一定是中国的天然同盟一样。
不过因为普什图人(阿富汗)和塔吉克人的语言倒是出于波斯语,因此伊朗倒也一直想利用这点做些文章。
对于前者伊朗最初的想法是收做自己的小弟的。但无奈多少大国都盯着这块肥肉,因此根本无力收为己用。现在伊朗倒是希望阿富汗能稳定强大起来,最起码别给它自己添乱。
塔吉克原来是没有这个国家的,俄国人当初为了分化中亚的穆斯林而人为制造出的国家。这次中亚五国从俄国人那里分出来了,伊朗本想一并收做同盟,不过现在希望已经不大了。
所以退而求其次,希望能拉住塔吉克(现在在塔投了不少资)。另外巴基斯坦也是伊朗希望拉拢的目标。
说穿了,伊朗就是希望建立一个伊朗高原——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的紧密同盟,以摆脱现在孤独的境地。
从理论上来说,地缘和语言是它的筹码。不过这块地方实在太重要了,外部势力的参与使这种同盟的形成变得非常困难。
如果伊朗1979年不爆发伊斯兰革命,那么美国倒是有可能像支持土耳其向中亚渗透那样支持成立这个萌芽中的“泛波斯同盟”。 另外的的履历应该说还是有一点的,不过还是不要涉及吧。读书有几种读法,小时候是“尽信书”,觉得变成铅字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后来是“疑书”,因为经常发现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书上有相反的答案;最后就只好自己研究了。分析问题是个人的习惯吧,我的前提是认定“存在即是合理的”。
这个“合理”其实指的是“理由”。即一件事物存在,那一定有他的道理在。那么就顺着当事者的思路去思索下去,看看为什么会这样。最后再审视一下自己有没有可能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坦白说,在我的工作生活当中,用这种思路去分析问题,常常会有比旁人更好的方法。但在分析国际关系时,往往会得出和政治家们类似的结论,这也正是有些朋友认为我是**代言人的原因。 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无论是哪个国家,政治家们及其智库一般都不会是一群S瓜或感性的人。基于同样理性的分析得出相似的结论是很正常的。
获得作者独家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