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独 的 死 亡 美 学

  清明和复活节恰好重合,这样看,祭祖与新生似乎也并不冲突。

  毕竟传统的纸扎祭品,也是为了让另一世界新生活的祖先过得更好。

  ‍“生与死”这个话题虽然看似沉重,但细究起来也很有意思。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待生死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彝族人认为人有多魂,日本人则认为死是生的一部分……

500

  ‍生死观的不同反映的其实是不同的文化特质。

  小印今天就来给大家说说这些不同的生死观。

500

  汉代壁画中幻想与现实?

  说生死观首先就要从汉代追溯,毕竟,汉人的文化要从最传统的地方开始。

  在传统的汉文化里,人们还没有统一确定的生死观,对死亡的认知是波动而又变化,阴间生活多为原有生活的延续,或对现实生活的升华。

500

  他们普遍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精神组成,精神便是灵魂,死后灵魂脱离肉体,开始另一形式的生活。

  我们从汉代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来这种生死观,比如汉代墓辞的壁画。

  汉朝大多墓葬中的祠堂,最核心的地方便是墓主画像。

  汉朝人认为灵魂必须有所依附,才不会成为孤魂野鬼,所以,画像不仅是墓主身份的昭示,也是他灵魂的栖息之处。

  至于汉代皇帝,不同之处便是其陵墓旁,有大量仿制的办公生活场所。

  这是“鬼犹求食”的观念:人死后其灵魂仍如生前一般,需要于同样形式的建筑里,处理政务与饮食起居。

500

  古汉人认为,灵魂是可以自由移动的,除了依附画像庙堂外,还能选择升天成仙或入地生活。

  其实,天界和阴间的生活并没有多少不同,但为什么大家都想升天呢?

  因为相比于阴间,天界没有什么束缚。

  升仙后的天界,相当于是现实的“理想空间”——只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片段拼接而成的理想世界。

  升天的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借助外力,或者自己修炼。

500

  而阴间生活虽然整体与天界无异,但生前受统治的人们,进入地府后,也要受到阴间官僚的统治。

  机构等级森严、阴法阴司样样俱全。

500

  所以,有能力的都前往天界,普通的只能选择下到阴间。

500

  总的来说,对于死亡,最传统的汉文化观念里并不是一致和系统的。

  但关于死后的描绘,几乎都是接受后代供奉,在另一个世界获得美好生活。相应的,他们也要保佑后代福寿富贵。

500

  神秘莫测的轮回信仰?

  关于生死观,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仙界阴间、天堂地狱、轮回转世外,各民族与国家仍有许多格外独特的存在。

500

  如我国的土家族,其原始宗教梯玛,属于巫文化的范畴。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土家族认为人的环境由三维世界组成:上天世界、阴间世界、现实世界。

  最大的不同,便是土家族认为现实世界是被上天所控制,人间一切已经注定,天意不可违。

  而死后,生命不会轮回,灵魂变成另一实体,前往阴间世界——阳州。

500

  到了阳州之后,灵魂还要按死亡的性质,发配到不同的地方。

  正常死亡到祖先堂,非正常转惨亡堂,作恶多端打入十八层地狱。

  这些灵魂也很不安分,经常给现实的人制造一些麻烦、疾病、灾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土家族会恭请巫师梯玛做法事,前往阴间世界寻找原因并获取解决方法。

500

  彝族人则认为灵魂是人们存在的主宰,它不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但灵魂离体不归便意味着死亡。

  所以,过去的彝族不敢拍照便是怕灵魂被放进黑匣子里。

500

  到了国外,古犹太人认为,生命是人与神在世界的缔结,死亡是这些关系的结束。

  幽灵会随着躯体的腐败而消失,阴间则是幽灵暂时栖居之所,且无法真正影响世人的生活。

500

  而俄罗斯的北方少数民族——奥奇罗人,将宇宙分为三部分:天界(布阿) 、地界 (那) 、阴间或下界 (布尼) 。

  好人前往阴间,不需辛苦便能得到一切生活必需品,而坏人则前往地狱,待遇反之。

  奥奇罗人通向阴间之路由萨满带领,经过小溪、桦树林,在饮用第三条小溪的水后,亡灵便会忘掉生前一切,再经过恶灵领地后的岔路口,便是萨满所能最深入的地方了。

500

  而对于日本的生死观,大多都是从《入殓师》了解到的。

  日本最开始的生死观,被称为他界观。

  高天原和黄泉国属于两个对立的世界,既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也象征着生与死。

  而佛教传入日本后,生死如一的佛学思想被日本人所接受。

500

  按照自然规律,生而复死,万物如此。

  日本国对仪式的重视,使“死”演绎成了犹如宗教仪式般的严谨精美。

  精益求精的步骤是对生命的尊重,无论生或死。


​  生死观的轮回,也是其重要的观念。并非佛教中的六道轮回,而更作为一种传递、一种新生。

  如电影中,父亲临终时将主角喜欢的石头握在手中,主角又将这块石头贴在怀孕妻子的肚子上。

500

  至此,死也便是生的一部分了。

500

  奇妙的生死观来自哪里?

  生死观的形成,因为地域、文化与传统的影响,使之不尽相同,进而形成了各族人民面对死亡独特的态度。

500

  汉文化中的传统生死观,实质是人们感性思想的体现。

  人们不同的社会阶级、生活地域及教育和思辨能力的不同,对死亡的观念都会形成差异。

  统治阶级们在生前便能得到世俗物质生活的一切,更高的追求是长生不老,希望在死后保有生前的荣耀,甚而更进一步升仙。

  而对于社会中下层,财富与地位就是最大的愿望,这无一不是现实希望的写照。

  纸扎的丰富多样、冥币的巨大面额、浮夸的殡葬仪式也就不足为奇了。

500

  而少数民族的世界观,大多是依着万物有灵发展而出。

  如土家族的巫。

  在缺乏医药的情况下,人们就需要在自然中寻求一种神秘和人格化的力量,以此满足心理需求。

  而彝族的灵魂不灭、祖先庇佑,则又是一种祖荫心理,但有所不同的是灵魂不同的分身,是灵魂同时有了多种归宿与善恶表达。

  不同的现象也由不同的灵魂有了对应关系,发展成为相应的仪式。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朴素的善恶道德观点继续延续在生死观中。

500

  日本则从生死一体的角度,又阐释了另一种死亡。

  生死没有明显的界限,能进而相互转变,生命不断消逝亦在新生。喜悲之间的轮转,以一种豁达的态度面对。

  死亡并不是一件令人不能提及的自然时间,一切都在死亡面前平等。

  死不再是生的对立,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500

  了解死亡,能让我们更好的看待生死别离,更可以用较为正确的态度度过人生。

  因死亡的未知,人们不停幻化出了无数死后的世界,但终究仍是虚构而无可明证的。

  应当知晓的是,只此一世,去选择自己应有的一生罢!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