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是不是混的比较差?

1990年出生于湖北北部一个普通的五线小城市的农村。无论是自己还是身边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同学,大部分都是农村出生,地地道道的山旮旯种地为生的家庭。只有极少数性格比较要强、努力的才能够在深圳、上海、杭州、广州等一二线城市立足,绝大多数只能在四五线城市定居。整体而言都混得很一般,很难有突破。为什么农村大学生越来越难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了(尤其是90年以后出生的农村大学生)?这算不算混的差?

大部分同学来自山旮旯种地为生的农村家庭,在30岁不到的年纪时绝大多数已经定居四五线城市,极少数要强努力的立足于一二线城市。这难道不是改变命运吗?这是在一代人之内完成集体的阶层跃升啊!

如果这还叫混得比较差,那对「混得好」的理解可能只存在于鸡汤文和营销号里了。

什么才算混得差呢?起码是阶层没变甚至跌落吧。比如父母辈是城市公务员或中产,孩子没混好,当了工厂保安,每月2000块一直干到中年下岗;或者老板的儿子继承公司后折腾破产,从此只能吃点老本过日子,生活每况愈下——哪怕比普通工薪阶层好上许多,这也是个正宗败家子。

混得好坏从来都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值。

媒体永远在聚焦炒作社会上最成功的一批人,搞得在某些浮躁的年轻人心目中:毕业就要进一线金融或互联网企业,月薪20W起;去创业就得三年两轮融资估值上亿;考公务员也起码是省会机关,30岁前提副处。只要比这些差,那就算混得差了。

朋友们啊,能立足一线城市、有本科以上学历、有清晰的职业上升路径、有一定的业内人脉关系,这已经是绝大多数国人梦寐以求、百里挑一的生活状态了。

本科学历只占全国人口的5%;正处以上只占所有公务员的4%;创业公司绝大多数活不过两三年;一线城市去掉原住民还剩多少是每年新立足的?又有多少人熬不住回了老家?

「大多数人保持原有阶层,少数能够上升一阶,极少数聪明努力又有机遇的可以连上数阶一步登天,而部分人会从原阶层跌落」才是生活的常态。

80、90后赶上了大规模扩招,让大学生的门槛变低了。否则按以前的录取标准,不是「聪明努力又有机遇」的根本没机会上大学。而如今同为大学生,这群人比其他人混得更好、上升更快,不也是理所当然的么?

我不是来喂毒鸡汤的,只是觉得按题主给出的要求,认为出身于山旮旯农民家庭的大学生30岁前能在一线城市立足才算混得好,哪怕定居在小城市都只能算混得很一般。这也太难为各位同学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