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认识论,需要以更全面通透的分辨来矫正

王岩林

 

进入分辨者世界第四期。

有网友问能不能加快些进度。我想说的是,以这种聊天形式展现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探索,还是不要过急的好些。在我的设想里,这个栏目是想办成一个朋友跟你耐心聊天那种形式的,最好互动起来,一起思考,一起陪伴,我们一起去进入丰富多彩的分辨者世界。

有位网友说,这几期让人好像进到了另一个世界。这样说,已是对我开始做的事的最高赞誉了。非常感谢。

不过,换个角度看,我们人类本来就应该是知行一体的,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啊,可为什么咱们现在稍作一些打通知行方面的努力,反倒会人们觉得新鲜了呢?在我看来,这跟近现代以来我们中国人,基本上丢掉了自己原有的一套思维方式是密切相关的。过去的中国人,是一种全员一统的全面综合思维方式,或者有人把它称作“整体思维方式”。如果一直在用这种方式思考问题,其实知行本就会是合一的。也就不会出现今天感到新鲜或不太适应的问题。

这一百年来,或者西方开始主导世界的二三百年里,不仅我们,包括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越来越割裂化、碎片化、对立化地看问题。这是人类分工日益专业化、精细化必然带来的一个大问题,当然跟西方的二分割裂对立思维的大行其道也脱不了干系。

越是专业化、细分化,就越难以贯通、整合,这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但人类、包括每个个体的普通人,又不能不知行一体、全然合一呀。如此一来,我们便必须要恢复和重建一种底层的、稳固的、更具长期持久整合力的统一知行框架系统。

分辨与分辨者世界的这些概念或者范畴,其实就是为满足人类今天和以后的这方面强烈需求所产生的。

我所讲的分辨,其实非常地简单,就是人的知与行全算在内的辨别、辨识、辨明。不只是人的脑子、思维认识有分辨和在分辨着,人的身体、身体和身体延伸的所有部分都有自己的分辨,并一直在分别且整合一道地分辨着的。

之前,我给我们大道研讨团的一些朋友提起过《分辩论》或分辨的概念,不少人立马就说:分辨就是认识吧,就是人的思维的认知吧。什么感知呀、分析呀、归纳呀、思考呀等,这些全都是比较好理解的。有这样一种思想观点,有那样一个印象概念,或者是写成这个文字、画出那幅图画等等,这些,肯定都是分辨,但却不是全部的分辨,人的分辨,还包括人们不太关注、不太重视、甚至有意无意排除在外了的身体方方面面的分辨,以及人体身心借助所谓工具、外物而进行的一切分辨。

    举个普通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说,民以食为天嘛,咱们的一日三餐,那是少不了的。这个,是不是分辨活动?其中有没有分辨呢?

我在前一期讲过,一切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分辨活动,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分辨的一生。如果真正好好理解了这句话的话,一下子就能给出一个肯定与确定的答案。

具体来看,早上吃饭,我吃一个煮鸡蛋、两片面包,外加一些蔬菜和番茄酱呀之类,再喝了杯牛奶。就这样一个早餐,每一项、每一步,其实说到底都是各种各样的饮食分辨。

在准备吃一个鸡蛋时,首先,我们脑子里会知道它是一个鸡蛋、想要一个鸡蛋,这就是脑子认知系统对鸡蛋的分辨;而动手去拿来煮熟,则是手、眼、意识和整个身体许多功能组织的连接域合作实施的。眼睛的看到,皮肤的感触到,手的抓到,脑袋里出现的鸡蛋镜像,甚至肠胃的有接纳欲等,每一个,都是对煮鸡蛋吃鸡蛋的分辨活动。哪一个环节排斥或掉链子了,整个煮鸡蛋吃鸡蛋的分辨结果就可能会出问题。

我们现在常常有一种被认识论所绑架的倾向,以为煮鸡蛋吃鸡蛋这样的活动,更多地、主要地是一种思维活动或思维支配下的身体行为。其实呢,它总体上说到底是知行一体性的分辨活动。

为了便于理解身体与所有人体分辨运动行为的参与,特别是更基础的重要性,咱们不妨放开想象,去想想当年人类中的第一个人第一次尝试着吃鸡蛋的场景。他是第一次看到鸡蛋这个东西的,没有人告诉它这个东西能不能吃和该怎么吃。在他都不知道是该生着吃、还是熟着吃?是要破壳吃、还是连壳吃,脑子里面一片空白的情境下,他对能不能吃和如何吃这个鸡蛋,哪里来的思想认知上的分辨呢?即便或许想过应该能吃和该怎么吃,也一定是极为模糊和初步的。而这种模糊和初步的分辨,是不足以令其完成煮着吃鸡蛋之全部分辨活动的。

所以,最终试验过后、确定下来、并因为入口消化没有不良反应且感觉良好等一系列人体吸收系统的一一分辨甄别后,才会日益地在我们的思想认知里固定下来,自此以后“知道”该如何如何吃鸡蛋了。比如某一天吃了一个放了很久的坏鸡蛋,结果闹肚子了,脑子里才会留下坏鸡蛋下回不能吃的印象和认知。对这个坏鸡蛋从事第一级分辨的,不是脑子的认识,而是长在身上的嘴、舌、吞咽和消化系统等。这些,才是最基础、甚至最具最后认定性的。所以,不能过分放大思想认识分辨的角色与作用,更不能只认思想认识的分辨、而将人体哪怕是任何初级分辨单元与系统排除于分辨者世界之外。这,是我们思考分辨问题、建构分辨基础体系时的最可怕大忌。

而且,往往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懵懂不知,是没有什么明确分辨的-------特别从已知跨出到未知时,那时候脑子总体上是空白的。即便你脑子想了很多,但鸡蛋不进嘴巴,毕竟还是不知能吃不能吃吧?当鸡蛋进嘴尝尝时,我们其实就是在用嘴巴、舌头还有唾液等,对其分辨了。嘴巴分辨完后,吞咽时食管要对其进行分辨,过了食管胃肠系统等还得对其分辨,直至转换为自己的精气神。哪一级的分辨过不了关,都是不行的。

甚至再极端点,我们说身体各部分吸取鸡蛋的各种养分后,不要的废料剩渣------也就是我们那些进入粪便的东东,也还得经过人体最后一道分辨的关口,把该排出去的统统地排泄出去吧?这个大小便的过程,也是一个分辨的过程。如果,大小便不加以分辨,什么都往外排,什么时候都往外排,那也是分别呀,不就成了大小便失禁了?所以说,人体每个部分平时运动的过程中,都是有人管着的,进行管理的器官或者组织系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自己的分辨,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失职、出问题、不分辨或乱分辨。

所以说,人其实是一个整体。从系统地分辨来看,他没法不使自己不是一个进行一步步分辨运动的活的整体。今天人们为了自己认知的方便,强行割裂脑子、意识与身体其他各部分间的统一分辨活动,到头来只能使自己成为荒唐的缘木求鱼者。

分辨,不只是我们脑子的一种运动行为,也不是只有我们的眼睛参与其中的系统性分辨。闻到气味,是分辨;皮肤感到湿冷与闷热、粗糙与柔软呀,也是分辨。今天天气有点凉,那我就穿上个长袖,这也是人体有感到冷的分辨后,我又主动调节给了一个添加衣服的分辨呀。天冷了加件衣服,这能仅仅是一个思维分辨的运动吗?完全不是的。没有皮肤感到冷,没有身体设身处地置身这个变化了环境中进行分辨感知并把分辨后的不适信号发给大脑,思维是没法自己分辨和做出判断的。即便看天气预报,那不也需要眼睛器官去看和对应人体预先输入进去的舒适度判断指标吗?

人的大脑,肯定是一个优质高效的分辨器官。这一点无用多说。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的人体、乃至所有生命的生命体以及人类假物而辨的工具性延展系统与部分,其实统统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分辨器。人类,用描述机器语言来说,简直就是一架高能智慧的分辨机器,而且是全身上下通体进行智能分辨与智能应对分辨的分辨器!甚至,我们这个所说的每一个词、概念,所讲的每一句话和形成的每一种认知,统统都是以人的分辨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分辨结果。我们对自己是谁,对人类不是动物植物的区别看待等,都是自古至今一代代的人以自己的分辨器分辨出来的共识性分辨结果。

分辨这个词儿,看似简单、平常。其实是一种全新观世界、或世界观的站位平台。因为,一提到分辨,已进入到分辨运动中去,第一,就必须先确定或清晰地分辨,究竟是谁的分辨。你、我、他,还是水、草、马的分辨,要确定的就是主体、分辨的主体,也就是我所讲的分辨者。没有分辨者,如何能有分辨活动和分辨所得的结果及世界呢?

除了分辨主体外,还有最基本的另一个便是:分辨对象。我、还是他,要对什么东东进行分辨。如果没有被分辨的东东,分辨主体如何能够进行自己的分辨活动呢?就像或是打球运动,或是爬山运动,哪怕床上打滚、打坐入定,也是要有分辨主体的所面对的分辨对象的。

现在较盛行的一套说法,是以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间的相互运动来看世界的。这与我们所主张的分辨解,看似有些近似。其实却不是一回事。我们从分辨者主体展开的分辨活动,首先是一体的,其次是贯穿一生每时每刻和我们全部主体的各个系统与零部件都在能动地参与着分辨活动;还有一个就是,人类分辨主体从自己身心向外部世界的工具性延伸,也就是古人所讲“善假于物也”的假物分辨。关于这些问题,咱们后面再细讲。

这一期,总的就想先给大家明确一下:分辨,一定不能只局限在认知、思考的狭隘领域里。那样,又会让我们重走西方极分大偏的老路。

昨天,见有人提到感觉感性和潜意识、梦境的分辨问题。再多说几句。

对“潜意识”这个词,我个人也有点不太待见。为啥呢?因为用分辨者世界的分辨理路来看,“潜意识”这个词本身就是基于认识中心主义而产生的。咱们发现这个世界存在一个“西方中心主义”的问题。而西方中心主义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很不好的思维,就是“认识中心主义”。老是认为认识高于人类主体的经验体用、行动行为,或者实践。这样一种思维,恰恰跟我们中国古代对道的体悟,存在着巨大的偏离。

也就是说,“潜意识”,他毕竟还是以意识、认知来定义非其类者的。而且,还是预设了其不及、不够意识之层级和地位的。或者说,是意识难以进入的边缘地带或者暗区。其实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颠倒过来看。

中国人是善于全面通透想问题的。我们古人过去为什么总能知行一体、联系贯通地统一面对天地人世界呢?我们古人,首先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并看到了人体的存在是早于人的思维之开发的。我们分辨解,也是这样对待这个问题的。我们将人体人的这个存在,看作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初级分辨构成部分。不能割裂或与人的思维分辨活动对立起来。一架机器或一个长期改进升级了的系统,没有最初、最基础的,哪来最高、最后的登峰造极?通常地,最初、最基础处,饱含着这个系统的全部质素与密码。

所以为了全部与通盘地把握起见,如果要定义的话,也应该是用最基础的去定义最高的。或者说只能沿着“时序”(薛英俊先生论道用语)的轴线,将这个存在与发展着的事物自然通透地展现出来。而不应该以极端化的方式、用最高的那个思考认知,来定义其他为“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这本身存在一种话语霸权的问题。我们这个“分辨者世界”,将会试着以中国人的大道观思维方式,一步步地展开一种新的话语表达。这些问题,最后必然要触及一些非常核心的问题。现在话不能说太早,只能慢慢来吧。

谢谢各位。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