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与《几何原本》汉译
上海政协网
今年,是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出版400周年。
徐光启为晚明上海人,曾担任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等要职,有“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第一人”之誉。1600年,正苦苦追求“经世致用”实学的徐光启结识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从此他开始接触西方的科学。
当时,徐光启非常热心于中西科学的融合,积极引进西方的数学、天文、火器、水利等方面的先进知识。公元前3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几何原本》,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形式,由公理、公设、定义出发,把古代的几何学知识整理为一个完备的体系,它从内容到方法都近乎完美,以至后世的数学家在著书立论时不敢再轻易用“原理”(即“原本”)作为书名。
徐光启对这部西方“经典中的经典”尤为重视,决定尽快完成该书的汉译。
图为《几何原本》的早期版本
徐光启年轻时未学过西文,但他本着“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的宗旨,与利玛窦一起翻译。从1606年9月起,徐光启每天下午都去利玛窦寓所,由利氏口传,自己笔述。他们所依据的原著,是欧洲著名数学家兼天文学家克拉维乌斯的拉丁文注释本。
在翻译过程中,他们斟古酌今、屡经推敲,并与庞迪我、熊三拔、杨廷筠、李之藻、曹于汴、赵可怀、祝宰伯等反复商榷,直到满意为止;由于当时既无对照的词表可循,也无相关工具书可供参考,他们必须煞费苦心进行从无到有的创造,如“直线”、“曲线”、“平行线”、“对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等名词都是此次翻译首先定下来的(只有少数名词经后人改定,如“等边三角形”,原译为“平边三角形”;“比”,原译为“比例”;“比例”,原译为“有理的比例”)。到1607年5月,《几何原本》前六卷即平面几何部分译毕。
徐光启“意方锐,欲竟之”,想一鼓作气把十五卷全部译完。但利玛窦表示,可先将前六卷刻印出来,等人们学习后认为果真有用再翻译其余各卷。
随即,徐光启与利玛窦一起商量了书名的翻译。该书拉丁文原名叫《欧几里得原本》,如果直译,不大像是一部数学著作;如果鉴于我国古代把这门数学分科叫做“形学”,意译成《形学原本》,又显得太陈旧。于是,利玛窦提议:汉语中的“形学”,英文叫做“Geo”,它原指希腊的土地测量,可在汉语的词汇里找个发音相似、意思相近的词。
徐光启查考了十几个词组都觉得不理想,后来他想起“几何”一词,觉得它与“Geo”音近意切,便主张把书名译成《几何原本》。不久,《几何原本》前六卷译稿在北京先行付梓。
在《刻<几何原本>序》中,徐光启阐述了数学的重要性,赞扬了欧氏几何作用之大,他说:“《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既卒业而复之,由显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因偕二、三同志,刻而传之”。
在《<几何原本>杂议》中,徐光启则谈了自己学习的心得,他指出:“此书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试、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脱之不可得,欲驳之不可得,欲减之不可得,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此后,徐光启还运用《几何原本》中的几何定理使我国古代的数学方法严密化,并对中西测量方法和数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比较。
1611年夏,徐光启又偕庞迪我和熊三拔将前译《几何原本》重新审阅一遍,增订修补多处,再次予以出版。在《跋<几何原本>》中,徐光启回顾了翻译的过程,并发出这样的感慨:“绩成大业,未知何日?未知何人?书以俟焉。”从中可见,徐光启渴望早日能把《几何原本》后九卷也译出。然而,直至晚清这项工作才由李善兰完成。
可以说,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是一种新文化的引进,它打开了中西学术交流的门户,在我国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朱少伟)
西方视点:
----“直线”、“曲线”、“平行线”、“对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等名词都是此次翻译首先定下来的!
仅仅这一个事实,就足以说明:古希腊的几何是如何发达,而中国古代的几何又是如何落后!
而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数学,总体上,都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与古希腊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承认自己的落后,是急起直追的基础。
依中国人的好学传统,赶上乃至于超越西方,是理所当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