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之说:浪潮中的吴孟达,没错,我是一个演员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您聊文娱的新之。2月27日,这个特殊日期的热搜原本已经为某当红偶像明星的万字长文准备好了,然而一则突然的消息打断了饭圈的通稿和煽情,激发起一代人真情实感的的回忆和感慨——那就是,达叔走了!香港演员吴孟达因肝癌在香港病逝,享年68岁。

500

吴孟达是当之无愧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黄金配角”,但他不是那种意义上光芒万丈的大明星,媒体的聚光灯不会一直照着他,大众也不会津津乐道他的个人生活和八卦,但当有一天突然传来他离去的消息时,看着他电影长大的一代人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深深怀念,这位大叔的面孔已经作为《逃学威龙》中的手一直在抖的警官曹达华、《破坏之王》里自称神功盖世的“魔鬼筋肉人”,《赌圣》里的主角最佳拍档三叔,《鹿鼎记》里高深莫测的海大富、《九品芝麻官》里的狗头军师包有为,《少林足球》里的“黄金右脚”教练明锋等等等等鲜活的艺术形象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而由达叔亲自创造的许多梗和我们文化DNA的契合程度强到大多数人已经忘记了出处,比如说啊,我随便举个例子,作为一名小编,日常由于校对字幕不力,总是被屏幕前的各位隔空扣鸡腿,“小编你盒饭里的鸡腿没了”,而这个梗就是吴孟达在《喜剧之王》里创造的。

同样是在《喜剧之王》中,吴孟达饰演一个外表看似剧组发盒饭大叔,其实演技异于常人的国际警探,这位警探对身处迷茫的龙套尹天仇这样说道:“我才应该得到奥斯卡最佳男主奖”,在现实中,有的人因为演技之外的因素总是能演众星捧月的主角,但每一个角色都难免因为糟糕的演技而黯然失色,没过多久无论是演员还是角色都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退、无人问津了。而有的人,虽然一直是配角,一直是衬托红花的绿叶,但他们的演技和热情倾注在了角色中,这些鲜活的角色永远留在了影史上,演员自己也因为自己创造的艺术而永远活着。我想,凭借《天若有情》中催人泪下的演绎成为金像最佳男配的吴孟达和很多这样类型的老一辈演员就属于后者吧。

其实,很多影迷朋友因为吴孟达的离去而伤感,更多地是他那些经典作品所代表的港片黄金时代离我们而去的第N+1次的缅怀,可能很多人每年还会时不时把那些周星驰电影拿出来看一看,一边笑着一边觉得这种的简单快乐,肆意大笑离自己还不远,自己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但是当我们一回头看见现实中的星爷已经满头霜雪,达叔已经以古稀之年离开了这个世界时,恍然发现,这些电影其实都已经是二十多年、三十年前的作品了。

500

500

“也许,这次真的是到了告别的时候”。而当我们回顾吴孟达作为一个香港演员的一生,一个普通香港人的一生,突然发现他走过的路,他在人生每个阶段的命运、气质和心路历程,恰好都踩在了这个曾经风云的行业、这个曾经辉煌的社会的每一个时代节点上。

和很多创造香港“四小龙”奇迹的一代人一样,吴孟达1952年出身于胡建厦门,7岁随父辈为了搏一个更好的生活来到了香港。在香港从儿童成长为少年的他很快融入了这个飞速发展的城市,那时的香港年轻人时尚时尚最时尚的一项娱乐就是去戏院看电影。那是一个香港电影从起飞到成熟的时代,以邵氏电影为代表的商业化电影公司席卷东南亚,成为了电影工业的一方诸侯,张彻、胡金铨的武侠片;李翰祥的历史传奇片,甚至是大尺度风月片,以及银幕上英俊潇洒、鲜衣怒马的明星们都在刺激着年轻人不安和躁动的青春因子。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让这批看着电影长大的小青年安心像父母辈那样安安分分混碗饭吃是很难的,在当年的香港,随便什么理由就可以把一个香港精神小伙“拐”进演艺圈:早年还是一个快乐小裁缝的香江第一美少年狄龙,因为别人一句“演员是一个可以作为终身职业的事业”就放下皮尺去跑了龙套;后来,从英国回来郁郁寡欢的小少爷张国荣因为觉得老爸安排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太无聊就瞒着父母和保姆借了报名费参加了亚洲歌手大赛的选秀;吴孟达也是在那个时代,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得到常人想象不到的名利和崇拜背着父亲偷偷报考了香港无线艺员培训班;再后来,电子厂打工人周星驰为了实现自己的演员梦拉上自己从事家电销售工作的好基友梁朝伟一起报了无线艺员培训班。

500

在这样一狂飙突进的躁动社会里,年轻人心中充满了对于自己才华的自我欣赏和未来无限前程的幻想和期待,根本没空去考虑太严谨的人生规划、事业风险还有名利虚荣背后上天暗暗标上的价格。青年吴孟达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作为同期学员中的优秀分子,为数不多拿到长期合约的培训班毕业生,这个时候的吴孟达还没有进化到我们这代人心中周星驰电影里那个其貌不扬的憨憨猥琐大叔,当时的他觉得自己无论是外表的帅气程度还是作为演员的演技实力都超过了同班好友周润发。

500

500

自信的男孩运气总不会太差,就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其实已经不自觉地站在了浪潮上,只要随波逐流总会等来属于自己的运气。1979年,他等来了爆红的TVB古龙剧《楚留香传奇》的重要男配胡铁花这个角色。和吴孟达后来演绎的那些丑角配角不同,胡铁花是古龙笔下武功高强、风流倜傥、剑与花与酒还有女人四角齐全的大侠形象。当包括大部分同班同学,包括周润发还在跑龙套的时候,吴孟达已经成为了香港乃至东南亚家喻户晓的明星。


​后面发生的事,就是和娱乐圈里无数明星成名之后“飘”了的故事没有什么两样了,面对媒体和同行的吹捧、粉丝的簇拥、连连不断的片约,吴孟达也把自己当成了现实中的胡铁花,一番骚操作以后,自然是运气归零,人气没了、片约没了、欠下巨债,人生一度被逼入绝境,只能重新从龙套开始跑起。直到几年之后,在穷困潦倒的反思中、在昔日同窗的提携下,吴孟达整顿精神,方才恢复元气。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吴孟达遇上了一个和自己在艺术上非常投缘的人,他俩可以为了创作彻夜长谈,彼此完美接住对方的梗,这个人就是周星驰。在大名鼎鼎的83版《射雕》中,吴孟达是一本正经的丐帮彭长老,周星驰是严肃认真的宋兵乙,多年之后,物是人非,周星驰即将在90年代成为港片的“当红炸子鸡”以至后来的“一代宗师”,吴孟达也和他一路肩并肩成为了周氏喜剧最具标志性最默契的黄金搭档。留在我们这代人记忆里的大多也是这个时期的吴孟达。

500

东山可再起,人无再少年。当我们少年轻狂,机会撒丫子向我们奔来时,我们觉得这一切都是源自我们的实力,自己的实力强到可以任意挥霍运气,玩砸了大不了重头来过,重整旗鼓还是当年那个自己。然而现实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助力自己达成最终梦想的运气,一生最多只能来一回,擦肩而过就再也不见了。陪伴着周星驰在90年代创造了一系列经典搞笑电影,开创无厘头港片高峰的吴孟达不再是当年那个自诩甩过周润发的精神小伙儿,也不是当年那个“花蝴蝶”大侠胡铁花,而成为了一个沧桑、油腻、憨厚和癫狂的中年人形象。

周星驰和吴孟达各自的经典电影形象都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他们塑造的人物都烙上了他们深深的个人气质烙印。如果我们总结一下星爷和达叔的经典形象,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小人物”,到了90年代的香港,已经不是当年70年代起飞时小人物人人力争上游,野心勃勃梦想着无限可能的时代了,香港社会的繁荣已经到达了某种不安的顶峰,富人一手遮天,但小人物上升的通道已经逐渐关闭了,此时的电影中出现的小人物往往带有那么点社会边缘的败犬气质,自嘲而混乱、笑中带泪地游走在喧闹的都市。

500

但是星爷的小人物和达叔的小人物是不同的,因为他们一个是青年,一个是中年,一个是主角,一个是配角,前者现在沉沦但是未来是无限可能的,依然可以在电影中经历一番奇遇,或是走上辉煌,或是奋起一搏;但后者往往是曾经辉煌但现在沉沦,从叱咤一方的牛人变成了社会边缘一个庸俗、滑稽又市侩的大叔,他在剧情中遇到了青年,但是他自己是没有未来的,他心中不灭的那点火焰要靠身边的这个草根青年来实现,它只能成为衬托后浪的绿叶。这就是周星驰喜剧的魅力,除了创造无数的笑料和无厘头梗,他让一代人尊敬的更重要原因是很多观众,无论是求而不得的青年人还是得而复失的中年人,在看似荒诞的闹剧中似乎都看到了自己的灵魂。

500

时间继续往前走,香港和娱乐圈都在一去不回地改变。在2001年合作完经典电影《少林足球》后,周星驰和吴孟达这对组合再也没有聚到一起,星爷作为演员的高产期逐渐过去,开始退居幕后创作更加具有个人倾向、更加面向内地大市场的喜剧电影;吴孟达也在港片逐渐式微之时成为最早加入浩浩荡荡“北上”潮流的香港电影人。在之后的十几年里演过质量或高或低的电视剧,在各种合拍片里继续担任配角,凭借自己当年的名气和群众基础偶尔代言一下垃圾页游赚点钱,就像许许多多和他一样从中年逐渐过渡到老年的男人一样,觉得自己还能做,不愿意彻底谢幕,但心里越来越明白就这样了,巅峰已过,不太可能回到年富力强的自己,也不可能重新创造事业高峰了。他自己曾经对人说:“趁着没死,拍一部是一部吧”

在追忆达叔的职业生涯时,我特别感慨,也许相比那些我们熟悉的光芒万丈的港片影帝,吴孟达的金牌配角人生其实更能代表大多数香港演艺工作者。如今很多深受港片熏陶的文艺青年痛心疾首于香港电影人北上后“东方好莱坞”的消亡,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像达叔这样的香港艺人来说,曾经的香港娱乐圈真的是所谓的“美好旧时光”吗?

我曾经看过一部尔冬升导演用一种行为艺术的方式表现90年代香港影坛的三级片《色情男女》,电影中尔冬升自己花费心血导演的高质量文艺片无人问津,票房惨败,而王晶导演的充满了低俗屎尿屁的三级片场场爆满,每一个看完的观众都大骂,太恶心了,什么鬼东西,然后电影依然是看者如云,日进斗金。电影中刘青云饰演的尔冬升觉得自己作为电影人的理想破灭了,看着一群拿着DV拍摄实验电影追逐梦想的青年们,他愤而投水自尽,终于他的死亡占领了八卦头条,人们纷纷去看这部“让导演自杀”的作品,尔冬升的票房终于超过了王晶。


吴孟达的从影生涯中一共拍过235部影视剧,在最忙的90年代,他曾经创下一个月拍两部戏,一年拍近30部戏的记录,巅峰期一天要跑四个剧组。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演员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啊,拍那么多戏质量能有保证吗?怎么能拍烂片呢?一天跑几个剧组不是轧戏吗?那对不起,这就是那个时代港片良莠不齐的现实,即使是最当红的影帝也不敢保证自己不演烂片,众多像吴孟达这样的曾经怀抱对表演的一腔热情投入圈子,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螺丝钉,只能带着镣铐跳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我拍烂片,但我演的不是烂角色。毕竟,在常人看来总是在无厘头搞笑片里演闹剧式人物的他,是一个尹天仇式的戏痴,床边常备《演员的自我修养》,可以把《黄土地》反复看100遍的文艺青年。

这也就让我们很好理解,为什么在身体完全吃不消那样高负荷工作、片酬也相当有限的情况下,吴孟达会投入如此高的热情,拼尽全力去投入《流浪地球》的角色,受北京市第三交通委管辖的高级驾驶员韩子昂,成为吴京加盟之前,“小破球”剧组最大的咖。在剧组里,吴孟达以60多岁高龄,身体很差却穿着上百斤的外骨骼戏服、吊着威压、靠吸氧坚持拍戏,吴京曾经发微博赞叹老爷子的敬业:“现场对戏不用剧本,因为把对方的对白都背了下来。”然而在当年的香港,即使演员有这样的敬业心,却不敢奢望有这样的条件。

500

王晶曾经回忆,那时候的剧本甚至是前一晚赶工写出来,演员第二天早晨拿到手就立刻要开拍,纸上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所以,吴孟达才会在参与了这样一部开启中国电影新时代的电影后感慨:“我拍了40多年的电影,我要说一句真话,这是我真正可以拿的出手、不会丢脸的电影。”就像他人生的最后一条微博,是一面五星红旗,一句简单的话“我是中国人”。在那一代从草根做起开创辉煌、在繁华中奋斗、迷失、又不屈不挠、爱名利也爱事业的一代香港电影人心中,香港电影也是中国电影,也乐意看到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可以承前启后,浇灌出自己曾经所追逐的那个更大的梦想。

500

达叔的一生有不少辉煌灿烂,也有不少不甘和遗憾。昨天我翻出硬盘又看了一遍《逃学威龙》,突然想到前段时间春节档《人潮汹涌》宣传时肖央对刘德华说:“我从小看你的电影,没想长大后还有机会和您一起演男一号”刘德华幽默地回他:“你是没想到我能红这么久吧。”也许90年代的吴孟达也没有想到,三十年后有那么多年轻人还会对他的电影如数家珍,对他的台词张口就来吧。对于演员,这是一件幸运和幸福的事,如果电影长河是一片星海,他已经成为了星空下一颗闪烁的星星,和我们一起等待和守望着中国电影一个更好的未来。

好了,本期的新之说就说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