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社会性需求分析刺杀小说家和侍神令

500

人的社会性需求是最底层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很多时候被低估了:

1)生老病死,避无可避,都需要自我承担。人的孤独与恐惧与生俱来,天生缺乏安全感。如果有人相伴,获得关爱与信任,即可减少许多孤独与恐惧。人的社会性渴望是一个充温暖的群体,当中亲人,朋友,陌生人之间都充满爱与信任,如此便能驱散冰冷的孤独与恐惧,这是人们内心渴求的东西,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社会性需求是刚需,永远不会腻烦。

2)人的精神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稳定,需要借助社会性慰藉来支撑和稳固。人区别于动物,重点之一是拥有强大的自我构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如此复杂,要达到自洽和稳定并不容易。为了维持和稳定这个越来越复杂的精神世界,人会对外部信息自行过滤,这种过滤带有强烈的自我舒适的需求,极端的时候会出现自我欺骗甚至幻觉,以避免精神世界受到严重伤害。如果没有社会性慰藉,缺乏他人的关爱与信任支持,那么人与身俱来的孤独与恐惧就会不断的侵蚀精神世界,使其失去稳定。

再引申到电影。电影不光是娱乐,也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投射。最近看了2部贺岁档电影,刺杀小说家和侍神令,在此试用人的社会性需求来分析这2部电影,看看是否适用:

从人的社会性出发,套用3个指标,来评判电影得失。

1)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主角。此设定更接近最大受众,当然婆媳,赘婿这种精准针对收视人群的剧不在此列。

2)强烈的孤独感与危机恐惧感。很容易引发人的社会性需求共鸣。

3)故事简单并且连贯,不需分出资源做各种铺垫与交代。故事简单是指故事线要少,不要讲太多故事;故事连贯特指时间线要少,时间线尽量保持连贯,地点可以变换。电影一般2小时左右,剧情如果不够简单连贯,要在2小时内要塑造人物,推进剧情,讲完故事,难度非常大,容易顾此失彼,剧情简单连贯能大大降低这种难度。

刺杀小说家:

1)无法把握命运的小人物双主角,还行。

2)孤独感:两个主角中,空文还行,关宁用力过猛;

3)危机的恐惧感:初期有些脱节不够连贯,恐惧的压迫感不够强,最后则有些失控,加特林都出来了。另外某些剧情将就了特效,导致危机的恐惧感荡然无存。

4)故事不够简单连贯。故事线稍多,时间线也稍多。

导演之前的作品绣春刀:主角是小人物,孤儿,自有心魔,两个朋友也各有难以逾越的难关,大家都无法把握命运水波逐流;沈炼的孤独感与危机的恐惧感极强,机会面前危机变杀机,一路奔逃;故事简单连贯,故事线和时间线少,由此得以集中于孤独与恐惧的塑造,很好看。

侍神令:

1) 有地位且能把握命运大人物主角。目标群体的代入感不够。

2)孤单感,近乎没有。男主虽然半人半妖,但人见人爱,隐居一方但活得潇洒自在。与女主关系暧昧,还有美艳的狐妖侍从,活得有滋有味。

3)危机的恐惧感,近乎没有。主角始终牢牢把握命运,万千宠爱于一身,只需点个头就能获得恐怖的力量逆风翻盘,毫无逼迫的恐惧感。

4)故事不简单也不连贯,故事线多,时间线多。

对比一些不错的神鬼电影,如釜山行:小人物双主角,孤独的父女,充满爱的善良夫妻;如影随形的危险带来的恐惧,爱与拯救贯穿始终;故事简单连贯,简单粗暴效果好。

倩女幽魂:无法把握命运的小人物主角,男主是乱世中的落魄书生,女主是身世可怜任人摆布的善良女鬼,连大侠都是远离凡尘的失意人;反派老妖凶残狡诈,凶险恐惧贯穿始终;故事连贯简单,时间线就一条,故事简单。电影最后宁采臣与燕赤霞安顿好小倩后离去,有情人有缘无份,大侠与书生,两个孤独的身影结伴同行踏上未知的路程,孤独感爆棚。

以上便是2部贺岁片的社会性分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