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尼罗河上的疑案(二)地质论文中的诸多证据
前言
西方大航海前的历史,一直给人以超脱时代生产力的迷思。未定论的东西, 或许不好否认,但学术的态度,还是当面锣对面鼓的拿实证说话。
近年关于西方伪史与否的讨论越发频繁热闹,笔者在坚持西方“叙史”要明确断代的思维下,开始着手查阅文献资料,尤其一手的文献典籍。
有心之余,笔者关注到了《伪绝书》的内容节录,于是按图索骥、几番审读,实在感觉学术的路子很好,也很增长知识。
本文转载自微信号老周的《伪绝书》系列,因其资料翔实,说服力力充分,故特转载以与诸君博雅。
沧海桑田:尼罗河上的疑案(二)地质论文中的诸多证据
继续来讨论尼罗河三角洲。前面已经说过,目前西方所有关于古埃及的历史资料中的尼罗河三角洲,几乎全部都是现代形态,而完全没有考虑河流冲积扇的历史形成过程。
于是只能去翻阅相关的地质论文,则多少还能看到一些。但通常你会发现,基于“古埃及必须存在”的预设前提,很多材料依然是遮遮掩掩,最后导致自相矛盾。
比如我们先看下面这篇论文材料:《尼罗河三角洲早—中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对早期农业发展的影响*》[参15],这是在知乎上争论时某对方辩手为了论证其“古埃及农业耕地合理”并以此反驳我抛出来的“证据”——当然,如果是理性的探讨甚至激烈的争辩,我都欢迎,因为在我看来哪怕是自相矛盾的材料,也是有价值的,至少又给我添加了更多“证伪”的证据不是吗?但有些人是必定要阴阳怪气甚至歇斯底里的搞人身攻击的,只能更显出其“心虚”而已。
其中用到了下面这张图,后面几篇我还会用到,不妨先标为【图X1】:
论文《尼罗河三角洲早—中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对早期农业发展的影响》[参15] 展示图
这篇至少还算是画出了冲积历史的潟(xì)湖变化,但变化幅度以6000年的历史长度来算,可以说很小了,这无非是想用来证明古埃及农业文明基础的合理性,至少耕地面积看起来似乎是勉强够了。
我先说下这篇论文的几个问题:
第一,这是 2018 年刚出来的论文,很新,按你们某些人的“权威”口头禅,是否经过足够多的同行评审?是否足够权威?至少我看了几个作者的简介,除了最后的陈中原,都算不上够资深吧?知网上被浏览下载的数量不大,这篇论文也尚无一个被引数据(截至2019.6月),陈中原作为最后的署名作者,显然只是以导师的身份背背书而已。当然我本人是不在乎“权威”与否的,这只是按你们某些“反(科)民(学)科(教)”人士的标准来说话。别双标嘛,是吧?
第二,这文章作者中的外国人名显然是埃及人,显然是埃及的大学机构,即文开头列的 Faculty of Science,Kafrelsheikh University,Kafrelsheikh,Egypt,那么怎么保证你研究的客观独立性?怎么保证你不是基于“古埃及文明已经存在”这个假设前提,来把结论硬往上拗?事实上我们看下面第三点,就会发现这种“硬拗”的情况。
第三,论文是讲“农业活动”,但通篇几乎就没有确定“究竟是什么样的农业活动”,反倒更多使用“人类活动”这样模糊的词,即不能明确究竟是怎样的活动——要照这么说我在那地方打个鱼晒个网甚至放个茅,那也是人类活动了,全世界现在“考古”出来的“人类活动”,200-300万年的不都一大堆么?都算文明了?中国境内8000-10000年的“农业活动”遗址,也不止一处吧?你要照这个标准,那中国文明要推到多少年前?你要说有人类活动甚至原始的农业活动,可以,但按统一标准来说,别双标。
同时,通篇只敢说“禾本科植物”,就是不敢说是哪种作物:稻、麦、豆、粟、黍......?贾湖、良渚、湖南彭头山这些可是有明确的稻种出土。你们不是一直都说埃及那沙漠是文物保鲜柜么?何况野生的水稻、小麦,还有稗草,这都是禾本生,就能说明有农业活动了?
就算是在泛滥沼泽区的农业活动,现在也能看到,如尼罗河上游南苏丹的苏德沼泽,但这种水平的农业活动,够撑起一个庞大文明的物质基础?当然这个问题到后面我们再去讨论,先看历史档案。
再看下面论文中这段话:
“
一些学者猜测当时尼罗河三角洲已经具备了人类定居并开展农业活动的条件[14-15].过去几十年在尼罗河三角洲的考古发掘证实了下埃及文化是由新石器文化过渡而来,但具体的转变过程与气候、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未得到更为详实的科学论证[14-16]. 尽管已有一些学者开展了孢粉古植被方面的研究,但还未涉及早期农业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17-19].
”
怎么?这些“学者”说的都是“猜测”啊嘞?尚未得到详实的科学论证的啊?相关研究还未涉及啊?那这些都没有定论的东西都当做金科玉律写进了教科书又是几个意思?你们就是这么把“猜测”的东西当成“言之凿凿”的定论的?这是什么学术态度?
再看下面这段结论部分:
“
在全新世早期气候湿润的背景下,研究区受洪水泛滥影响,尚不能满足人类居定居所需,该时期并未出现人类活动的信号.而当进入前王朝时期(6500—5150 cal a BP),气候相对温和,沼泽环境向草甸草原环境过渡,大量可利用的土地出现,农业活动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 随着气候趋干,沼泽湿地进一步减少,逐渐向干草甸转变,越来越多的土地在早王朝和古王国期间(5150—4131 cal a BP)出露,这为古埃及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更优越的环境.
”
这等于已经承认在所谓“上下埃及统一”这段时间之前,尼罗河三角洲“尚不能满足人类定居所需,该时期并未出现人类活动的信号”,结果在如此缺乏农业发展的准备条件、准备过程的前提下,埃及就突然文明了?就突然辉煌了?
即便硬拗,通篇结论也只敢说“适宜农业活动”、“提供了优越的环境”,那前面也说了,这地球上比埃及这旮旯适宜农业活动、环境优越的多了去了,东亚中国就不说了否则说咱欺负人,印度恒河、美洲、哪怕往南点非洲,还有前面两篇(<没有“大河文明”只有“山河文明”> 及 <从《孙子兵法》中的“地”看西方伪史对地理地形的无知>)说过的伊朗高原西北部到叙利亚的山谷和高平原交界处的山前平原、印度河上游的山间盆地(中国西域历史文献记载的“罽宾”)、中亚阿姆河上游山谷盆地(中国西域历史文献记载的“大夏”),哪个不比埃及更强更“优越”更“适宜”?凭啥大奖就往他家头上砸?
如此种种,还说不是预设“古埃及文明已经存在”的结论作为前提,然后把自己的研究拼命往上靠?按别人预设的一个所谓 >35u的框框往里面套?他那些所谓遗址、所谓禾本植物,不也是引用别人的结论么?又不是他们自己去挖的,按“科学教”同志们的标准,他们又有什么资格下结论?就算是陈中原,也只是地质专家,又不是农业专家、植物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按你们的标准,有什么资格做这种跨专业的结论?
第四,明显夸大了潟湖和沼泽湿地前推的年代,即图中所标“6000年前的潟湖和沼泽”,这不仅与若干历史文献的记载冲突(后面几篇讲),也与他们导师陈中原之前的几篇论文的口径不太一致。
历史文献的部分后面分析。先来看看陈中原之前的论文,除了前面那篇[参13],还有《大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以长江、尼罗河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为例》[参16]和《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参17],其中关于尼罗河的部分主要是[参17]这篇的成果,而实际组织这个项目的是美国 Smithsonian 研究所、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 Daniel Jean Stanley 教授主持,此人显然就是陈中原的导师,而参与该项目的有多个国家 40 多位科学家。
而这位陈中原,当然也不是什么无名之辈,之前倚天立的文章[参1]介绍过,都是网络公开信息,可以自己去查,我就不废话了。
但是我仍然必须先指出一点,就是我认为 Stanley 他们关于尼罗河的钻孔采样数据仍然是不全面的[参17],钻孔基本上密集分布在沿海区域,只最多达到东部沿河上溯 30km以内,西部甚至都不足20km,而与陈中原他们自己独立做的关于长江的研究[参13]相比,长江的钻孔采样可是打到了江阴、无锡和湖州这一线了,何以厚此而薄彼?具体是为什么我不清楚,也别跟我扯什么权威专家的谱,数据采样这是基本科学方法问题吧?我可不管你是四十个还是四百个专家权威。
图L1[参17]
[参17]
我不像某些人那样迷信权威,当然,我也不会像某些人那样,对方的论述中有一点瑕疵就按自己意图全盘否定。我会看看有没有道理、逻辑是否一致、是客观局限还是有意胡说、有哪些有价值的点等,所谓“参考资料”,论文本就只是一种学术观点,对与不对还两说,没有经过充分证伪、质疑,安感迷信之?本来就只是参考参考、借鉴思考,不代表我会100%认同其结论和方法,只有自己不思考的人,才会迷信所谓的权威结论。
所以,即便采样可能不完整,也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一)、 尼罗河三角洲形成时间也就在7000年前,与长江三角洲的年纪相当,其实都比较“年轻”,那么在早期如何具有支撑文明高度发展的条件呢?尤其在沉积的早期,多是盐渍化的沼泽、湿地,所谓“瘴疠之地”,例如上面说的黄河三角洲国家湿地公园,野生动物如鸟类、芦苇这些倒是很喜欢。中华文明并不依赖于三角洲起家,再看后来的印度的“身毒”(不是那个什么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中亚地区的如“大夏”、安息/波斯,这些都不依赖于河口区农业。
也就是说,尼罗河三角洲的年龄顶了天也才7000年:
“
利用泥炭(33个)和潟湖(65个)14C测年数据重建了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动过程,结果显示潟湖样品比泥炭更为有效地反映出海平面变动特征:距今7000a时海平面约位于现今-10m,距今5000a时约为-5m,距离2000a时已接近现代。海侵强度和范围受古地貌和区域沉降的影响呈现出东北部大、中部其次、西部最小。随着海平面上升速率减小,三角洲在约距今7000a时开始建造,并广泛发育潟湖、沙坝和平原河流沉积体系。此后,海平面趋于稳定,人类活动增强,导致海岸沉积环境大片萎缩、消亡。同样利用泥炭(45个)测年数据重建了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结果与尼罗河的差异较大,可能是两地沉降差异所致。近代长江三角洲人类活动也是导致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
...此外,与尼罗河三角洲一样,长江三角洲的建造也始于约距今7000a。
[参17]
”
你看,这里明明白白写了尼罗河三角洲7000年前才开始建造,那你意思接下来不到1000年就造了绿色部分(参上面图X1)那一大片差不多80%的面积,然后再接下来6000年却只造了剩下不到20%?
这么明显的矛盾,当看不见?
(二)、 仅按陈中原教授论文[参14]中的说法,尼罗河三角洲在距今仅 2000~3000 年期间,几个潟湖的面积要比今天大得多、潟湖南端也比今天要靠近上游内陆得多,那三角洲冲积平原的面积也就自然比今天小得多了(扇形面积比可以用半径的平方比直接算,感兴趣可以自己算算):
“
距今2000-3000a以后,海平面已十分接近于现代,并趋于稳定。导致此时三角洲平原上的潟湖已基本成型,但它们的规模远比现今大得多。据大量钻孔资料分析可知,这些潟湖的南界(也就是最大海侵范围)可继续向南延伸10一30km不等[8],横向也远较现代扩展得多。例如三角洲平原中部的布鲁卢斯潟湖曾经向东扩展至达米亚德河的西侧(钻孔S40一31处,见图1),平原西部的伊德库潟湖西区都曾是潟湖环境(钻孔S73 一 76 处, 见图l)[参17]
同时,这些岩心还被用来确定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以来三角洲北东边缘的海岸线及舌状三角洲的迁移,并揭示出三角洲东北部分的岸线(北界?南界?)在过去5000年里向北推进了50公里(平均速率大约1米/年)。[参26](“地貌沉陷”部分)
”
上面《农》[参15]一文说6000年前的潟湖和沼泽湿地,而仅仅只是按陈中原教授的说法,时间可就少了至少一半还多!而[参26]相关部分的数据更是直接冲突了!那2000年前、6000年前这里究竟有没有潟湖还是未知之数呢——后面几篇直接分析文献的时候就会看出来。就这,你跟我说这《农》一文的结论严谨?我这好几个历史文献都还没出手呢,您这就跟我玩起了历史层累法了?还有,伊德库湖现在虽然小,可在卫星图上都还能看得到,您这就直接给支到6000年前去了?!
与论文《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比较分析
因为《农》[参15]这篇论文最后也有陈中原署名,有人就说我拿陈中原的论文反驳陈中原的论文——那是啊,你给解释一下为啥他自己的结论自相矛盾?
当然我也理解,《农》这篇中陈中原的署名显然是作为导师挂名,而前面几位一作特别是埃及人,却不能不让人怀疑学术为政治和外交所妥协。
而且,比较一下上面说过的钻孔采样分布图,您东北侧孟扎拉湖的钻孔也就往南延伸了20km,所以您的结论就是“潟湖南端再往南延伸10-30km”;西北侧布鲁卢斯湖、亚历山大港一线,钻孔更是缩在20km范围以内,所以您结论就是西北海侵强度和沉降小、东北大...... 试问如此又如何叫人完全信服呢?
也就是说,即便是陈中原这里“2000-3000年”的估算,也已经是大大放宽了标准的保守计算了!实际肯定到不了“2000-3000年”。
事实上,在他自己2015年的一篇论文[参16]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样本问题”:
“
相对高精度的全新世海平面曲线,样品采集的位置至关重要。小空间尺度的样品虽然比较理想,可以减低地形地貌的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但缺乏区域代表性(见下讨论)。而利用较大空间尺度的样品重建的海平面曲线则往往精度较差。[参16]
”
所以,不能排除早期是先冲积的西北段,而后因为该部分淤积而抬高,导致河流转而流向东北方向。。参看<上一篇>黄河三角洲卫星照片比较,显然就是先冲积的南汊,南汊垫高后再转而北,河流的曲折前进也由此而来。看开罗以南的尼罗河走向曲线,也更有可能是先流向西北方向的啊。看长江在扬州、镇江这一线的大拐弯就是类似效应啊,以前扬州-江都那是直接临着河道的[参4],但现在这片地区离河道有十几二十公里了。
(三)、《尼》[参17]一文中还提到,古代尼罗河三角洲有 6~7 条规模比现在大的河流分布,大概在距今 2000~3000a 时消亡,按陈中原和 Stanley 的观点,是由于人类活动尤其是农业活动日渐频繁、围垦造田导致的:
“
另据大量钻孔和文史资料[3]分析可知,尼罗河三角洲平原距今7000a以来,在海平面上升速率明显减缓和相对稳定的背景下,至少曾有6~7条规模比现今大的河流广布全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河流在距今2000~3000a时都消亡了[8]。究其原因,可用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来解释。距今2000~3000a时,尼罗河三角洲平原上的人类活动已达相当程度[4],人们围田修河、开渠引水、大兴水利。由于大量水源被引用于灌溉,洪水期河中水量明显不足,枯水期河床干枯,加上人们盲目开挖、淤堵,这些大河终于逐渐萎缩,有的就从此消亡了,有的变成人工渠道。如三角洲平原西部的阿尔马哈目第亚(El Mahumdulya)大型水渠就是在早期的卡努比克(Canopic)河道基础上修建[5];现代平原上的两条大河, 即罗塞塔和达米亚德(Rosette 和 Damietta),见图1)河也是近 2000a 来人类开挖的结果[3,5]。因此,潟湖也因得不到充分的淡水供给而其功能逐渐退化,人们乘虚而入,围垦造田。有的潟湖因被堵绝了与海的连通而最终演变为滨海平原,如伊德库潟湖西区大片平原就曾是著名的阿布齐(Abu Qir ) 潟湖[5]。因此,可以说全新世中后期以来海平面的相对稳定有利于本区河流湖泊的发育,但人类活动却导致了三角洲平原环境功能的退化。
”
而从中我们首先可以肯定一点:早期尼罗河的水系远比现在发达,问题在于,这个“早期”究竟有多早?文中推断的人类农业活动导致其水系萎缩的时间点究竟在什么时候?陈教授的论文认为是2000~3000年前。但“倚”文[参1]中所引用的罗马普林尼(23-79年)《自然史》就描述了“7条支流”,那就是陈教授2000~3000年区段的下限还不到了,不到2000年了。
但是所谓罗马史也让人怀疑,如果按有些人推断的所谓罗马史是文艺复兴之后编篡的,则其记述倒是与另一份重要文献的记载高度一致,那就是著名的《坤舆万国全图》——这部分我会放在第(三)篇再来讨论。
----------------------(分割线)----------------------
当然了,对方辩手肯定也不会就此罢手,必定还要寻芽觅缝的来 diss 俺们,那我们也不妨来看看他们究竟还有哪些说法:
比如,(第1),有人说“文章里的一些话是可以直接反驳你的观点了”,并引文如下:
“
表明长江口区海平面在距今7000a时, 已达约-4m,距今5000a时约为-3m,距今2000a时,已达-1m。相比之下,尼罗河对应时代的海平面位置要比长江口区低的多。据对34个不同泥炭层位碳同位素测试,得到距今约7000a时,平均海平面为- 15m,5000a时,约-8.5m,2000a时,约-3.5m。应该指出,海平面是在波动中不断趋近于现代。
大量钻孔资料显示〔8〕,全新世海侵在尼罗河三角洲平原的影响范围由东、中部较大、向西变小的趋势。海水溯古三角洲平原上的古河道而上,在东、中部从岸线向内陆可延伸30~50km;在西部小于30km。这与长江三角洲海侵范围相差甚大,可以认为与距今7000a时尼罗河口外海平面位置相对较低和古坡降较大有关。虽然此后海平面继续上升, 但三角洲的建造和河口岸线向海的快速伸长可以阻挡海水的入侵。
[参13]
”
以“地中海古代海平面为-15m”来反驳?反驳什么?这犯了一个基本逻辑错误,甚至根本就是偷换概念!
因为这只能证明“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的三角洲平原地表低15米”,而并不能说明“当时的海平面比当时的最上层泥面低15米”,否则何来“沉积”、“压实”一说?你没看里面表1的海侵沙和底板泥的深度数据吗?“古坡降较大”、“距今7000a 以前,海平面较低,此后,不断升高,但三角洲的建造导致冈身平原的地貌也相应增高”、“尼罗河三角洲平行岸线广布的四大潟湖实际上反映了海平面对其地貌成因的控制作用”、“由于尼罗河三角洲平原的泥炭层较厚,可达2~8m,压实作用不可避免。” 这些句子你自己好好理解一下吧。[参13]
这其实就是说:虽然当时的海平面较低,但三角洲地区的泥层海拔高度更低,才会被海侵淹没,再藉由河水的冲积带来的泥沙重新沉积、压实填成今天的三角洲地平面。
在他专门写尼罗河的那篇论文中就提到:
“
历史上, 尼罗河三角洲在东北部的孟扎拉潟湖和中部的布鲁卢斯潟湖地区曾经有过两条规模比现代河流还大得多的古河道, 分别为佩卢司安( Pelusian)和塞卜内底克( Sebennitic)河[8],在距今7000一4000a 时十分发育,可深切平原大于30m。另外,孟扎拉潟湖区也是尼罗河三角洲受构造控制沉降最大的地区[7],沉降速率可达4mm/a,这些都是导致海水入侵较大的原因。[参17]
”
可见在晚更新世(约一万年前),当时的地平面有多低,当然彼时的海平面更低,只是在全新世时期海平面上升, 大片原来的陆地被淹没,海岸线后退形成海侵,再由尼罗河的冲积土重新填充:
“
4 海平面变动对环境的影响
与世界各地大河三角洲地区基本一致,距今10000a以前,地中海盆地的海平面低于现今100m多(注:此处似为影印错误?),此时尼罗河深切古平原20~30m,由南向北入海,河口、海岸线也相应向北推至约距今50km之远[8,10]。随着全球气候转暖,海平面迅速上升,距今7000a时约已回升至-10m(图2),河口、海岸线也随之后退,然后海平面在变动中不断上升,直至现今。[参17]
”
[参16]
[参13]
图L2[参17]
此图应该说较好的反映了海平面上升,
淹没原有地面再由河流重新沉积填充的情况。
何况所谓的海平面曲线,本来就是用“尼罗河泥炭样品”来反推的。准不准还两说呢,所以人家下面就又还说了:
“
笔者认为,泥炭曲线明显位于潟湖曲线之下的情况是异常的,它应与潟湖曲线持平或略在其之上,这种现象主要归咎为泥炭沉积物的压实效应,而压实程度又应与泥炭层厚度成正比。发育于尼罗河三角洲平原西北部钻孔S61-S69中的泥炭层较厚,最厚可为5~7m[5],因此他们虽埋深加大而压实增加,这从图2中两条曲线的离散度随深度而增大也可得到证实。[参17]
”
也就是说,对全新世古海平面可能估得低了,实际水位很可能要比论文数据估算的要高。
作为参考,你也可以看看他另一篇比较新的论文[参16],其中提到“最低居住面”的概念,也白字黑字的说明了“重建精确海平面”的困难,又岂是像你们那样一句话就定了的?
“
2 沉降因素
正如上述,除了区域地理位置的影响之外,区域沉降(包括构造和沉积物压实沉降)也不可忽略。当前建立的全新世海平面曲线都是相对的,主要原因就是河口是个构造沉降区以及其巨厚的松散沉积物。冰后期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同时,河口地区也在下沉,这是重建“精确海平面”面临的巨大困难和挑战。许多科学家试图建立一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全新世海平面曲线,至今为止,还未见报道。
同样是选择泥炭建立的相对海平面曲线,尼罗河三角洲的曲线高程明显低于长江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原因也是受区域沉降和沉积物压沉作用的影响[1,9,16,19-21]。因此,想要建立一条有跨区域代表性的海平面曲线是困难的。
4 “最低居住面"对海平面重建的意义
纵观现代三角洲平原地貌高程与平均海平面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差关系。如密西西比和尼罗河三角洲沿海平原的高程一般都在1~2m之 间,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高程在3~5m之间,这都与当地的最大潮差和风暴潮可达的高度相符。这个高度可以认为是现在人们居住的安全高度,也可以称之为“最低居住面”。
[参16]
”
(第2),有人提洋流对三角洲的侵蚀破坏作用,因此尼罗河三角洲建造缓慢,倒推的话4000~6000年前肯定有足够的面积:
“
此外,西北方向来的波浪在破浪带以外产生了一股强大的东向沿岸流,平均流速20~50mm/s,最大80~140mm/s;对整个岸线的侵蚀十分明显,可将河口外沉积物向东携带至以色列沿海。
你的论点就是想说长江三角洲2000年堆积了5万平方公里,所以倒退回2000年以前尼罗河三角洲就应该去掉5万平方公里,所以尼罗河三角洲就不存在,是吧?
所以其实就是只考虑了堆积不考虑侵蚀作用。如果先下结论再去论证的话,怎么样都可以凑出一堆看似“数据确凿”的论据出来的。
”
这个问题我前文中已经说过,又是自己不看,然后扭曲别人的意思?(俗称自己立个靶子自己打然后宣布自我胜利?)
你地中海的洋流能跟东海比么?而且你尼罗河三角洲前面不是还有一道沙坝保护么?长江可是直接面对开阔的太平洋的,洋流、潮差、浪高...夏季的黑潮...... 哪样不比你地中海强?每年常规还要来几次飓风的你不晓得?
“
众所周知,形成泥炭和潟湖需要较为封闭和半封闭的沉积环境。[参13]
”
文中原话,又选择性忽视?那尼罗河三角洲是不是潟湖环境?较封闭的状态比开放环境的侵蚀破坏作用还严重?
[参18]
长江三角洲属于“潮控型三角洲”[参8,13,19],一样是破坏性三角洲。论文里面图不都画了么。谁又比谁差?
[参13]
“
(3)堆积略大于侵蚀时,由于河流携带泥沙量的增加,可形成三角湾形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就属此类型。在全新世中期的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并侵入长江口内,当时长江为一溺谷型河口湾。距今2000年以来,长江泥沙量增多,逐渐形成现在的长江三角洲。
(5)当堆积远大于侵蚀时,可形成扇形三角洲,中国的滦河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属此类型。
(6)当堆积远远大于侵蚀时,可形成鸟足形三角洲,例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尼罗河三角洲是尼罗河流进地中海所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
[参26](“形成原因”部分)
长江口的岸线随着海门期北叉道的淤塞,南移至海门、启东一带。元宋之际,海岸线开始坍塌,海门期河口砂坝部分沦为沧海,海岸退至狼山和吕四一线。[参4]
”
这个三角洲形态和堆积速度的关系,其实<上一篇>就已经说过了。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你尼罗河海流波浪销蚀作用大,在同样的7000年的时间里,长江5万平米(实际还没用7000年),世界排名第二,尼罗河 2.4万平米,排第九,至少一倍的空间余量都留给你了,还要怎样?反正这个时间上限限死了,还能翻出什么大浪?如果你尼罗河规模比长江更大个一两倍,那倒是可以说可能 4000年、6000年前可能还有足够的地盘来给人踩,可您就是不争气小了老大一圈。
反正说来说去,最基本的,按陈教授的论文说法,7000a之前尼罗河三角洲才开始建造,如果以“洋流海浪破坏”为由说“三角洲成型慢”故“倒推”合理(面积足够大),那再“正推”呢?从7000年前往后推,要多少年才能形成图X所标的面积?光顾头不顾腚吗?
我也都说了不赞同完全线性计算,这位完全歪曲我的意思,说我“反推2000年前尼罗河没有三角洲”?余量也给留了,你尼罗河三角洲死活没那么大地盘,我有什么办法?那有没有我不是提质疑问你们要数据么?你们号称专家,那当然是你们出数据,你们没有数据或数据不完整,怪我咯?
(第3),不管你们怎么扯人类活动,我退一万步再退一万步来说,在沉积的早期,也不过是“盐渍化”的沼泽、湿地,这个前面说黄河三角洲的时候就提到了,你们又不看。像黄河三角洲国家湿地公园,野生动物如鸟类、芦苇等水生植物,可能会很喜欢,农作物和人?就不说“瘴疠之地”了,你每天住在沼泽湿地,会不会得关节炎?而且那么大的蒸发量,不觉得是个蒸笼?
我又再再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后来这里形成了肥沃的三角洲,那在7000年前刚开始形成的时候,到这里的原始人就已经拥有如此丰富的地理、地质学知识,掐指一算就提前预知这里将来会变成肥沃的三角洲?于是决定风餐露宿忍饥挨饿一两千年也坚守在那里,坚守在沙漠中狭窄的河岸、绿洲里,坐等这里变成肥沃的三角洲?要知道那时候农业又不发达,此地动植物也不多,是靠椰枣度日呢还是靠恶心的埃及塘鲺充饥呢?就这种物质基础,然后就突然开创辉煌文明了?
放着西亚那么多条件优越的上游山间河谷平原和高平原交界处“山前平原”的好地(前面几篇讲地理的已详述,如<没有“大河文明”只有“山河文明”>),怎么就是看不见呢?这真的是懂地理地质的样子?哪怕是尼罗河中上游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不也便宜得多吗?苏丹、埃塞俄比亚都是农业国,耕地面积都是埃及四五倍,而未来可供开发的耕地潜力还有好几倍——目前主要是水资源份额没了,被埃及拿走了大部分[参36]。埃塞俄比亚现在人口跟埃及几乎一样,虽然也曾饱受战乱和饥荒困扰,但目前人家粮食也算勉强能充饥自给了吧?[参31-34](埃及不足50%[参29,30]),经济作物更是出口创汇的支柱[参31-34],青尼罗河更是为干流提供了近60-70%的流量[参23,35],加上阿特巴拉河也源自埃塞,意味着其贡献了尼罗河约70-85%的径流量。从“农业文明”的角度来说,怎么不比你强?
埃塞的问题主要是政治、经济市场化水平和农业技术发展水平与人口快速增长压力上的问题,而不是资源禀赋本身的瓶颈[参37]。
而且,按论文中的说法,几千年来此处海平面还在不断上升,也就是说还在不断遭受海侵的影响,这意味着什么不明白吗?那这些人是脑子锈逗了还是怎么回事?非得要焊死在这里?就这不知变通的水平,还辉煌文明?
(第4),我再自己帮你们找些说法来批驳我自己好了,看看究竟说不说得通,有没有矛盾:
比如上面我标出了图L1、图L2,联系起来看,你们完全可以说啊:“这不是正说明海侵强度不大,往南侵入陆地的纵深不大,尤其是西北侧,所以图X1中绿色的部分一直都是陆地,而深蓝色(6000年前潟湖)和粉色(6000年前沼泽湿地)的部分才是6000年来河流和海洋反复争夺的海岸线区间——盖因全新世早期地中海海平面较低,比世界其他地方如长江河口低,海平面的上升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而当时尼罗河口古坡降度比较大(深),所以海平面上升发生一定程度海侵之后,又被尼罗河的冲积泥沙填埋,然后海平面继续上升发生新的海侵,再被填,如此反复......”
如何,我这样提问,是不是比你们那些偷换概念的方式狠多了?是不是更切中要害?——至少说明这个模型,我也同样是认真思考过的。
所以,知乎上回答下有评论就说到:
“
泛滥平原、冲积平原都没搞清楚?
”
大致说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我又要说但是了:
首先(4a),冲积平原包括山前平原、中部平原(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3部分[参20],这位同学自己概念没搞清楚就跑来质问我,我也只能耸耸肩了。
所以我想他要说的是“泛滥平原(中部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平原(即滨海平原)”不同,而图X1标注的是“泛滥平原”,所以这位同学认为这不算河口三角洲沉积形成的,是本来一直就存在的陆地,故而足以支撑6000年前所谓“古埃及”足够的耕地面积......
但是呢(4b),您这“泛滥平原”只是标在图上而已,证据和数据支撑呢?前面说了,您钻孔都没打到这一线,这就直接结论了?
那你们没有数据,总不能怪我们吧?
那又为什么没数据呢?为什么不往南继续打孔呢?是经费不足?还是意图掩盖什么?避免什么?还是说有条件的筛选数据?选择性采点?(我就先姑且不论断代数据的可靠性问题了,都假设是完全可靠的吧)
而且,看图L2展示出来的几个钻孔点在图X1上的位置,也不具备任意性和大样本特性,我还是不得不问:是在有条件的筛选数据吗?
何况几篇论文中也都不得不说明,精度没法保证,当时的海平面位置可能低估了。
然后(4c),您这离河口海岸线这么近,还真好说是中部泛滥平原啊?黄淮海(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这大片大片的,可以称之为中部泛滥平原,您这明明就是尼罗河三角洲,真好说自己不是“滨海三角洲平原”?那又是怎么形成“扇面”的?[参21] 而且形状还那么标准那么均匀?
如果滨海沉积部分只包括图X1中深蓝色和粉色区域两部分,那只能称之为“扇环”而不是“扇形”,有所谓“扇环三角洲”么?你们这是打算为了强拗所谓“古埃及文明”而改“三角洲”的定义么?
而且按“水上三角洲”的说明:
“
水上三角洲,又称三角洲平原。以最大高潮位为界,分为上三角洲平原和下三角洲平原。前者完全脱离了潮汐的直接作用,地貌形态主要有泛滥平原、天然堤、决口扇等。[参24]
”
显然也就是说,三角洲部分本身也包括“泛滥平原”,但这里的“泛滥”,显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像中部平原那种单纯由于洪水暴涨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否则就又有偷换概念的嫌疑了。这个(4d)部分讨论。
再者(4d), 如果图X1中“泛滥平原”(浅绿色区域)是单纯靠洪水暴涨溢出而形成的,那么河流的径流量要足够大吧?而且需要发达的水系吧?这两点尼罗河埃及段都不具备,否则为什么直到河口区才形成一片面积还算大的冲积扇?而往上游在埃及境内那么长的距离,却都只能窝在河道里,仅形成一条宽度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狭窄的河漫滩[参25]河谷?而不是像长江、亚马逊、黄淮海等在中游地区就开始形成了大面积的“泛滥平原”呢?
长江的径流量约9600亿立方米/年,世界第三[参5,13,22],黄河1700亿,而尼罗河径流量不过800多亿[参11,13,23],不过长江的一个零头。这还是在阿斯旺地段的数据,而尼罗河在埃及境内基本就是一条客河,没有其他的支流补充水量,跟亚马逊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这种发达的水系根本没法比,而且热带沙漠地区蒸发量有多大算过吗?到河口地区还能有多少?
同时论文中也明明白白写了,“古坡降较大”、“此时尼罗河深切古平原20~30m,由南向北入海,河口、海岸线也相应向北推至约距今50km之远”,那既然坡度大,高差也大,那么河流流速也大,暴涨的洪水不愁没有地方去,就只会形成一条单独的河道,而不会形成太多分汊的支流水网,而且高差造成的高流速还会冲刷河床带走更多泥沙,即所谓“水土流失”,所以才会说“深切古平原”,才会只说“由南向北入海”可并没说其他分汊支流的事。这也就是上游区域同样的情况。
何况更新世的古海岸线还要北推50km,即便有古三角洲,那也要往北50km,全新世海平面上升之后,显然已经被淹没,“古埃及”人肯定是用不上了的。
而海平面上升之后,高差减小,流速放缓容易沉积泥沙,同时海水本身会形成阻力,越来越多的泥沙沉积,垫高了河床之后阻碍河流方向,导致开始分汊、改道,然后再垫高,再分汊、改道,如此形成泥沙的横向搬运,这才会最终形成扇面以及河口的水网系统,即所谓“扇形三角洲”[参9,21]。这在<上一篇>讨论黄河三角洲的时候我们也看到过这种现象了不是吗?
所以,即便图X1浅绿色区域曾经一直是陆地,那也只会跟其上游地区类似,“深切”大平原,除了曾经的古河道两边河谷的狭窄区域,其他地方都是相对高度比较大的、没有水网覆盖的干旱沙地,同时由于高度较大,请问又将如何引水灌溉?——并不是有陆地就行的,否则埃及那么大片的陆地,怎么都不用?而只用尼罗河河谷两侧几公里范围之内的地?
因此论文中也只能说:尼罗河三角洲7000年前才“开始建造”,无论其最初的形态如何,其最初的面积必定还是很小的,即便是对曾经的陆地进行分汊改道->泛滥填充的形式建造冲积平原,也同样只能是逐步扩大——而且按论文的说法,几千年来海平面还在继续上升,意味着其长期受到海侵破坏的影响,反倒不像长江三角洲因为高程小,一次性海侵完了后面慢慢填充。
这莫不是你们对“开始建造”这个词有异议?为了所谓“古埃及”连“开始建造”的定义也要改了?
“
有学者对更新世沉积物进行14C测试分析后发现:尼罗河三角洲在晚更新世末 期由于气候寒冷而使沉积速率偏低,为0.1cm/a;到全新世早期气候转暖,物源供应充足,沉积过程开始加快,沉积速率升为0.2~0.3cm/a;至全新世中期,沉积速率最高[10]。图2所示为尼罗河现代三角洲沉积速率演变图。在这个时期堆积了一套很厚的沉积物,使得三角洲得以广泛发育[10]。
[参27,28]
”
从上图可见,7000年前尼罗河三角洲“开始建造”的时候,也已经过了沉积速率的高峰期,又如何实现1000年造出现今80%的面积?
而且前面也说了,这个冲积扇的形状非常标准且均匀,而尼罗河三角洲地势可以说非常平坦,海拔也跟长江三角洲一样小于10m,而长三角洲也都做不到这么平坦且其间总还有些个小山包啥的,尼三角洲南边的陆地就迅速隆起,即前文所说“深切”,那么说尼罗河三角洲是完全由河水冲刷陆地形成的泛滥平原而没有海洋的主要影响,是难以想象的,也与尼罗河三角洲“浪控型三角洲”的定义[参13,17]矛盾。
“
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海拔深度介于0 ~10 m,平均坡降为0.001,整个平原地区平均海拔高程(相对于平均海平面)为2.8m。[参27]
尼罗河三角洲是波浪型沉积类型,它的最大环境特点是发育了系列渴湖一沙坝体系,反映高强度沿岸搬运特征。大量钻孔分析资料证实, 本区渴湖大约最早形成于距今7000a (见图2)[3],进一步证实此时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减缓和河口沿海区横向搬运的开始。[参17]
长江三角洲属东亚亚热带北部区,季风型气候,湿润,多雨,年降雨量为1200 mm。以径潮流相互作用为主,丰水多沙。年平均径流量29300m³/s,年径流入海 总量9240亿m³;年平均含沙量0. 547kg/m³,年平均输沙量达4.86亿t。长江口平均潮差为2. 6m,最大4.6m。潮流在口门内为往复流,,退潮流速(1.1~1.3m)一般大于涨潮流速(0.7~1.0m);向口门外逐渐过渡为旋转流,旋转方向多为顺时针,最大流速可达2m以上〔1〕...
上述水文条件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独特的地貌形态...... 贝壳沙堤,高程5~6m(吴淞高程,下同)。沙堤东西两侧平原高程差异明显;西部里下河洼地和太湖碟型洼地高程仅2~3m;东部地势高爽,高程4~5m。
......
海平面波动在本区(长江)三角洲地貌形态上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从里下河洼地和太湖碟形洼地向东,地形特点表现为由低转高,从洼地2~3m的高程向东部沿海增高至5~6m。
[参13]
(尼罗河三角洲)...潮流作用很弱,潮差仅0.3~0.4m。径流作用在1964年阿斯旺大坝修建后十分微弱,年径流量不足800亿m³。但波浪作用十分显著。地中海夏季西北常向风激起巨大的涌浪,周期为9~19 s,平均波高0.4~0.75m,波长100~200m,波浪区可长达1000~1 500km〔3〕。然而,每年冬天11月份至次年的4月份由低气压形成的风暴,一般延续4~7d;风暴时,波浪的周期一般为7~8s,波高1.5~2 m,最大可达3m〔3〕。此外,西北方向来的波浪在破浪带以外产生了一股强大的东向沿岸流,平均流速20~50mm/s,最大80~140mm/ s;对整个岸线的侵蚀十分明显,可将河口外沉积物向东携带至以色列沿海。
以上水文条件形成了尼罗河三角洲独特的地貌格局。沿海平原高程一般小于1m,向地中海微倾斜呈扇形展开;...
......
...同时需要指出,尼罗河三角洲平原沿海的潮差小于0.5 m,因此地貌高程也普遍小于1m。
......
虽然有饽于长江三角洲由于海平面波动遗存的湖泊洼地冈身高地沉积体系,尼罗河三角洲平行岸线广布的四大泻湖实际上反映了海平面对其地貌成因的控制作用。...由于尼罗河三角洲属波浪型,低潮差以及高沿岸搬运的特点,加之全新世中、晚期三角洲平原上存在着许多树枝状河流,决定了其三角洲平原的地貌呈扇形缓慢向海倾斜,高程小于1.0m。
[参13]
”
如上所述,无论是长江三角洲,还是尼罗河三角洲,海平面的特性对于塑造其地表地貌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长江口由于潮差大、潮速快,地势高低起伏落差较大而不够平坦,而尼罗河三角洲潮差小,所以地势更平坦,海浪的搬运作用使其形状更均匀更标准。前文“最低居住面”也即同样问题。因此“本来就是陆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既然存在这样一个河流冲积和海侵“反复争夺海岸线”的过程,为什么在牛逼的“古埃及”的大量记载中完全没有踪影呢?为什么都只提到“洪水”和“干旱”呢?面对海侵长期、反复的侵蚀破坏,“古埃及人”竟然可以无动于衷,这是有什么样的神力?
说到底,这种“本来就是陆地”的说法终归也只是假设、是猜测,反正缺乏数据支撑,你们总不能把理论建在猜测之上吧?那不然我也可以说,图L2的海侵之所以显得没有往南深入,完全可能是由于河流泥沙的冲积和波浪的侵蚀破坏将其海侵的痕迹大幅度向北挤压了的缘故啊?“...但三角洲的建造和河口岸线向海的快速伸长可以阻挡海水的入侵”[参13] 这话上面引文就有。
(4e)我就再再再~再~~退一万步来说:住在“泛滥区”真的很舒服吗?在未经水利改造和灌溉系统建设的情况下,真的有利于农业生产和文明发端吗?我们前面两篇(<没有“大河文明”只有“山河文明”> 及 <从《孙子兵法》中的“地”看西方伪史对地理地形的无知>)就问过:为什么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无论是古中国、古西域、古南亚地区,均未见以泛滥区作为文明开端配置和早期核心区域的呢?
——当然这还只算是与历史文献的间接冲突。而与历史文献直接的冲突,就是我下面两篇要开始讲的,对古地图档案的分析,既有中国的古地图、地理著作,也有西方人自己的古地图档案——包括今天引用的尼罗河三角洲相关论文中的一些叙述,也多有与这些历史档案冲突的地方。
综上,地质论文的详细材料,呈现出诸多的矛盾和疑点,无法充分有效的支撑和证明所谓“古埃及文明”的“农业文明”在土地、地理上的合理性、可靠性。要用这些材料来充分证明尼罗河三角洲的地质历史则远远不够,但用来找矛盾证伪所谓“古埃及文明”则可以挖出一打疑点。
我并不否认这些研究本身的价值——即便只是提供的“证伪”材料,对我来说也已经深具价值了,何况其也确实揭示了不少知识,建立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模型,只是涉及到更多更细的细节时,尚有大量空白,精度远远不够。
总之,我虽然引用了陈中原的论文和数据,但也并不代表我100%认同他的所有观点、结论和方法,比如我就认为他或者说 Stanley 的钻孔采样数据不完整。
所谓参考文献,本来就只是参考参考、借鉴思考,本身就不代表我100%认同其结论和方法,只有自己不思考的人,才会迷信所谓的权威结论。我拿他的数据,是为了进一步跟其他文献资料的描述和数据相对照,看看是互相印证、还是互相冲突?最后我们把交集取出来,就可以梳理出脉络来了。
本篇及上一篇对应于“证伪清单”的位置为[清单(一)二#24-27]
参考资料:
[15] Hadeer Sheashaa,赵小双,Alaa Salem, et al.尼罗河三角洲早—中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对早期农业发展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8,30(3):857-864. DOI:10.18307/2018.0327.
[16] 陈中原,刘演,陈静, 等.大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以长江、尼罗河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为例[J].第四纪研究,2015,35(2):275-280. DOI:10.11928/j.issn.1001-7410.2015.02.03.
[17] 陈中原.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J].海洋学报,2002,24(2):77-83. DOI:10.3321/j.issn:0253-4193.2002.02.009.
[18] 百度百科,“洋流”
[19] 百度百科,“潮控三角洲”
[20] 百度百科,“冲积平原”/“泛滥平原”
[21] 百度百科,“扇形三角洲”
[22] 百度百科,“径流量”
[23] 百度百科,“尼罗河”,“综合资源”段
[24] 百度百科,“水上三角洲”
[25] 百度百科,“河漫滩”
[26] 百度百科,“尼罗河三角洲”
[27] 谢启红,邵先杰,乔雨朋,接敬涛,张珉,时培兵.尼罗河现代三角洲沉积特征解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8(02):31-35.
[28] 顾家伟. 尼罗河三角洲泻湖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9] 张帅.埃及粮食安全:困境与归因[J].西亚非洲,2018(03):113-139.
[30] 颜波.埃及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6(10):43-44.
[31] 百度百科,“埃塞俄比亚”
[32] 康永兴.埃塞俄比亚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建议[J].世界农业,2013(03):110-113.
[33] 李伟伟,张鹰.埃塞俄比亚的农业及其特点[J].世界农业,2010(04):57-60
[34] 埃塞俄比亚农业发展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官方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dxfw/gzzd/201402/20140200498787.shtml
[35] 百度百科,“青尼罗河”
[36] 徐菁菁.尼罗河,一条河流的人类困境.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3期封面故事=>http://www.lifeweek.com.cn/2012/0113/36261_6.shtml
[37] Eleni Gabre-Madhin 谈关于埃塞俄比亚的经济状况.Ted演讲.TEDGlobal2007=>https://www.ted.com/talks/elene_gabre_madhin_on_ethiopian_economics/transcript?source=reddit&language=zh-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