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为什么能赢得高票房

影片站在了时代的“风口

       片子上映,我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连这样的片子也要骂。

       家里正在上大学的00后给的回答令我意想不到:“因为现代人浮躁,没办法静下心来感受(这种慢节奏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影片中令我“特别有80年代”感觉的两个地方——虽然该片的服装道剧场景都十分逼真地复制了80年代,但是真正让我感觉到“80年代味“的,却是张小斐在球赛中解释为什么一定要把比赛打完的那句台词:”晓玲说我长得特像她妈妈。“

       其实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初期,“正经人家“,没结过婚的女孩儿是不敢这么说话的,但是正是这句有些不讲道理,像是“急了眼”的台词让我有了“80年代”的感觉。这很有意思,不知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们能否给出解释。

      另外就是片尾曲《萱草花》。当音乐响起,我顿时回到少年时代——两岸青山,绿水潺潺,光着脚在鹅卵石上跑跳,在河里钓鱼摸虾打水漂。知了在树梢上嘶鸣。

       平静的曲调,朴实的歌词,很像过去哼唱的童谣。

  

       随着影片登上票房排行榜单,有人开始担忧:这种人文情怀的电影若是代表中国电影的话,岂不是显得中国电影不反映工业文明程度,显得格局小?

       私以为,观众对影视的追捧反映了时代的共同心声。

       就如《战狼2》《红海行动》走红,建立在中国人对“强大力量”的渴望。小破球表达的是“世界中国式治理”。而魔童哪吒则是对古老文明焕发青春的呐喊。

      《你好,李焕英》诞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第一,  她诞生在完成“第一个百年计划”的时刻,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政府宣布最后九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县序列,昭示着中国扶贫攻坚任务成,消灭了绝对贫困。

第二,  她诞生在十四五规划制定的前夜。随着扶贫任务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全民奔小康,科技产业大发展。中国如何重新布局产业链,在国际形象和国际分工上有什么样的突破,高科技产业,科研将往何处去?

 以上两点,都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暂且放慢脚步,认真思考。所以,2020年中央决定“不再以GDP论英雄”,全民也坦然接受了因新冠疫情带来的GDP“40年来增速最低”。

   

第三,  从国际上来看,2020年危机四伏,资本主义世界给人一种维持不下去的感觉。欧美新冠疫情没有反转迹象,美国暴发种种冲突。“懂王”“睡王”出尽洋相。世界“灯塔”已无力回天,然而资本却在快速集中,美国股市虚火旺盛,资金无处放安放的年代。对于中国来说,摸着鹰酱过河的日子不再,改革和发展进入无人区。

   

我是谁,我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亘古不变的“灵魂之问”,需要全体中国人静下心来思考。

 

2021年春节长假一结束,便有了《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回顾历史,是为了放眼未来。

总结过去,给自己一个定位,是迈向新征程的必要举动。

喧闹的世界此时特别需要安静。

 

当然,担心“静下来反思可以,不要睡着了”,也是必要的。所以22日中央一号文件出来,主旨是“振兴农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现代高科技将助务中国农村大发展,现代管理技术,将推动中国农村的治理。

 

《你好,李焕英》的成功值得文化产业参与者重新思考

 

不少人总结该片的成功原因,各有各的道理。在我看来,其成功的根本是,剧本经历了3年打磨,主演张小斐在剧本创作时便参与进去,不断地在与导演贾玲的交流过程中感受“李焕英是什么样的人“。

虽然我从她们接受采访时的言谈中感觉,张小斐演绎的“李焕英“并不完全是现实中的贾玲母亲。但艺术本身就是”七分相似“,否则就不会有“卓别林参加卓别林模仿大赛只拿到第三名”的趣谈。

同时,贾玲作为导演,对摄影技术并不十分了解,只能告诉摄影师,自己“需要什么感觉”的镜头。

这给摄影师很大的创作空间,这种模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种种,让我想起86版《红楼梦》筹拍。当时剧组把天南海北选出来的演员集中在一起。两年内不但请来剧作大师,红楼梦研究大师给演员们讲课,还分别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陈晓旭为了几秒钟的“抚琴”镜头,特意跑去中央音乐学院跟一位博士生学习半天。

 且不说这些培训对提高演艺水平带来什么作用,演员们在一起朝夕相处,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是任何演技都无法表现的。

就如《你好,李焕英》中,贾玲与张小斐之间的默契,是她们长期合作形成的,可遇不可求。

不少人都认可老电影。而老电影到今天仍有生命力,其中原因也许正是当时演员都是体制内,同一个电影制片厂里长期合作,甚至工作生活都在同一个物理范围内。

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大潮涌动,演员与单位绑定的现象越来越少。

90年代已经有人质疑——一个演员同时跑几个剧组,是否利于演员对角色的塑造。

然而由于经济原因,成本的考虑等等,这个问题没有得到重视。结果演变成今天观众对“数字小姐”不满,对“流量明星”反感。同时这两年,一些产量不高的老戏骨反而时常被提起。

不过从业界愿意投资《你好,李焕英》这种看似简单的项目来看,我们的资本正日趋理性。最近几位业内大佬表达出“其实我们一开始就看好”,我认为,业内对电影的思考正往好的方向发展。

 

写到这里,作为业余评论,本当结束。不过我又想起一点:曾经有人形容中西差别:西方的人际关系就像西餐,你是你我是我,泾渭分明。中国人之间则像中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在一起。有时嫌不够粘乎,还要勾芡。

不过,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中国人之间的那种相互羁绊也越来越少。再随着科技发展,无人工厂无人码头以及无人零售模式大行其道,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的“非接触物流模式”以及“法定社交距离”的产生,或多或少令人追怀过去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总之,不管贾玲和她的团队有意还是无意,都精准地抓到了时代的痒处。

这样的电影出现没什么不好。

前面说过,在物质文明建设上,中国已经进入无人区,摸着鹰酱过河的日子不再。最近听到不少“主动离开舒适区”的言论。那么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我们大可不必刻意去“对标好莱坞”,“与欧美电影抗衡”。

研究国际关系的大佬们经常说,中国只要把自己的事办好,不出乱子,就是胜利。

同样的,中国电影要先满足国内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再考虑进军国际。

必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