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中国抵御外敌的最后底气

一直以为我有一个观点,世界的政治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之别。而中国的共产党执政就更像是一个公司化运营的国家。可以集中力量规划和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在1960年代中国面临着建国后最危险的境地,内忧外患。

内忧:中共八大确定的政治纲领被打断,反右扩大化对自己党和国家的最大伤害就是左倾思想日益昌盛。最终导致快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各种试验性探索的失败。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进退维谷,农业开始出现问题。伴随着59、60、61三年的全国大面积的自然灾害,苏联党与中国党的分歧日益加大,建国十年后新官僚阶层的形成。这些问题都在欣欣向荣的国家在60年代进入一场场人为的、天灾的、政治使然的各种困局。

外患:彼时的中国,与苏联不友好;与美国不友好;与弱小国家的领袖(不结盟运动)印度不友好;在国际上还有一个伪中国政府(中华民国)在代表中国发声。环伺四邻60年代的中国居然没有一个朋友在身边,一个血海情谊的朝鲜,也是在苏联大哥和中国大姐的夹缝中左右逢源。

因为我们党不同意苏联老子党的索求无度,苏联武力威胁,陈兵百万中苏边境;

因为我们与美国的旧怨新仇,美国在面对越南南北分裂,决意武力干涉;

因为我们没有答应印度的无妄之求,曾经的朋友居然也剑拔弩张,步步蚕食。

内忧外患之间,60年代还有一个足矣改变世界格局的大事件在中国孕育而出。---- 中国开始筹备原子弹的研发工作。

                                  最危险的60年代

世界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便是我们的保密措施已经十足到位。但是到了60年代,美苏两大核巨头已经隐约可以猜得出来中国在加速开发核武器。

有核就有了掀翻世界顶级盛宴的权利;

有核就有了问鼎世界顶级强国的资格;

有核就有了制止战争发生的强大利器。

这张重量级的门票,已经是俱乐部的巨头人怎么能坐视你拥有?于是,60年代,美国苏联两大巨头,最接近的有了共同干掉红色中国的充分理由。

历史,我经常说。不要去解读它,去带入到那个场景,幻想你是彼时的决策者,你该何去何从。如果是我,我大概率的要妥协。因为我害怕,因为我推演,我得罪了全世界,我难以独活这个世界。

伟人的伟大就是总可以另辟蹊径的解决掉核心的矛盾。

中国在60年代有什么?没有什么?

我们有6亿的人口,有经过建国10年后成长起来的基本的工业;

于是我们有人,有枪有炮。

但是我们没有纵深,没有战时可以支撑下去的工业基础;没有可以速战速胜的资格和实力。如果真有一天,美苏两个世界巨头联手进攻中国,我们有的只能是与对方的持久战,消耗战。让对方在战争中消耗自己,苦熬对手的内部崩溃。

所以,消耗对方一定是自己能有消耗的资本。

60年代我们有什么可消耗的资本呢?

所有的工业60%以上,精工企业和现代工业企业80%以上都集中在沿海的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一个曾经的纵深东北三省随着苏联的交恶,也成了一线的临敌之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三线建设的波澜壮阔的17年。

从1964年开始,毛主席提出三线建设,并形成国家意志。我们国家开始艰苦的再次长征,这次长征的目的地是纵深的中国,是有布局的中国,是有持久耐力的不可战胜的中国。

                                    三线分大小三线

小三线基本是各个省在大三线的规划模式下自主开展的。也就是一个省内也要分交通便利的核心城市和交通阻塞的山区或者是内陆小城市,计划调拨下,把中心城市的工业资源调配到中线城市中去,合理布局,纵深发展。

大三线是国家统一规划。沿海和东北、包头兰州一线以西都算是一线地区,分别对应着美国、蒋介石、苏联的可能进攻方向;三线是对方的陆军和空军较难抵达的区域。包括: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贵州和云南;也包括湘西、鄂西北、豫西南的山区地带。这一片地区,多山且位居中国的最深内陆。在安全性和抗打击性上是最优质的领土。

插一句话,为什么我们总说青藏高原是中国最重要的领土,根源于此,没有青藏高原,所谓的三线地区就是一线,暴露在敌人兵锋下的最前沿。

地域找好了。于是就是开始举国的大搬迁,这是多少产业工人的大动作……

上百万的东北的、上海的、北京的、天津的、南京的,操着各种乡音的外乡人,一船一船、一列一列、一车一车的工业设备。浩浩荡荡从东北从东南和沿海的各个大城市来到了西南西北的深山幽谷之中。挖开了山,筑好了路,修通了铁路。一个个的厂房就这样拔地而起。

17年的建设,共计有2.9万企业2000家中大型企业分身出来另外一个厂区设立在三线之地;十几所著名的大学也分身一个校区建设在内陆省份;上百万的产业工人也告别了曾经的厂区和家乡,作为分身的灵魂生活在和自己家乡风俗文化迥然而异的异地他乡。多少人就这样他乡做故乡。

三线建设历时17年,基本搭建出来有纵深的中国工业体系。中国今天四川、重庆、陕西的工业强省的地位就是60年代开始锻造。而这些大山中的军工、重工企业又在20年后面临到国家转型的危机,再次涅槃重生。诞生了一大批军转民的企业出来。

有时候想想,如果没有60年代的三线建设,没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果敢。中国也许现在一线、二线、三线地区的工业、农业差距会比现在更大;中国在90年代的国有企业的转型之路会更加的艰难。正因为有彼时的分流和配置,在辽阔的中国国土上分摊了压力,才能有90年代的国营企业转为国有资源的重大变革的转型成功。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才能坚实前行。

                       重庆“816核工厂”和建峰化工

俱往矣,我生活在重庆,很喜欢去涪陵白涛镇的“816核工厂”参观游玩。经常走进那座被掏空的大山。看到十几层楼房高的巨大的山洞,看着山洞上方至今还横七竖八插着的钢筋头;看着五六公里长的人工开凿的引水涵洞,看着预备着核反应堆的设施设备。你会不禁的感叹,也恐怕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构建这样的胜天之物。

每每夏天一身清凉的走出山洞,一阵感叹后。迎面就是816工厂的今生的企业:重庆建峰化工。作为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型化工企业,建峰集团就是国家决策下马816厂之后,自谋生路,另辟蹊径开创的民生国有公司。

这条乌江的两岸,一左一右,两个世界。左边的是没有完工隐藏在郁郁葱葱青山之中,却走进历史尘埃的816工厂;右边的是已经完成,沿着山脊向上,层层叠叠的厂房、传输带、错落布局于大山脊背之上的新型工厂。

也许就在这乌江两岸,此情此景就最好的诠释了什么是三线建设,什么是中国的工业之魂。

500

有兴趣可以关注 snake023... ....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