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云| 春晚没落,电影崛起,和“发达国家粉碎机”的秘密
今天的文章跨度有点大,绝对不是勉强浪,实属剧情需要的浪,简称“剧浪”。
01
春晚的宿命
这几年,中国人的春节娱乐方式正在悄悄发生改变,由春晚必看,变成了电影必看。尤其在城市,搞春晚的各大电视台估计也没勇气调查,毕竟被打脸的感觉谁都不喜欢(据说收视率又涨了,统计真是大学问)。
当然,像我这种既看春晚又看电影的人也不少。大家都说怀旧是变老的标志,这么看来,我这中年男人的身份快瞒不住了,毕竟看春晚就是为了怀旧,除此之外,真想不出第二种理由。
大年三十看春晚,是我们那代人的标配,节目质量高是一方面,娱乐方式少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其实,这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娱乐方式少,所以各路人马都把春晚舞台当成最重要的曝光点,卯足劲造,自然质量高。
同样因为娱乐方式少,观众也没见过什么大场面,心理预期低,平时憋的不行,登台者随便抖两包袱就能让全国人民笑一年。
所以,过去高质量的春晚是饥渴市场下的结晶,下这种结论没毛病。
今天,大家都吐槽春晚一届不如一届,00后、10后更是没几个看。
这同样是市场造成的。
如今娱乐方式太多,一部智能手机几乎打败所有传统媒体,还有各种网剧、直播、网络游戏。老百姓娱乐方式多了,说明明星曝光的途径也多了,自然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为了上春晚挤破脑袋,也不可能为了一个段子绞尽脑汁想一年,质量下降是必然。
同样的,观众平时见多识广,心理预期变高,以小品相声为例,各种选秀、脱口秀、抖音短视频,B站鬼畜区整蛊,段子层出不穷,表演者想像过去那样随便抛两梗就打动老百姓,几乎不可能(经常看到演员们勉强搞笑,尴尬到坐不住)。
于是,老百姓觉得春晚没啥看头了。
这有点像年夜饭。过去清汤寡水吃一年,过年才整顿好的,自然觉得年夜饭好吃。
现在一年到头大鱼大肉,年夜饭貌似也不香了。
所以,无论看春晚还是吃年夜饭,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都只是个情怀。
当然,今天不是来说情怀的。
我想说的是市场。
一个饥渴而庞大的市场必然引发“革命”。
02
国产电影崛起
市场不仅左右着春晚,也左右着电影。
今天,像我这样把看电影当春节必修课的主,都不大可能因为情怀。
愿意掏那份钱,自然是觉得电影值。
20年前,我几乎不会去电影院看电影(除了学校组织),身边的人也差不多。后来经常有人说,我们欠星爷一张电影票,其实,那些年,我们欠的票多了去,诸如苍老师、武老师的。
电影还要去电影院看吗?
我们有理由理直气壮看盗版——国产电影不行(主要指内地电影,下同),我们不想把钱送给好莱坞。
必须承认,上世纪90年代,好莱坞电影进入内地市场是一种降维打击。当然,也有人说,当年我们也有很多优秀电影啊,艺术性观赏性都不错。
可好莱坞电影带来的冲击(主要指商业电影),不是几个褒义词能抵挡的。我看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是《真实的谎言》,一种RM格式的压缩电影,清晰度不高,但震撼效果极强。事后很久我都会和兄弟们讨论斯瓦辛格开飞机炸桥的片段是不是真的。
紧接着《侏罗纪公园》《阿甘正传》,无论构建虚拟世界的能力,还是讲故事的能力,好莱坞向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毛头小子展示了什么叫碾压。
从此看内地电影就有点像2002年后看中国足球,彻底不抱希望(香港电影还看过不少)。
等《泰坦尼克号》上映,除了“哇”,能用的感叹词就剩脏字了。
看到这,有人可能会怀疑,好莱坞电影有那么牛吗?你不会是吹鼓手闹离婚——吹过了吧?
还真没有,我觉得,只要有二十年以上网龄的人,都不会对我所说的话产生怀疑。
当年好莱坞在商业电影这一块,就是这么牛。
之所以毫不避讳讲这点,恰恰是想告诉大家,中国电影走到今天有多不容易。
就跟傻子才把日本鬼子拍成弱智一样,客观地描述敌人的实力,是对先辈们最好的尊敬。
当然,中国电影还没能在世界范围内打败好莱坞电影。
但有点值得自豪,今天能吸引我们走进电影院的,绝大多数是国产电影。
2020年全球电影市场中国总票房204.17亿,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国产影片票房170.93亿,垄断票房前十。
当然,说这个有点欺负人。毕竟2020年受疫情影响,其他地方始终半死不活,中国是最早上岸的,有一定优势。
抛开2020年不说,来看今年春节中国电影的火爆场面,同样让全世界羡慕。
7天票房78亿,创历史新高。其中《唐探3》和《你好,李焕英》分别超过36亿和28亿。
这个数字大家可能体会不深。
纵向比较一下,二十年前,也就是2001年,内地全年电影票房总收入是8.9亿元,那一年,票房排第一名的是珍珠港1.04亿,其次是大腕4300万。
无论市场规模还是中国电影竞争力,今非昔比。
再横向看看。猫眼预测,《你好,李焕英》最终票房将有望挑《战狼2》创下的56.9亿元记录,甚至可能超过60亿,也就是接近10亿美元。
这意味着,《你好,李焕英》仅凭内地单一市场就能和《神偷奶爸》《星球大战外传》《加勒比海盗:惊涛骇浪》《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等一系列好莱坞电影全球票房并驾齐驱,挤进世界电影票房前50。
别忘了,这还是在另一部同量级的电影《唐探3》的分流下实现的。
这就是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能发展起来的原因很多,要讲清楚估计又得万把字。不扯那么远了,只说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从上世纪90年代引进好莱坞电影开始,到加入WTO后搞院线改革,早期的内地电影市场,确实靠好莱坞电影打天下。
在市场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国产电影渐渐找回定位,从粗糙模仿,到高仿,现如今开始讲自己的故事。
这个过程伴随着老百姓口袋变鼓,人们有了更多文化需求,饥渴的市场,进一步刺激国产电影崛起。
又是场因为市场饥渴引发的“革命”。
当然,今天的中国电影还没能走向世界,这与文化差异和好莱坞文化霸权有关,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如此巨大市场的培植之下,中国电影肯定能赢得未来。
这让人想起中国一个外号——发达国家粉碎机。
03
粉碎机的动力
这几年,写“大国重器”的文章很多,各路文豪们不惜笔墨,讲科学家们如何攻坚克难,如何填补一项项空白,读起来既提气,又过瘾。
可他们始终没讲清楚,中国科技工作者能做到这些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中国能成为发达国家粉碎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难道下个决心就能搞定一切?
如果“大国重器”是一颗已经长成了的大树,那么我认为,科技工作者是种子,制度是阳光雨露,而庞大的市场正是孕育这一切的土壤。
很多人会大书特书种子和阳光的重要性,却很少强调土壤的作用,这确实不应该。
我举两个例子。
核电站压力容器金属C型密封环。大家知道,核能是未来能源替代的重要选择,有人甚至预测,谁能解决核能小型化问题,谁将主宰世界。
想想看,私家车后面挂个核反应堆,几十年不加油,满世界乱跑,那是什么画面?
当然,现实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提到核,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广岛、长崎,和福田。
安全问题,是人类开发核能的“拦路虎”。
不过,拦路虎这玩意对科研人员而言就是悬赏令。人类从来都是在“作死”和“爽死”之间横跳。知道这玩意存在而不用,显然不符合人类横跳的性格。
所以,核能开发,一直是大国必争的蓝海。而代表安全的“C型密封环”就是较量的关键。
这货长这样。
科研人员一般会为核电站设计三重防火墙,密封环所在的压力容器是第二层保护措施,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合格的密封环需要随着容器的膨胀而膨胀,当容器回归原样的时候,它也要恢复成原样。感觉和哪吒的乾坤圈很像。
核燃料在进行化学反应的时候会释放出高温,因此对这一密封圈的材料和工艺要求非常高,如果使用了质量不好的“乾坤圈”,就会存在核泄漏的风险。
这能胀能缩的玩意过去只有美帝能造。凭借这一垄断地位,美帝不仅漫天要价,还经常掐别人脖子。
2016年以前,中国公司和美国公司竞标时,略显底气不足,因为一旦我们中标,美国人就耍赖,威胁不提供“密封环”。
对此,除了骂声“无耻”,你也没其他招,只能妥协。
可这是个6万亿规模的市场啊,就这么放弃,显然不符合中国人的风格。
于是,核电开发最后一个环节国产化开始。历时十年,浙江天生密封件公司成功拿下悬赏令,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生产“密封环”的国家。并且,直接把单价从300万人民币打到30万(一组可不止用一个),成功粉碎美国公司。
从此,中国人不仅能自主开发核能,还能全世界和人竞争。
04
市场如歌
如果说核能还算小众,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重器”——煤制油。
煤制油,顾名思义就是把固体煤变成液态油,方法采用‘863’纳米级催化剂,在供氢溶剂的作用下,通过高温、高压液化反应及提质加工过程,使煤中复杂的有机高分子结构直接转化为液体燃料,生产出优质的清洁油品。
主要产品有液化柴油、汽油、石脑油和液化气,还顺带产点煤基沥青、粗酚、液氧、液氮和液体二氧化碳等。
这个市场规模有多大不用描述了,吓死人。煤是我国主要能源,占到能源消耗的6成,煤发电、煤取暖、煤炼钢,我们是典型的“富煤、少油、有气”。没办法,老天爷就是这么分的,靠山吃山,靠煤啃煤。
煤炭开采容易,但烧煤污染大,利用率还低,这便有了“煤制油”。
近代,煤制油技术一直由西方掌握,主要是德国。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搞研发,慢慢有了一些积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核心部件仍受制于人,其中就有——单向阀。
单向阀是用来过油的阀门,在高压条件下,还要经得起高温,高速,高磨损,过去只有德国一家公司能造。
德国人比美国人靠谱点,不至于耍赖要挟,但东西是真贵。
曾看过一篇报道,一个小小的阀门,德国人要价180万人民币,而寿命最长只有3个小时,折旧费用平均一分钟一万元,和直接烧人民币也差不多。
随着世界石油开采量逐年下降,而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又越来越大,煤制油,刻不容缓。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
于是,国内各路精英揭榜请战。
最终,中国湖南西迪技术公司拨得头筹,我老乡比较凶残,研发出的单向阀,价格只有20万人民币,而寿命有1年多。
彻底把那家德国人挤出市场,成功“粉碎”。如今,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想搞煤变油技术,如果不买中国装备,根本无法和中国竞争。
这就是“发达国家粉碎机”的威力。
可能有些人已经注意到了,我比较关注能源发展。
这里再次强调一个观点:或许5G、6G,人工智能都很重要,但未来要诞生科技革命,一定是建立在能源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之上。
有点跑偏,说回市场。
回顾中国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尤其是加入WTO后的近20年里,无论中国电影,还是中国科技,都有个共同的特点,是市场孕育了这一切。
庞大的市场让成本降低,庞大的市场也孕育着更多可能。
我不否认创作者、科研人员的贡献,但如果没有中国市场这片肥沃的土地,再好的种子也长不成参天大树。
讲这个的意义在于,我们不能被一些明星企业家、电影导演的光芒遮蔽双眼,更不要神话他们,我们应该尊重这片土地上所有深耕者。
这些人有可能是市场管理人员、创业者,也有可能是消费者。
同时,在未来,不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两个人,或者一两家企业身上,继续维护这片土地的健康、肥沃。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这样的土壤,有阳光、雨水,微风就会带来远方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最后长成参天大树。
全文完,感谢阅读。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观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