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李焕英很好看,但小品背景的小制作爆火,会不会误导我国电影工业的投资导向?
【本文来自《大谈特谈电影工业,忽视了优秀的故事,最后还不是拍了一堆烂片?》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从2月19日这个走势来看,超过战狼2是有9成的可能性了。
不过我有个不太好的预感,就是现在这个现象会严重误导我国电影工业的投资导向。投资方看到一部小品话剧背景的小型制作就可以豪取40-60亿票房,而那些动不动就要几个亿的特效向技术向的商业大制作反而赚钱难,他们会不会想那我还投个屁啊,几个亿的钱还不如海投几十部小品话剧背景的片子只要有一部能够赚取观众眼泪汪汪就能赚取几十个亿单车变摩托。那样子的话,有可能对我国电影工业竞争力不是个好事情。我国电影工业是要对标好莱坞的,而不是欧洲日本台湾这种只剩剑走偏锋的小型剧情片工业。
忘了是哪个历史人物说的了,一个国家的历史票房前十的电影可以看得出这个国家人民的精神面貌偏向。老美的历史票房前十都是些电影技术大型制作。而我国历史票房前十还是挺好的,二哈2红海挪吒破球人鱼妇联八佰等,什么类型的工业化大制作都有。直至李焕英进来占据前5的话,我担心的是未来会有更多的以虐心赚高评(毕竟大众一般的逻辑是高评=高质量=好看=就是比别人好=别人就是垃圾的单线思维)的片子丢到黄金档期。
我个人觉得李焕英是很好看的,然而我觉得它不应该在春节档而是在三八妇女节档。我觉得人潮汹涌,刺杀小说家,哪吒,伺神令任何一部片子超越唐探3的意义都好过李焕英超越唐探3,因为那几部片还是相对比较硬核工业化一点的。我这个想法应该会被骂死,但这的确是我的想法。
而且关注电影票房的网友应该都知道一个状况就是高投资的商业制作很少会拿到高评分的,商业大制作都是6分就算能看,7分就算很好,8分算神作了。对比之下小品话剧背景的小型制作和文艺向小型制作往往是轻轻松松拿高分。一般至少拿7分,8分才算是好,9分才叫神作。我们这个同好圈都是知道这个评分差别的,但我们很少会进行跨类型对比,就是说我们知道不应该把一个7分的商业大片拿去同台PK一部9分的文艺片或小品背景的片,这不具可比性。
这次春节档暴露出一个现象,就是出现海量的对中国电影没什么研究的人去同台对比不同类型的片。 李焕英这种题材因为是小品话剧改编的天生就有剧本和表演的优势天生就能拿观众的高评分(毕竟眼泪好赚),观众就以此认为李焕英就是好片,进而认为别的都是烂片,而且正是有了对比,很多人在给李焕英高评的同时会给别的片子差评(本来给别人7分的,看到李焕英那么好看,就给别人6分)。然后经过网络传播,更加巩固了这样子的大众印象。
电影院对这些是无所谓的,不管A片B片,只要捞到票房就是好片。但对电影制片方投资方而言,这就很郁闷了,不是他们没用心制作没做好,而是他们的类型本来天生就是不可能像李焕英这样的片子那么容易拿到高评的,如果观众完全只看评分pk而不去考虑类型差别的话,那这竞争就没法玩了,大家都去拍跟李焕英那样子类型的算了。
当年开心麻花依靠夏洛特烦恼后搞了多少以话剧改编的电影,但他们的最大极限是羞羞的铁拳是22亿,所以我们觉得这不是我们的电影头牌导向。但这一次李焕英有可能接近或击穿破球球和二哈2的高度,成为我们的电影头牌后,这个里程碑影响绝对是很大的。 回想一下当年二哈1和二哈2的里程碑刺激了多少军事动作和海外宏观题材的硬制作。李焕英至少会影响投资导向3-5年直到出现N次扑街后才能把投资导向返回到现在。
现在的问题重点并不仅仅是唐探3干不过李焕英,而是李焕英这种小品话剧背景类型的片子天生就能比任何纯商业片要更容易拿高评。剧本不是一切。哪怕是好莱坞的顶级制作票房冠军他们的剧本都干不过催泪型的片子和获奖向的片子。而且话剧小品基础的片子天生就是剧本比纯商业片的要能拿高分。去年商业工业片评分最高的拆弹专家2拿到这个春节档的话,也比不过李焕英。别说拆弹2了,就是你拿红海和黑鹰坠落跟李焕英同台pk,它们也干不过李焕英,因为它们类型不同,它们的评分天生就干不过李焕英。
这次李焕英有可能把二哈的历史标杆都干下去了,只要会初中数学的人都知道,这个意味着什么,这绝对会改变投资人的长期心态,就如散户干翻华尔街空头,赚个几十倍的事情大家都想重复一次。(红海和破球跟李焕英同台pk时,不至于是6分,但绝对不会比李焕英高。在黄金档期时,我们是有大量平时不进电影院的路人进去观影的,他们绝大多数人只会选择一部电影,而不会也像我们这样看好几部,而且他们也不会二刷三刷,这时候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只好看评分做比较。他们一般的逻辑是高评=高质量=好看=就是比别人好=别人就是垃圾的单线思维。这样子,李焕英还是赢家,红海和破球还是干不过它。)
我对李焕英超过唐探3没意见。我担忧的是一旦李焕英的票房达到一定高度如超越二哈2成为历史第一的话,这个里程碑将会引发行业地震,就如当年二哈2引发整个行业开始愿意拍硬核军事片一样。大家都看到了原来这样子操作也能够一本万利,一部商业大片几个亿的成本还不如几个亿投几十个类似李焕英这样的项目,只要有一部成功复制李焕英的票房,就能单车变摩托,实现财务自由+游艇嫩模。行业从业者的心态就会从此大变。小品电影是难拍,但毕竟这是一般小本小亏但偶然成功就能躺平享受的生意。如果你有几个亿的资金,你是会投入到一部商业大制作但50%机率一次亏惨45%机率微赚或赚一倍5%机率爆赚5倍的项目呢,还是投20部80%机率一次亏惨15%机率微赚或赚一倍5%机率血赚60倍的项目呢?
大家会说以小博大这个事情大家都在做,也有很成功的啊。的确是哪个国家都如此。但你去细看每个国家的电影市场,美国的小成本片从来没有威胁过那些商业大制作的历史地位,他们的小成本片会经常大赚,但不会成为历史前十。那些靠小成本片进入历史前十的国家,他们的电影行业都几乎去工业化,只靠一些小成本文艺片或剧情片剑走偏锋,而不能跟好莱坞面对面对决了。
无论是大型商业片还是小型片,有赚有亏这太特么正常了。可现在是一部小型制作极有可能成为历史第一,这在中美这两个大票仓都从没发生过,这个历史性里程碑会带来多大的心理影响。这一点大家有没有想过?这里程碑对我来说这几乎可以解读为一部小型制作的成功程度远超任何工业化类型商业片的最成功的程度。那我搞那些工业化大片干嘛,这个心理暗示太强烈了。小品电影是难拍,但只要有一部成功复制李焕英的票房,就能单车变摩托,实现财务自由+游艇嫩模。YOLO万岁!!几个亿的钱还不如海投几十部小品话剧背景的片子只要有一部能够赚取观众眼泪汪汪就能赚取几十个亿单车变摩托。就好像互联网的风投,反正项目成本低,老子海投几十个,全亏了都没关系,这结局也不比你投资一部大片全亏了差多少。但只要有一个成了,那个成了腾讯或阿里巴巴,那我就赚大发了。
我知道小制作火起来能够很多新人,我也认为李焕英该取得好票房,我对它的预期是40亿以内,这会对电影行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可现在李焕英是极有可能干掉二哈2成为历史第一,这个里程碑带来的心理影响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会反过来抑制我们之前的那些大型工业商业制作,我们虽然已经取得仅次于好莱坞的成就了,但对比之下我们也仅仅是工业起步阶段,我们的容错空间远远低于好莱坞,毕竟好莱坞已经自然发育了一百年,非常非常成熟。这种现象会直接让我国整个电影行业调整方向往欧洲电影和日本电影方向走了。
而且电影工业可不止剧本,更重要形成正循环,比如成功大制作电影,带动剧本,美工,服装,道具,动作,特效,灯光,各种行业都有活干,都有钱赚,研究未来电影技术的人也有方向,这样电影产业链参与度高,电影工业才能强起来。一部低成本喜剧片能需要几个人参与?这样的电影无非就是老板和几个主演挣钱,养不活太多人,这样的电影票房高了对电影工业反而是毒药。
这并不是针对贾玲,也不是针对片子主创,而是针对这片的二次发行商和保底商。这片子的制片成本怎么算都不会有1个亿,但片子总成本却有2.6亿+。多出来的钱拿去干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