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印度最终同意撤军的真正原因:中国在战略层面全方位地获胜

剑拔弩张的中印边境随着中印两军在班公湖南北岸同步有计划的组织脱离接触而宣告结束,两国一度可能爆发的边境军事冲突最终还是没有打起来,这是值得庆幸的,也是有原因的。

中印两军在边境地区展开对峙开始于2020年5月,截止2021年2月10日双方开始同步有计划的组织脱离接触,这场焦距世界目光和大国对抗思维在里面的边境军事对峙已进行近10个月。对峙的危机性、凶险性远远超过了2017年的洞朗对峙,必将给印度留下深刻的教训。

我们回溯这场两个最大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的边境对峙事件,起因是很清楚的,是印度去年5月份单方面挑起的,这一点印度的高官在前段时间公开承认过,越境事件印度的次数是中国的10倍,这一点是不存在任何争议的。

深究印度无缘无故、有周期性地挑起中印边境争端的原因,大致有这么两个核心的方面:

第一个,印度军政部门普遍存在的投机心理。我们回看去年爆发的边境冲突时间背景,正好在中国全国抗疫取得显著成效之际,印度军政部门在投机心理的促使下,想借助新冠疫情突袭中国之际,在中国无力招架之际,在边境上发难,达到一石多鸟之效果。即:边境上取得优势、转移国内矛盾和向美国纳投名状。

第二个,大国对抗思维下的必然产物。大国对抗思维的出现和国际格局的变革息息相关,印度长期以来游走在东西方国家之间,这也注定其难以摆脱国际格局变革对印度国家战略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崛起感到担忧,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的全方位的打压,印度自身也有些问题之后,在美国的积极拉拢下,印度难免会投其所好,在地缘层面积极配合美国,中印边境成为印度找事的一个最佳位置。

洞朗对峙事件期间,中国本着最大的善意,保持高度克制并迅速向印度表明态度,且划出了底线。印度对解放军的认知是有一些改变的,但是这个改变是有限的。但在近两年的中印边境西线对峙中,中国全方位地向印度展示了自己的决心和实力,很重要的是,在美国插手的情况下,让印度重新认识了这个北方的邻国。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是具有历史性的,也是中国在战略层面全方位获胜的结果。

中国在边境冲突发生后,应对的策略是很清晰的。

在冲突刚开始的时候,中国还是秉持着一贯的最大善意,通过外交层面来解决问题。

印度并没有领会中国的善意,同时美国开始在中国南海、台海两个方向上搞所谓的“双海联动”,后续甚至有向东海拓展升级“三海联动”态势;中国当时所处的周边安全环境,可以说是腹背受敌,多点起火!

到了6月份,中国史无前例地祭出了第一张王牌,在印度违背两国两军达成的共识,单方面越境挑起加勒万河谷流血事件,中国果断、迅速出手教训了入侵的印军,用冷兵器让印军付出三十多人死亡,上百人受伤的惨痛代价。

这起突发性事件,是印度所没有预料到的,彻底打破了印度长期以来耍无赖式的蚕食政策,让印度军政各界难以接受,印度的进攻战略被遏制,中国在战略层面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

在边境出乎意料地吃了大亏的印度开始有些“骑虎难下”了,撤,国内民众不同意,印度政府自个吞下了“利用民族主义的苦果”;谈,中国的态度前所未有的强硬,印度讨不到半点好处;最终导致撤不下来、谈不拢、延续对峙难以承受的“骑虎难下”的局面。

印度政府开始紧急四处采购军火,向俄罗斯采购二手的米格-29战斗机,要求法国紧急向印度交付采购的阵风战斗机等等,印度军政各界越是焦虑,印度在战略层面上越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

随后中国西藏军区延续洞朗对峙时期的军事威慑策略,西部战区下属的第76、77集团军以及西藏军区所属的部队在中印边境一线展开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军事演习,同时公开包括15式轻型坦克、新式155mm车载加榴炮、新式122mm车载榴弹炮、新型轮式反坦克导弹等大批先进武器装备。

解放军从单兵人员、武器装备到作战体系全方位的面向对手进行了一次公开的展示,中印两军在边境一线部署的部队以及综合作战能力在舆论层面有了一个清晰、明显的对比。印军从装备性能到后勤保障全方位的陆续暴露出差距,战争的结果也趋于清晰。

随后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歼-20隐形战斗机被卫星拍到出现在靠近边境的和田机场,中国官媒公开报道了中国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高原重型合成部队,一直被认为无法在高寒山地地区作战的99A重型坦克和04A重型步战车组合也出现在边境一线。

彻底打破了此前军迷圈“能打得过,跑不过;打不过的,上不来”的总结,这一微妙的变化,让印度原本在边境地区高调部署的装甲部队优势荡然无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解放军下至三代猛士、上至99A和04A重型陆战组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投送至边境一线,在高寒山地作战环境中,构建了一个轻重结合、空地一体、火力衔接的联合作战体系。

这便是真正的实力,中国向近邻印度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事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成果,至少在高寒山地领域,中国解放军的实力已经不比任何国家弱,和印度相比,解放军的优势显而易见,胜败自清!

中国正是通过外交层面的最大善意,军事层面的威慑和逐步施压并举的策略,根据形势的变化一步一步的向印度乃至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军事谋略,诠释了中国兵法的上上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中国在过去的十个多月中,成功的掌控了全局,在台海问题上解放军常态化的巡航,将台海的战与和的主动权牢牢的掌控在中国的手中,占据前所未有的主动权;在南海和东海,基本控制局面,让美军疲于奔命的同时孤掌难鸣,没有引发群体效应,打破了美国的如意算盘。

东部方向上的战略压力被分散,使得中国在和印度的边境谈判中占据绝对优势,战与和的主动权被中国牢牢掌控,印度在边境再坚持对峙下去也就没了丝毫意义,印度最终不得不撤军。

因为,谈,中国在核心问题上绝不让步的态度很清晰,在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印度照样得不到;打,中印两军的实力一目了然,战争的结果不言而喻;对峙下去,中国用最少的兵力死死拖住印度几十万大军,从全局角度看印度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在此窘境之下,印度只有让步撤军这一条路,最关键的是印度的铁杆盟友美国开始和中国谈了,此时的印度和中国斗下去,也就没有丝毫意义了。

中国用实力和自信,在边境问题战略层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主动性,这是最终促使印度不得不撤军的根本原因所在;中国在此次边境对峙中,全方位展示的软硬实力,应该能让印度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在中印边境问题上的态度!

鹰鸽分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