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能构成一个体系吗?如果能,是何种逻辑及联系?
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句话差不多已经变成了种套话,甚至开始被病诟,而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实是很多最基本的概念和逻辑,因时间久远而被淹没,导致鱼目混珠,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对过去的多数人来说,因其过于精深而难以理解,注定能全面理解和掌握的是少数人,就好比现在的能掌握很多科学结论注定也是少数,现时则不同,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人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效率,都得到本质的改变。 说其博大精深,首先 表现在是有一个完整而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这里暂时无法将这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一一体现,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局部甚至是某个点滴的理解。
首先 无论是科学体系,还是哲学体系,亦或是宗教体系,都是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与前面几种科学体系,哲学体系,宗教体系相比较而言,中华文化体系毫不逊色,只是单单从形成的时间来看,就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前面的三种体系,从现实角度来说更是指导了一个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地生活繁衍,如今已经成为第一大民族,而成为一个了文明的象征,更重要的是这个文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而非侵略性,与其他文明或者说文化体系不排斥,后面仅就几个常见的被曲解的几个基本词汇概念,做一点探讨一共交流。
神、仙、妖、怪、鬼、魔、灵、精,几个字中先应该说“灵”
说“灵”就要说“气”,注意,这两个字在此文中的本意与其他处有很大的不同,“气”指能量,“灵”指信息,万事万物本质都是能量按照特定的顺序(也是信息)构成的,就是说万物的本质都是“气”和“灵”,或者说万事万物本质都是能量和信息,而对一个具体物而言的“灵”,就包含的了这个具体物的特定的属性。比如人说出的话语本质都是能量,说有属性,自然就有其特定的频率,而频率就会引发共振,或者说会被人感知到或听到,理论上来说听到的字词,感知到的是让自己感到舒服或不舒服的频率,从而引发自己体内喜悦或恼怒的反应,本质是自己的能量波动频率发生了变化。
说人的灵魂,确切说是既有“灵”也有“魂”,“灵”是指人一出生就先天形成的,“魂”是指后天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魂的本质是有特定属性的能量,来源于人的身体,理想状态下人去世的时候,“魂”还会维系存在七天,这时称为“鬼”,七天后因无持续的供给,特定属性消失,完全化为普通的能量(气),这个人完全化为无。
当这个灵魂找到了能量的来源,当然这是一个要求很高的技术活,比如 一种植物,称为“精”,找的能量来源若是石头等物,称为“怪”,若是其他人就叫附体,当然每个环境下都有那个特定环境的规则,附体他人是一种严重违反规则行为,因为这本质是在杀害被附体的那个人,当然附体一个健康精神饱满的人,风险是被对方完全吸收而成为对方。
本事最大的,可以直接从高山获得能量来源,这种称为“神”,所以从古到今为何说终南山一直有关于神仙的传说。
而一般能够直接从名山获得能量来源的本领要求太高,所以很少,一部分灵魂若有机会通过结识“神”,或为“神”工作来获得能量来源,这部分称为“仙”(理论上佛和仙是一样的)。“仙”就好比有铁饭碗的公务员。
而因犯错或偷偷享乐的仙,要自行解决食物(能量)来源,称为“妖”。“妖”就好比开小差被罚掉仙级的公务员,或者还没当上公务员的官二代,比如白素贞。
神一般存在的时间是以万年来衡量的,仙一般是以千年来衡量的,妖 精 怪一般是以百年记或几十年。
“魔”是指不利于他人的或者异于常态一种表现,这一刻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就可能魔性大发,下一刻可能高兴而造福他人,所以说为道为魔只在一念间,
伏羲 女娲为夫妇,属第一层级的大神,这一层级的还有 法藏(鸿钧老祖),太一尊者(屈原作品中的太一神)
一万两千年前在昆仑上生活着一个人类最早期的部落,为古羌族,其中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族就是这个部落的一个分支,现代人很难复制钻木取火,是因为钻木取火用的燧木为昆仑山特产,只有这种木头适合。距今10000年发生大洪水,因洪水将道路冲毁,须有人在前面开路,路开出后族人陆续外迁,在前面开路的这个大力士后来因劳累而死,后人提起此事无不感念,后将这个大力士取名盘古,因这之后人类文明开始从昆仑山流向各地,各地开始混沌初开,所以称为盘古开天辟地。
古羌族迁到日月山(今天的青海省的铁牛山藏语阿妈索日格山)青海湖畔 ,当时的青海湖比现今的要大很多。后距今9000年再次发生大洪水,族人再次搬迁,这次搬迁族人分成四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留在原地即为,部落的首领是西王母,一部分沿着昆仑山余脉向东到达现今的甘肃天水附近这一部分称为伏羗氏族,还有一部分走到了岷山一代,这部分称为垊羗氏族,垊羗氏族的智者是法藏(后市所说的鸿钧老祖和太一天神文真)还有一部分到达了四川贵州一带,称为黎羗氏族。
距今8800年伏羗氏族的首领就是伏羲,伏羲也是所有部族首领中最有智慧的智者,所以各部族都尊伏羲为长,在这个时候伏羲经过长时期的观察立在地面上的石柱的柱影,发现了柱影的长短的变化规律,从而知道了一年的周期和气候的变化关系规律,也制定了第一步历法,历法规定一年10个月(10天干的缘起),每个月36天,一年360天,伏羲身高七尺(现在高1.61米),所以人们争当七尺男儿。
不难看出这个历法误差较大,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误差越来越大,不该发洪水的时候发了洪水(天河泛滥),后女娲发现了历法中的问题,女娲与伏羲相遇前是另外一个氏族的部落首领的女儿,女娲氏族以蛇和娃娃鱼为主要食物,所以蛇是女娲氏族的图腾,与伏羲氏族相遇后,二族合一,二人先以兄妹相称,后结为夫妇,女娲通过观察月亮的圆缺发现,一年少了5天,把一年变成了365天,并把这五天放到了岁尾,这就是过年的原貌,女娲修改历法后,重新树立了石柱,并在石柱周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用四种颜色的石头铺设,中间石柱周围铺了第五种颜色的石头,以区分方向,这就是女娲采五色石补天的原貌,所以伏羲也是中华文化的创始人。
在距今6000-7000年前,伏羗氏族的后代的一个部落既是轩辕部落,垊羗氏族的后代的一个部落为神农氏族,黎羗氏族的后代即为九黎氏族(即后来的苗族等)在距今4700多年前,神农氏族的后裔是炎帝部落,轩辕氏族的首领是黄帝,九黎氏族的后代是蚩尤氏族。当时炎帝的影响最大,所以今天说炎黄子孙,而不是黄炎子孙。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黄帝先是联合炎帝打败了蚩尤氏族,后黄帝又赶走了炎帝,统一了全部的中原地区,4717年前黄帝正式成为天下的帝王,所以2020年也是黄帝历4717年,后传位颛顼,尧舜禹,大禹于距今4000多年前建立夏,经殷商后,距今3000多年前,周武王姬昌 正式建立周,而真正儒家文化创立于周,创始人为姬昌的弟弟周公姬旦,当然人们现在看到的儒家文化已经严重扭曲。
吕尚姜子牙是帮助建立周朝的人。西王母是日月山时期的部落女首领,地位低于伏羲 法藏 文真 女娲,西王母的丈夫就是东华帝君,东华帝君是太一天神文真的手下的第二高手,第一高手是灵狐一族的先祖。南极仙翁相当于西王母的助手,铁拐李是东华帝君的徒弟,钟离权是铁拐李的徒弟,吕洞宾是钟离权的徒弟,火龙子陈铎也是钟离权的徒弟,王重阳 张三丰是火龙子的徒弟。
老子是距今2600多年的人,是周时代的一个官名,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佛教释迦摩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距今2500多年出生在古印度,即今天的巴基斯坦尼泊尔地区。
天庭和道教的建立是在汉朝末期,天庭的玉皇大帝是文真的随从,风云二使中的风使,天庭的王母娘娘和西王母是两个人,辈分至少差一个档次。
老子 乔达摩悉达多 玉皇大帝 王母娘娘基本算一个辈分的。
2021年2月19日更新
形而上者为之道 形而下者为之器
道:指道理规律
器注意其本意和物的区别,现在多数场合往往不分,这样会对准确了解传统文化形成障碍,其实器和物本意两种东西,物指一件普通的物件,功能一目了然,比如水杯等,而器是指能够反应或者说传递一定客观规律的有形物件,就是说器可以直接体现一定的客观规律,比如张恒发明的地动仪,可以及时的与某一地点的地震发生同步现象。再比如天圆地方的古钱,很多人都曲解了天圆地方,简单的认为天圆地方说的是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样理解与天圆地方的本意相差太远,天圆地方本意是指,在天空没有方向感,只是一个上下前后左右的六合圆球,地方是指在地面才有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或者说有东 东南 南 西南 西 西北 北东北八个方向,所以古铜钱体现了当时的智者对宇宙天地的最基本的认知。
即 形而上者为之道 ,形而下着为之器,能够客观反映一定自然规律(道)的有形物件称为器。
道和器不是高下之分,而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不同体现角度。器是道的有形体现,从某种角度来说,人体也是一个器,经过千万年的进化的大自然产物,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息息相关,可全息反映春夏春冬,生长收藏,生生不息。
说到这里,差不多就说完了,不过还有一个器的实例,应该说一下,这个器看起来十分简单,简单到只是立在地面上的一根石柱,然而在不同人的眼睛里其所能体现的自然规律却大相径庭。
我先来问一个对多数人看起来是常识,但多数人却都回答不上来的一个问题,你是否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东南西北的方向的概念,什么时候才开始有了年月日的时间概念呢,或者说所谓的时间和方向,只有在地球上才有意义,离开了了地球时间和方向都需要重新定义。那么是谁第一次定义了时间和方向呢?
这个人就是伏羲,距今8800年前在今天的甘肃天水大象山附近,伏羲通过长期观察立在地面上的石柱在太阳光下的柱影,将柱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义为冬至,最短的那一天定义为夏至,冬至和夏至中间分别为春分和秋分,从而有了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八节,并进一步定义了东南 西 北 东南 西南 东北 西北八个方向,从而使人们第一次有了年月日的概念和方向,并制定了第一步历法,历法规定一年360个干支日(一个干支日是否就是现在的一天24小时,我们另找机会探讨),一年10个月,每个月36天。真正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先河,所以我们说伏羲是人类文明的始祖。每个人都不妨回想一下自己是从几岁开始才有了时间的概念和方向感的,第一次有了时间和方向感无论是对于每个人或整个人类,才是真正的混沌初开。
不难看出,很多人常常会用指南针 造纸等所谓的四大发明来标榜,先不说这个是否值得推敲,单单和与时间和方向的确定直接相比,所谓的四大发明用弱爆了来形容毫不为过。伏羲通过一根立在地面上的石柱就可以领悟天地运行的基本规律,在他的眼里这根简单的石柱就是一个绝好的器,可以从分体现春夏秋冬,生长收藏的自然规律。
而伏羲总结出的一系列基本理论称之为八风之法或八风八方之法,而八风之法中最基本的一条自然规律为:“一体生二相,二相为阴阳,阴阳化合生气灵,气灵相感而有形”。
给大家稍微解释一下。
一体(有的表述为太极):主要指一种状态,有两个含义,一个相对的含义一个绝对的含义,先说相对的含义,相对于事务而言,是说我们在探讨之前首先要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说事务,比如前文提到的正气和邪气, 是针对人体而言,离开人体这个确定的研究对象,谈正邪都是毫无意义的,先确定了代表一体的 的人体这个,具体的研究对象,才有了具体的由于人体的气(能量)为正气,不利于人体的气(能量)为邪气。说以想要确定一体,有了一体无极就成为太极。没确定一体这个研究对象之前就是无极的状态。
第二个含义,绝对的意义的含义,是否有绝对意义上的无极和太极呢?回答是有,那么有具体的地点方位吗?回答是也有。前文说过能量有五种基本状态,分别为木火土金水,这是能量发生变化的最基本状态,自然也存在能量未分之时或者说能量还未发生变化的状态,就是能量的太极的状态,即能量刚形成(可能表述不确切)这个时候的气可称为元气,而还未形成能量时就是无极的状态,那么何为无极状态呢?
八方八风之法中是这样描述无极状态的,“有物位无极,流于四方,滋化万物,此物不位八方之地,不占八节之时,知其存而无以言其形,识其相而无以言其本。”,那么具体在哪里呢?对不起这个我真不知道了,不过大家都知道的事,很多人煞费苦心,寻龙点穴,古今帝王最终费尽心机,都是为了寻找一个这样的地方,并占为己有,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个地方,不属于任何个人,它应该属于每一个人的。
说完了一体,我们再说二相,相这个字,佛教提的也很多,比如人相我相众生相等,探讨相字内涵,就要和另外一个字“像”一起探讨,这样会更清晰。现在这两个字的含义往往不分,这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内涵会有阻碍,有人会说哪还有一个“象”字,这个“象”主要作为形容词或动词等用,而前两者主要作为名词用,“像”字主要指的是有具体明确的形状,眼睛可以直接看到的图像,而“相”主要指的是我们心中所想的一个“相”,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我们感觉出来的。阴阳自然指的是我们感觉出来的,所以说二相为阴阳,就是说从太极状态开始能量和信息都发生了变化,就是阴阳化合生气灵,老子说的二生三的过程指的就是阴阳化合生气灵(能量和信息)的过程,有了气灵后,气灵互感开始了从无形到有形的具体物质变化过程,于是老子说三生万物。
有人会问为何无形的气灵(能量和信息)相感,就会产生有形的物质变化呢?其实这一点用现代科学知识就可以解释了。现代科学理论的研究告诉我们,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是由电子 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中子和质子是由强子构成的,强子是由夸克和胶子组成,再往后已经无法分了,为何无法分了呢?因为说电子是个有形的粒子还算勉强,但是从电子开始就已经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能量特征了,就是说电子就已经可以描述成是一种量子,而比电子还要小很多的强子 到夸克和胶子就已经是一种量子了,换句话说都是一种能量状态了。其实现代科学的研究已经表明,物质的本质其实完全可能就是能量。
首先恭喜能看到这里的人,因为能看到这里的人可以说对相关话题基本属于知深人士了,那么也一定会有疑问,前面用了现代理论来解释气灵相感而有形,难免有些牵强附会。好下面我们就做一个脑力穿越实验,将我们穿越到最原始的时代,这个时代原始到此时的地球没有任何生物的时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最简单的生物是如何产生的。气灵是如何相感而有形。不过,在穿越之前之前还要做一点准备工作,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最原始时代所发生的现象,还要了解一点关于记忆的基本知识。比如何为记忆,记忆的本质是什么等。
后面有时间更新,关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