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机场扩建发现古墓3500多座,修条地铁又多了1300多座…
【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在西安搞基建,考古队比施工队还要忙,这话真不是开玩笑。
就说最近,前脚咸阳国际机场扩建,发现了古墓3500余座,各类古文化遗迹4600多处;
好家伙,另一头地铁八号线挖着挖着,又在长鸣路车辆段陆续发现了各类古代遗存1574处,古墓葬1356座。
一锄头就是个古墓,一铲子就是个古董,西安地铁修得慢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据@陕视新闻 17日报道,西安地铁八号线是目前西安市地铁线网规划中的唯一一条环线,共设车站37座,全长约50公里,将成为中国首条成环运营的无人驾驶智慧地铁,建设年限为2019—2025年。
长鸣路车辆段是目前八号线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场段,也是这回考古挖掘收获颇丰的地区,陕西省文物局官方微博@汉唐网 介绍称,这是由于长鸣路站地处东郊隋唐墓葬密集区。
图自“西安市文物局”微信公号
自2020年4月开展考古工作以来,至今此处已勘探发现各类古代遗存1574处,其中古墓葬1356座,古窑4座。
图自“西安市文物局”微信公号
到了今年,仅从2月5日开始算起,十几天内这里已经发掘出古墓葬数十座,出土陶器、陶俑、铁器、铜器、瓷器等各类文物约140件(组)。
春节期间为了配合基建考古,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还动员了部分工作人员一同坚守工地,春节不停工,全力保障地铁建设。
图自@陕视新闻
俗话说“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作为十三朝古都,陕西西安在文物界的地位自不必说。
对于修条铁路动不动就能碰上遗迹古墓这事,大家都是一副习以为常的模样:就像吃了炫迈,根本挖不完。
截至2020年12月,西安共开通运营8条地铁线路,分别为: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9号线和机场线 。
几乎就没有哪条线路是能顺顺利利地一口气修完的:
2号线沿线共清理发掘古墓葬174座,不过墓葬规模较小、等级也不高,大部分属于平民墓葬。出土文物也很普通,以陶器为主;
1号线“后卫寨—纺织城”段共发现5座古墓;3号线港务区车辆段发现现代墓36处,井6眼;4号线航天新城车辆段发掘出34座古墓,共出土263件文物。
5号线二期西马坊站与会展中心站就厉害了,被初步判断可能涉及三秦之一的雍王章邯的都城“废丘遗址”,当时还一度传出5号线或将更改路线的消息。
不过在口口相传的一些段子里,网友们往往认为这些古墓遗迹都是在修建过程中意外挖到的,但其实每一条地铁从线路规划到施工,文物部门都一直在线,实行“考古前置”措施,最大程度避免城市开发建设中文物被破坏的情况。
规划时,地铁线路已经规避了已知的重要遗址区;施工前,会先行对地铁开挖的站点、调度站等进行考古勘探;考古勘探出有遗址或古墓时,要先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工作结束后,才开始进行建设。
规划、勘探、发掘、保护,这一系列环节都有着一套严谨的流程规范,这才有了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共生的环境。
也因此总有网友调侃道,想想每次坐地铁都是在老祖宗的“坟头”之间穿梭,别提多带感了。
不光是网友开玩笑,西安地铁自己都玩起了这个梗。
去年年底9号线举行试乘活动,“秦始皇”就带着他的部下们来了。
地铁首位最有分量的“乘客”:
真·一步到位,直达秦陵。
将新线路通行与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当时就在网上迅速走红,欢乐效果绝佳。
早些时候,西安地铁作为国内第一个使用“一站一景”的城市轨道交通,结合车站站点历史文化而设计出的巨幅文化墙,也令人啧啧称奇:
大唐芙蓉园站《芙蓉赏灯》,以芙蓉园游园赏灯为创作主题,描绘长安城中盛装华服的丽人结伴赏灯游园的场景;
图自@西安地铁 下同
大雁塔站《雁塔秀色》,通过雁翔高飞、雁塔禅院、芙蓉园景等文化元素,描绘以大雁塔为核心的唐文化风景区;
大差市站《丝路遗韵》,通过唐代三彩马、三彩骆驼的造型艺术,展现它们行走在漫漫丝路古道之上,穿越山丘沟通中西往来,突出唐代丝路繁荣的盛况;
大明宫北站《九天阊阖》,以大明宫建筑为创作主题,描绘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层层殿宇,融合抽象云纹,引领观者对大明宫的无限遐想;
东长安街站《汉风溢彩》,提炼汉画像砖、画像石中的典型文化元素,描绘汉代农业、手工业、宴饮、车马出行等生活场景,还原西汉社会的文化风貌。
我西安地铁虽然修得慢,可我玩得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