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站被围攻到春晚服装被吐槽:论文化宣传之道
近日来,有两件事非常引人注意。
一是B站遭到女权团体围攻。
二是央视春晚上不伦不类的服装引得一片吐槽。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其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性。因为无论是被攻击的B站,还是被吐槽的春晚,这背后都是关乎于“文化宣传如何做”的问题。
1.先说B站
Lex口嗨所引发的风波,实事求是地看,并不是所谓的女权问题。毕竟日漫那些三观碎裂的尿性我们早就屡见不鲜。与当年的四大名著相比,《无职转身》并没有突破我们所理解的下限,而与《人渣本愿》、《日在校园》相比,其三观碎裂程度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久经白学洗礼,三周目诚哥nice boat的我,只能尴尬而不失优雅地表示:
资本主义以退化生命情感为代价的运转模式,就算强行把京介和桐乃凑在一起我都不觉得奇怪。毕竟黑猫党们的刀片敌不过猎奇的恶趣味,当我们无法循着庄周的蝶迹遨游天地时,自然就会在缘之空的禁断中寻找那么一丝打破伦理束缚的快意。
此外,对于软色情而言,B站亦是背不起这口大锅的。毕竟扪心自问,在座的,不靠软色情擦边球吸引人眼球的,有几个?
至少FGO不敢恬不知耻地说自己纯洁。
否则我会拿出祖传的灵魂三问,重重地扣在月厨们的脸上:
1. 亚瑟王为什么是女孩?
2. 枪版亚瑟为什么波涛汹涌?
3. 源赖光你这是跟谁交换了身体?
此外,碧蓝航线也默默地转过身去。Chinajoy上的小姐姐们也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怎么说呢?在当代,软色情擦边球是一个普遍商业行为。对应的是男人们没有大规模练习《葵花宝典》的后果。
作为一个硬盘放过活塞运动学习资料的过来人,我相信除非你是真的要把自己伪装成冰清玉洁的圣母,否则以道德绑架B站,非要给其扣上一个不尊重女性的帽子,那就真的有些太不实诚了。
特别是B站一边下架无职,一边封掉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摇钱树Lex,也算是忍痛割爱,各打一百大板。比起去年巫师财经的抄袭风波,B站的处理已经算是非常果断和到位。但为何还会被豆瓣与微博上的女权群体穷追猛打呢?
实际上,当我们看完今年的拜年祭后就会摸清楚一些头绪。
拜年祭上有几个节目特别引人注目:
一是《夜光杯》、《不问天》与《万象霜天》这三首拥有极强中国风的原创歌曲。
二是《我的祖国》这部以亲和力与感染力极强的二次元风格展现新中国以来以来我们生活变化的短片。
前者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二次创作,其中《夜光杯》串联其自古以来的边塞诗歌,从凉州词到破阵子,荡气回肠;《不问天》则以2233娘的中式花嫁为主题,将姻缘二字演绎得唯美动人,让老夫不自觉地把手办放进了购物车里;而《万象霜天》之惊艳程度,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忘川风华录》该有的上限。将佛道二家的思想演绎得深邃悠长,配以赤羽逼近真人的调音,可谓是循环一年都不为过。
后者则以一种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二次元视角,将我们与祖国的故事温情地展现。
与日漫中所展现的,日本或者欧美的生活方式不同,我们看到了自己生活方式反向突破次元壁,这种感觉是震撼的。
特别是当我看地铁站里那些人头攒动的,等着归家过年的,二次元化的同胞们。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看新海诚的《秒速五厘米》时,那个属于日本恋人的略显落寞的冬日的火车站。
这一次,被记下的感动中,终于有了这份醇厚的,来自于自己根之所在的大地上的印记。
无论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激活,还是对于当代生活风貌的展现。B站所具备的,对于当代年轻人文化自信构建的能力无与伦比。对于早就从ACG破圈的B站来说,其主调已经逐渐向着弘扬中华文化演化。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所谓微博、豆瓣这类还囤积着大量跪着的,或者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慕洋居士们,就必然不会放过B站。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丁真的奇门局一样,外力之于B站风波,其势更甚。外力们不愿意看到一个像B站这样能够对内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平台安然无恙地存在。特别是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的构建方面,这几乎是踩了其颜色革命的红线。
毕竟,从精神上消灭一个民族,最省事最高效的方式,莫过于让其国民对自己的文化之根产生叛逆之心。
这件事情,他们几乎做成功一半了,只可惜我们祖国崛起得坚挺,再加上建国同志不忘初心的配合,最终使得中华文化的复兴逐渐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大势。
当然,我也不能这样捧B站。毕竟其百大筛选机制仍然存在明显的问题。从淮安遗梦到Lex,德不配位的现象还是比较明显。而今年将回形针评为百大,更是有张一鸣畅谈从火星俯瞰地球的嫌疑。
细细说来,我也算是陈睿先生的校友,在这里也对小破站提一个小小的建议:
维持自身盈利之外,应该紧紧地与宣扬中华文化结合,用更多的,像《万象霜天》这样的作品去为文化复兴的大业赋能。切不可为了一时商业之计较,而失了一面可以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道义大旗。
2. 再说春晚
春晚的奇葩中国风服装引发了全网的吐槽。本来我也是带着一种和事佬心态,认为也许是网友们过度解读了。但当我真正看到实物时,却也凌乱了。
怎么说呢?我理解这些大师级艺术家们想表达的,与世界融合的元素。
但我却认为,这些大师们是极好的工匠,却不是拥有深邃思想和洞见的设计师。
工匠善于雕琢,而设计师善于布局。
雕琢出的东西,未必是有灵魂的,因为深邃的灵魂,来自于深邃的构思。
而构思是犹如奇门一般的审时度势:为了什么而表现,如何去表现,这些都应当纳在考虑的范围之中。
很显然,春晚的工匠们没有想明白一个问题,那即是:无根的博大,本质上与火星视角是同一种自以为是的浅薄。
3. 文化局该怎么布?
如何去表现自身文化?
B站选择了以极强的中华元素本位地表现;而春晚则选择了以一种东西结合的方式去表达。
前者是有根的,后者是无根的。
此外,文化表现给谁看的?
B站认为是祖国的年轻一代,而春晚认为是那些需要我们感化的国际友人。
对此,我不一刀切地评判对错,只是客观地问一句:那现实是什么呢?
到底是B站的思路更具备现实意义,还是春晚的?
我想,这个答案大多数明事理的中国人都清楚。
当下之神州,知其文化然者,少矣,知其所以然者,更少。至于厌弃其文化而慕洋者,却是不计其数。
更别说还有无数类似于微博女权这样直接或者间接被西方NGO作为提线木偶的内部霍乱因素。在一个思想文化领域百孔千疮,百废待兴的当下,贸然地跨过对于自身文化本位修复而去做片面迎合他人的“大同”状,这无外乎是另一种形式的投降主义。
正因为中华文化之不振,西方精神殖民之猖獗,因此对于自身文化符号的强化就显得额外重要。这也是为何四川电视台的传统服饰展示会显得比盖娅传说那种“香蕉人”一般的伪中国文化要动人得多。
曾经因为硬实力的不济,即便我们的软实力丰富多彩,也只沦为了殖民主义欺负的对象。而如今我们的硬实力起来了,但一群文化界的精英却因为跪得太久而失去了运用软实力反击对手的能力。
生命情感的凋零来自于文化的凋零。特别是中国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一旦主动放弃对之的挖掘,特别是在哲学层面,精神信仰层面完全放弃,空谈现代化带来的物质繁荣。那无异于将舆论阵地拱手让给对方,酿出某基督教村一般的悲剧。
我很早也提到过,中华文明的崛起不应当放弃人文关怀。公知们玩白左那是他们的浅薄,我们做的是守护天下苍生的大事情。他们有泛滥的,肤浅的,圣母一般的爱,难道我们就不能有心怀天下,怜悯苍生,寻求天下大同的爱?
就像贾浅浅的诗,从文字上来看并不是没有美感,但其背后蕴含的生命情感,除了文青那点伤春悲秋的小确幸,哪有一丝如庄周梦蝶的逍遥,又如是教员笔下那种扭转乾坤的大气?
文化这件事情,是容不下太多圣母心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华文化本身就足够大气包容,不需要像某些海盗出生的民族用圣母心来掩盖自身的残暴。
这个道理就像香水之于对面是掩盖狐臭的刚需一样。做作是英式gentleman的矫情。而中式老司机则是大象无形,大方无隅。真正的天人合一,可从来不需要用日本人九十度鞠躬那样去表达。
在我看来,构建国人的文化自信,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文化自信是文化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这种塑造虽不应乱造,但也要允许其天马行空,充满活力。就像《万象霜天》给人带来的那种“道可道,燃爆了”的感觉,当我们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文化生出熊熊燃烧的中二之魂时,我相信只要他们走向世界各地,那自然就是一个个中华文化宣传的移动终端。
这就像我当年在德国,用蹩脚的德语给德国人解释孙子兵法一样。对于日耳曼人那一丝文化上的高傲,附和是没有用的,而恰恰是用五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优势,狠狠地砸在其脑袋上,然后与他们信奉的理性主义暗中媾和,最终使他们得出像马克思那样,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谜之不解,亦或是像斯密特先生那样,对东方文化生命力的震撼。
当下我们文化局之所以在某些地方布得糟糕,根本上是人的问题。当代文化人之所以显得软弱无力,是因为错把软实力理解为不争,却不知道软实力实际上是像太极一样,柔中带刚,刚柔并济。
正所谓马宝国之流甚多时,太极也被拳击给调戏了。网上大行讽刺马宝国之风时,又有多少人是藏着私货,连带将太极拳一起给背刺了呢?。当代文化布局悲哀之处,就在于太多滥竽充数者大行其道,以至于对面随便拿着几个气功大师的案例就可以把你的文化连带着一起aoe了。
而在我看来,文化背后的软实力战争,舆论战争,比起政键一路的刚猛,则更需要所谓的战狼精神。兴麒麟之师,统乌合之众。像乌合麒麟这样的敢于主动跟西方刚正面的文艺战士,就是一个很值得广大文化人们学习的榜样。
此外,我们要像日本人YY各国文化历史那样,善于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发掘和表现。我们需要更多像《忘川风华录》一样的文艺作品,像《雾山五行》那样洋溢着中国水墨画美感的动漫,也需要像《一人之下》那种对道家文化进行一定解读的趣味性作品。我们更需要育碧的《刺客信条》那样可以立体还原历史的3A级大作,比如扮演一名憨厚的合川农民去击杀围困钓鱼城的蒙哥大汗。
对于文化的二次创作,对于历史的重塑,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文艺界的工作人员有一种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惜的刚劲。一是要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着全面的认知,二是要对中国文化有着充分的自信。在这两点之上,敢于向西方亮剑,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文化,指出对方的不足,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具备了复兴自身文化的心理基础。
至于工业党眼中的传统文化落后论以及现代化无脑崇拜,则需要尽量回避,要把科技发展与文化复兴视为一个整体。科技为动,文化为静,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工业文化与诗魂之间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这就好比在中国制造日上,我们以洛天依潇洒持剑的图片来暗示中国工业发展的自强不息。
在我看来,这就是两者之间非常有机的融合。
结语:
文化宣传是一门技术活,文化复兴也是一种刚需。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心向中华之道,则中华复兴可期。
纵然历史起落,人间冷暖,但中华之魂却不当在钢筋水泥所筑起的赛博朋克中迷失!
何叹枯荣转无常,天行有道亦有情。
最后,中华民族王道天下之情怀,必须再重振,戏雕!
热门评论 3条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51条 最热 最早 最新
举例:中弱西强时,多年多次很多专家与大佬热议废汉字用字母;中升西降时,汉字更加自信,为了经济利益很多外国人痛苦地开始学汉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中华“大一统”“尊师重祖”“务实包容”等共识性的元素文化构成了文化之骨,以儒家纲常伦理为主的思想构成文化之肉,肉损可复生,骨断则难续,比起工业化打烂的肌肤,用普世价值的“精致利己主义”取代中华“利他而惠己”的“温良恭俭让”这种挫骨的做法才更是恶毒。
所以还是期待一波乡村振兴,至少生态环境好的地方放放烟花也不会有那么多顾忌。
文化讲的是“思想”加“表达形式”。说一种“文化”,同时强调他的表达形式跟精神内核。“习俗”讲的是一种共同的生活习惯,更强调“表达形式”而不是“思想”,我提的东西当然有不少你可以只称其为“习俗”,可我强调这些“习俗”是包括了“思想”在内的。在提到“裹脚”“放鞭炮”“穿汉服”时我讲的不只是这个行为,还包括了人们怎么理解这个行为。
从另一个角度讲,把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用现代手段重新表达(动漫,网文等),还能不能称之为传统文化?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一首唐诗体现的精神内核可以跟一部动漫的一致,但区别在于一者就是传统文化另一者是现代文化,因为后者“表达形式”是现代化独有的。
我没有否认传统文化中那些正面思想的作用。我上面说得“筛选”承认了这种作用。但我认为有时候有必要区分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现代文化。我讲这些,反而是认为我国传统思想远比传统文化重要。我看到很多宣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就觉得很别扭(哪怕是“优秀传统文化”也一样)。
至于汉服,这就像有些人穿和服一样,当代等我汉服并不是拿来作为生产工作时的服装穿的(实际上围绕传统汉服的简装变种一直都有),这就是一种文化符号。你说有没有意义,我觉得是有的,至少在当下有强化中国人文化自信的作用,毕竟总比天天挎着一个LV包包当尊贵的好。
其实广义上的弘扬传文化,就包含了对其的与时俱进等我演变。虽然国内仍然存在类似于女德班这种形式大于实际意义的纯粹复古,但这不过是文化复兴运动中一部分拿着传统文化当生意的菜鸟的行为。
至少放在我这里,弘扬传统文化就包含着与现代人类精神的有机结合。比如洛天依就是一个典型的,技术+文化的载体。
我觉得没有必要去纠结字眼,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弘扬的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类似于裹脚这种陋习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不是吗?
举例:中弱西强时,多年多次很多专家与大佬热议废汉字用字母;中升西降时,汉字更加自信,为了经济利益很多外国人痛苦地开始学汉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中华“大一统”“尊师重祖”“务实包容”等共识性的元素文化构成了文化之骨,以儒家纲常伦理为主的思想构成文化之肉,肉损可复生,骨断则难续,比起工业化打烂的肌肤,用普世价值的“精致利己主义”取代中华“利他而惠己”的“温良恭俭让”这种挫骨的做法才更是恶毒。
文化讲的是“思想”加“表达形式”。说一种“文化”,同时强调他的表达形式跟精神内核。“习俗”讲的是一种共同的生活习惯,更强调“表达形式”而不是“思想”,我提的东西当然有不少你可以只称其为“习俗”,可我强调这些“习俗”是包括了“思想”在内的。在提到“裹脚”“放鞭炮”“穿汉服”时我讲的不只是这个行为,还包括了人们怎么理解这个行为。
从另一个角度讲,把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用现代手段重新表达(动漫,网文等),还能不能称之为传统文化?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一首唐诗体现的精神内核可以跟一部动漫的一致,但区别在于一者就是传统文化另一者是现代文化,因为后者“表达形式”是现代化独有的。
我没有否认传统文化中那些正面思想的作用。我上面说得“筛选”承认了这种作用。但我认为有时候有必要区分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现代文化。我讲这些,反而是认为我国传统思想远比传统文化重要。我看到很多宣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就觉得很别扭(哪怕是“优秀传统文化”也一样)。
2.文化厚重于积淀,不同时代的思想碰撞、或发展进步或腐朽倒退,不同的积淀都在构成文化,而中华文化包容与坚韧的特性,让其在封建时代多次亡国而不亡史、灭圣而不灭思。因此我们的文化有优秀也有糟粕,这是由不同的思想导致的,但某一流派思想或可主导一段时期的文化,却不会一直主导中华文化。
3.综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比弘扬中华优秀思想更准确。例如,作为思想,程朱理学有其先进也有其局限,王阳明的心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却是明儒实佛。他们都是中华宝贵的牛x思想,你若弘扬他们思想中符合现代伦理与思维的部分、放弃不符部分,那这种选择性本身就已经否定了你在弘扬xx思想。所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种提法是毫无毛病的。
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抵御西方精神殖民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文化讲的是“思想”加“表达形式”。说一种“文化”,同时强调他的表达形式跟精神内核。“习俗”讲的是一种共同的生活习惯,更强调“表达形式”而不是“思想”,我提的东西当然有不少你可以只称其为“习俗”,可我强调这些“习俗”是包括了“思想”在内的。在提到“裹脚”“放鞭炮”“穿汉服”时我讲的不只是这个行为,还包括了人们怎么理解这个行为。
从另一个角度讲,把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用现代手段重新表达(动漫,网文等),还能不能称之为传统文化?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一首唐诗体现的精神内核可以跟一部动漫的一致,但区别在于一者就是传统文化另一者是现代文化,因为后者“表达形式”是现代化独有的。
我没有否认传统文化中那些正面思想的作用。我上面说得“筛选”承认了这种作用。但我认为有时候有必要区分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现代文化。我讲这些,反而是认为我国传统思想远比传统文化重要。我看到很多宣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就觉得很别扭(哪怕是“优秀传统文化”也一样)。
我们有很多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中被抛弃。一些文化严重违反了现代化工业化的生产秩序,例如裹脚,直接作为糟粕被抛弃。一些文化虽然也违反这种秩序,但因为影响不大,仍有所保留,例如过年的鞭炮与爆竹。一些文化虽不影响这种秩序,可是因为其本身不适应这种秩序,也基本被现代人所抛弃,比如唐诗宋词。像汉服这种非工业时代的着装,只成为小圈子的一点兴趣,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只是文化回忆。
作为结果,你今天还能广泛看到的传统文化,都经过了现代化工业化的筛选。
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抵御西方精神殖民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我们有很多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中被抛弃。一些文化严重违反了现代化工业化的生产秩序,例如裹脚,直接作为糟粕被抛弃。一些文化虽然也违反这种秩序,但因为影响不大,仍有所保留,例如过年的鞭炮与爆竹。一些文化虽不影响这种秩序,可是因为其本身不适应这种秩序,也基本被现代人所抛弃,比如唐诗宋词。像汉服这种非工业时代的着装,只成为小圈子的一点兴趣,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只是文化回忆。
作为结果,你今天还能广泛看到的传统文化,都经过了现代化工业化的筛选。
至于B站,日久见人心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女权是什么?核心问题不是权利,不是得失,不是什么,而是从一开始就一视同仁的尊重,舍弃一些标签,真真正正的一视同仁。问题的本质恰恰不是去强调“女性”这一标签,而是重新去重视她作为一个人类和他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而这恰恰是工业化消除人们在工作方面的枷锁而带来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