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海运一次运回1.3万空集装箱,能否一解“箱愁”?
近日,中远海运一艘近20万吨级大型集装箱船装载了1.3万个空集装箱刚刚回到了中国的宁波港。
这已不是中远海运2021年来第一次从欧美港口运回空箱。据了解,截至1月22日,宁波口岸今年已进口空箱23.74万自然箱,同比上升11%。
运回“空箱”不只是宁波,还有上海。
而在8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也公布了一项上海港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份集装箱吞吐量再次突破400万标准箱,维持在历史高位。同时,1 月份全港空箱回流数量环比增长18.9%。
而空箱回流这一局面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持续至今。
去年下半年,上海港助推回流的空箱达到 22万标准箱,既帮助缓解了海外港口的周转困难,又促使海运价格加快回归正常,为更多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降低成本负担。
(上海港CAx指数,“集装箱可用指数”超过0.5说明该港口的集装箱供大于求,而低于0.5时表示供不应求。由此可见,去年一整年以及今年年初,上海港集装箱基本是供不应求)
外贸是国际大循环的重要渠道,无论是海运,还是陆运,集装箱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集装箱运输为出口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集装箱一旦供不应求,即便有了订单,货也运不出去。
然而,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主要港口就处于“缺箱”状态。
据中国交通报2月2日报道,近日,宁波百安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雅静就收到一个坏消息:他们销往美国的一批医疗物资,因为没有集装箱装运,发货时间无限期延误。
“我们这票货以医疗产品为主,主要是手套、呼吸面罩、急救包、制氧机等与疫情防控相关的物资,没有集装箱,定好的船期已经延误半个月了。客户现在很着急。”
张雅静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该公司2020年的订单逆势同比增长约10%,但最近几个月没有一批货不延误,最夸张的一次晚了一个半月。
春节临近,她每天在为集装箱发愁:“我们现在不担心没有订单,担心的是订单有了之后出不去,我们已经提前4个月在做准备,但还是在延误。”
另有业内人员表示,广州一家外贸公司预订舱位后,拿到订舱证明花了一周,以前只需要两三天。“很多出口商预订集装箱的时间已经普遍从一周拉长到一个月。而且就算订到了箱子,也很难上船。因为舱位更紧缺,很多情况下预订后也会被甩货。”
为什么出现“一箱难求”?
主要还是供需出现了结构性失衡。
欧美疫情导致港口能力不足,集装箱班轮准点率下降,空箱不能及时派回中国港口。
(洛杉矶港口CAx指数,去年第37~45周(9月~11月),位于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港空箱泛滥,过剩尤为严重)
在2020年上半年,航运公司订购了很少的集装箱并推迟了合同,因为他们认为在Covid-19爆发后海运需求将会减少。因此运输需求在7月份恢复时,全球集装箱船队就处于稀缺的状态。
与之相伴的就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集装箱价格一路走高。
(全球集装箱航运指数FBX,从7月份开始该指数边一路爬升)
同时,疫情造成了欧美制造业停滞,因此从海外进口的需求便大大增加。
于是,下半年中国的出口形势又大幅超出行业预期,出口顺差出现新高峰。
据海关总署1月14日发布的数据,我国外贸进出口从2020年6月份起,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
根据集装箱贸易统计局(CTS)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大约500万标准箱(TEU)的货量从上半年转移到了下半年出运。特别是在第四季度,每个月货量激增超过平均水平100多万TEU,是正常旺季水平的两倍。
中信建投整理的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远东到美国的集装箱货量出现了同比10%,甚至到11月27%的货量增长。中国-美国的集装箱货量更是出现了年同比29.3%的增量。
由于货物激增,一些港口出现拥堵情况。
就在2月8日上午,全球最大单一集装箱码头盐田港码头深圳盐田国际(YICT)紧急宣布:码头将于2月9日0时起暂停接收7天后的出口重箱,这一特殊措施将维持3天。
(2月4日,盐田港集装箱码头附近的深圳北山道、明珠大道、深盐路严重拥堵)
政府、上下游企业发力,能否一解“箱愁”?
就在昨天(2月8日),交通运输部水运局会同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就“班轮运力和空箱供需矛盾”问题召开了视频座谈会。,由于境外港口拥堵、集疏运体系不畅、空集装箱回流困难等原因,国际班轮运力和空箱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1月19日,海关总署、交通运输部等6部门推出措施,引导国际集装箱班轮公司增加船舶运力投放,引导集装箱生产企业扩大产能。
另外,港口、集装箱生产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在积极行动。
上海港采取了短期让利的举措,给予船公司一定的装卸费优惠,希望可以缓解出口企业的燃眉之急。据统计,通过优惠政策,半年来上海港吸引了20余万标箱来港。
与此同时,造箱企业也在不断发力。
《解放日报》8日也报道,去年以来,上港集团加强了浙北独山港至上海港的点对点航线密度,将浙北地区集装箱制造企业生产的新箱,第一时间直接运至上海。去年下半年,独山港新造的1万个标箱已从上海港出海,今年1月又有2100多个标箱抵沪。
据中国交通报报道,我国主要造箱企业生产的标准干货箱产量,去年8月环比增长100%,9月持续增长达到近30万标箱,创造了历史新高,12月提升到43万标箱。2021年1月,国内集装箱产量达到44万标箱,产量持续扩大。集装箱产能波动系数从去年9月的1.4提升至今年1月的2,产能得到极大释放。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于占福认为,集装箱供不应求的这一情况可能在今年出现些许回调。“集装箱企业加班加点的生产其实已经把未来的产能给透支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欧美疫情平缓一阵的话,集装箱的运输态势马上会变。空箱就会流转,运力就会缓解。所以有可能会出现季节性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