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盖房子又种菇,《山海情》美术团队原来是“戈壁滩基建狂魔”

【文/观察者网 严珊珊】贺兰山脚下,14天建起3期金滩村、搭着粪肥种蘑菇、随着光照挖地窝子……上世纪90年代西海固的生活还原得有多真,美术团队就有多拼。

《山海情》美术指导王竞日前接受腾讯《贵圈》采访时回忆,金滩村的场景搭起来后,有一位从闽宁镇赶来的老大爷,一下车就哭了:一下就想起当年吃过的苦,感觉穿越回去了。

“《山海情》不是我接手过的美术置景工作量最大的一部戏,但它几乎可以说是最细碎、繁琐的一部戏。”王竞感慨道。

500

图源:上海王竞影视文化工作室@ETCS嚏

“戈壁滩上搞基建”

从开分的9.1到目前的9.4,创造脱贫剧口碑新高的《山海情》,无疑是今年影视剧市场的一匹黑马。

一部凝聚了众人心血的良心剧,让人入戏的不仅是演员精湛的演技,更是画面里举目荒凉、破败不堪的西北农村场景,把人实实在在地带入了那个令人绝望、不努力就改变不了现状的艰苦年代。

当年的吊庄移民挖地窝子、拉水、打土坯、盖房、开荒换土、种树种地,靠的是当地民众和扶贫干部的双手。

可现在,虽然实现了工程机械团队作战,但要在已经植被茂盛的西海固还原当年寸草不生的土房场景,《山海情》美术团队下了很多功夫。

据腾讯《贵圈》报道,2020年5月,王竞和14人的美术团队几乎走遍了宁夏,希望找到符合当年西海固情况的场景,最后在宁夏中卫的某个旅游地,找到了一片比较原始的地貌。

第一集中,农校毕业生马得福和吊装移民主任张树成去涌泉村路上经过的贫瘠之地,就是摄于此处。

500

《山海情》拍了3个月,从筹备到拍摄,时间非常紧张。要原地建起一座金滩村,还要按照刚完成吊庄、村民收入提高、致富的3个阶段初步建起3期不同的村落,美术团队只有14天的时间。

为此,他们有了“戈壁滩基建狂魔”的外号。

500

但在戈壁上建房子,考虑到风沙对墙面的冲击、挖地基成本以及时间效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后美术团队决定,除了有内景戏的房屋,其余场景参考当年第一代移民建房子的方法——不打地基直接起房。

不过,村民们当年用的是夯土(结实、密度大且缝隙较少的压制混合泥块),美术团队用的是砖,外面包板加厚牢固,最后做夯土效果,伪装成原始土坯的样子。

500

细节决定成败,虽然时间紧张,但导演孔笙和王竞带领的美术团队在场景设置上还是精益求精。

一期是土坯房,木门木窗,刚移民的村民“穷得没钱盖院墙”,只配拥有篱笆院墙,室内和室外一样是土地。

500

到了二期,“卖菇之后有钱了”的村民住房条件开始改善,出现了砖包房——表面是砖,里面还是土坯,院墙也从篱笆升级为夯土墙,开始有了钢架的门窗。

有了电盒箱、有了广播、有了垃圾桶、有了机井。穷一点的家庭也用砖垒起了结构线,室内也铺上了砖地。

王竞透露,盖房子的土坯砖现在几近失传,剧组找到当年会拉这种砖的师傅,专门定制。

500

直到第三期,才出现了砖房、砖墙和小铁门。

按照传统做法,开机前,三期村房就完全建好,方便拍摄时转场,但孔笙希望金滩村的场景,可以随着剧情发展和拍摄顺序演变、生长,而且是谁家先富起来了,谁家先开始变。

这大大增加了美术组的工作量,为了体现变化,美术设计一共出了27稿,几乎每天都在交新的场景,有时甚至一天同时要交好几个场景。

王竞回忆,金滩村的场景搭起来以后,当地一些居民会开着车从闽宁镇来参观。一开始是年轻人,他们对拍戏好奇,后来就成了一家老小。有一位老大爷,一下车就哭了。他说一下就想起当年吃过的苦,感觉穿越回去了。


粪肥铺进棚,蘑菇剧组种

金滩村的村民在福建专家的指导下种蘑菇发家致富的故事,是电视剧的重要情节,为了体现这部分的真实性,蘑菇和肥料都是真的,还有部分蘑菇是剧组种出来的。

王竞透露,肥料是当地人事先配好的,味道非常冲鼻,粪肥还要在40多摄氏度的菌棚里发酵。

更难克服的是,演员拍摄时还不能戴口罩。

李水花的扮演者热依扎,当时在哺乳期,她有好几场戏都是在菌棚里拍的,很不容易。为了照顾演员的身体状况,剧组也适时调整,后期水花家菌棚里的肥料,就改用草碳灰——一种发酵的草,味道没有那么大。

500

王竞晒在微博的粪肥

粪肥发酵后,才能在上面撒菌种,之后还有保湿、保温、通风等一系列工序。 王竞开玩笑称,实验证明,美术团队可以开个全套的“种菇培训班”。

500

为了种好蘑菇,美术团队专门请教了吊庄移民户的种菇高手和凌一农原型——林占熺教授,获取了一些技术资料。

但在此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难题:蘑菇产量和生长速度很难控制。蘑菇一旦发出来,长得很快,每4小时就要收割一次,否则就会发黄发臭。

拍戏情况复杂,不能就着蘑菇,再加上剧中需要的蘑菇产量非常大,所以只有得宝家菌棚和凌教授实验棚里的蘑菇是美术团队自己种出来的,其他都来自当地一家种植企业。

为了减少浪费,剧组还将一部分放进冷库,用于蘑菇滞销开始发黑的戏份,另一部分放在通风处,用作摔菇这种需要烂蘑菇的戏份。

还有一小部分,被剧组吃了,自己种的就是香。

500

根据采风随时调整美术

据王竞回忆,孔导特别讲究采风,为此他们在宁夏采访了很多当年的移民,包括故事里的原型人物,请他们来做顾问。这些顾问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素材,都是资料里没有的。

比如,当年每家移民的院子里都有储水的池子,池子的位置和灌水的方法是什么;当地人爱喝的罐罐茶是什么;村民家里“炕围子”长啥样……这些生活细节,都由吊庄移民户执导。

道具组还去西海固地区的老村子挨家挨户收家用品,实在收不到的,就自己上手仿制。

水花一家迁移过程中的拉车戏份,也是剧组反复推敲得出的方案:被子褥子怎么放,人怎么躺,车怎么拉,都进行了多次实验。

500

最后呈现的场景才令人信服:

500

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导演和剧组十分注意细节,不怕重来,比如地窝子(在戈壁滩上挖出来的“房子”)。

王竞介绍,地窝子原本建在村子西边,图纸过完了,他们就施工。后来复景的时候,孔导说不对,看现在这个阳光的方向,地窝子应该在村子东边。于是大家又在村子东边重新挖。

水花刚搬到金滩村时,因为是最后一户,地面上的房子还没盖起来,她们一家就住在地窝子里。

500

美术和剧组全体人员的努力,一同创造了这部还原度十分高的扶贫剧,连王竞都感慨:“《山海情》不是我接手过的美术置景工作量最大的一部戏,但它几乎可以说是最细碎、繁琐的一部戏。”

艰苦的条件中,大家使一股劲,精益求精,才能讲好一个故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