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不必有男孩样,女孩也不必有女孩样
自上个月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开播到现在,关于“娘炮”话题的讨论热度一直在线。前些天,一篇题为《消灭“娘娘腔”试验争议 | 引入军事训练课程 被指压抑天性》的文章上了热搜,这是一个关于男孩“拯救”试验的故事:
8岁的张越是北京本色男儿俱乐部训练营的学员。俱乐部创立者觉得,张越柔弱、胆小属于“娘娘腔”“问题男孩”,需要改造,把“娘炮”消灭在萌芽状态。训练中,男孩们会用哭、闹、逃表达反抗,但总能被教练的“办法”抵消于无形,留下来的孩子选择顺从,一点点被家长和教练装进心中想要的模型。
在文章中,我们可以划出几个重点:
张越的妈妈孙琦不喜欢柔弱、“娘炮”的男孩子。”
针对“柔弱爱哭”的孩子,教练们会进行摔跤等对抗训练。孩子越是爱哭,越会被“多摔上几天。”
季季一哭,就要被罚绕操场跑三圈,哭得更厉害就罚青蛙跳五圈,再哭再罚鸭子步七圈,晚上还会被罚在外面站岗到十二点。
(*季季是俱乐部另一名不到8岁的小学员。)
柔弱是俱乐部的敌人,它的训练方式让人想起 “西点男孩培训中心”,这家培训机构十几年前被曝采用“鞭刑” “罚吃辣椒浆” “人格侮辱”等方式训练,宣称“用鞭子抽出阳刚”。现在,仍有家长把孩子往里送。
“柔弱、孤僻,像他爸爸”,孙琦36 岁时跟在中科院工作的丈夫匆匆结婚,她很不满婚后的丈夫:懒散、不爱说话,偶尔逗逗儿子,“像逗小狗一样。”
她说不清为什么男孩必须要有男子汉气概,就觉得“应该有”,“血性、讲义气好,黑土地上的文化”“踏实”。
张越的妈妈是典型的“刻板性别认知 gender stereotype",你也许对这个词语比较陌生,但我想大多数人都从父母或者师长口中听到过这样一句话:“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
可是,男孩该什么样?女孩又该什么样?谁定下的标准?为什么要遵守这个标准?
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假想特征所抱有的信念。两类性别中均存在这种刻板印象,而且正反面的特征都有。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一种简单的性别归类,或者说贴标签。它的规则告诉大家,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不是,你就是另类,就会受到排斥。
(星空演讲2018第四期:女性的力量——李银河:性别刻板印象是对男女的双重压迫)
01
男权文化之下,性别刻板印象的受害者首先是女性。
如同“娘炮”是个贬义词一般,女性成为了许多负面形容的代言者,比如善妒、比如撕逼、比如女人总是为难女人。但事实上,这些负面形容真的分男女吗?在男性用户大量聚集的网络社区,随处可见男网友们对其他男性的无端diss和人身攻击,尤其是对男明星、男偶像、男网红这类有钱又招人爱的帅哥们,那恶意大起来绝不输任何一位他们口中的怨女。
而在三次元的日常生活里,很多错误行为经常被贴上“女性相关”的标签。
按照这些故事和言论反推,那是不是:当我看到你性别为女,你就是理科差、喜欢粉红色和毛绒玩具;当我看到你性别为女,你就是软弱娇气、情绪化、缺乏逻辑;当我看到你性别为女,你就已经不如性别为男的那群人了。
(东京医大曝出篡改分数减招女生丑闻)
你看,你会因此丢失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你看,你会因此被冤枉被扭曲,你看,刻板印象其实就是性别歧视的温床。
02
男孩子,不论是被认为“刚烈”或“娘”,在这样的错误观念下,亦人均受害者;如同大男子主义之下,受害者也包括所有男性。
当男孩子被要求强硬,犯错时被严重惩罚,必须承担多于女性的责任,是因为性别定式让你成为了“能力更大”的一方,所有你的“责任也更大”。
当男孩子抱怨不能随意表达感情,生活艰难,压力巨大,结婚的时候女方要这要那,这不是女性的问题,这是社会强加在你身上的压力,性别歧视的大环境让女性在职场和舆论中的弱势,也需要男性来共同承担这份代价。
(奇葩说第五季第四期:结婚前,我让伴侣在TA的房本上加上我的名字,有错吗?)
被要求负担更多之外,男孩子还被要求“be a man”,不然时刻都可能遭受攻击。
2015年Netflix制作的纪录片《面具之内》,豆瓣评分8.6,讲述了美国男孩子们在“男孩该有男孩样”观念之下的生活。如果你是男孩子,你应该:
然后,我们看到了当代社会对男子气概的狭隘定义对男孩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伤害:
比如,因为天生特征而被孤立欺凌
比如,巨大精神压力下的酒瘾毒瘾
比如,源于恐惧的恐同与歧视女性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性别刻板印象都如同沼泽般将孩子们本来单纯自由的灵魂污染,然后拖入深渊。更有许多受害者,身在其中却仍未意识到问题,致力于继续祸害自己的后代和周遭的好人。
我第一次看到这部纪录片是在某无弹幕的视频平台,而这次当我为截图在B站打开这个片子时,弹幕让我惊呆了——嘲讽某偶像艺人是“娘炮”的、辱骂同性恋群体的、重复“娘炮”的负面定义的……bilibili是因二次元亚文化而生的网络平台,本该是更加包容更加接受平等思想的地方,而这里依然如此,主流的观念可想而知,平权“任有多重,道有多远”更可想而知。
03
《面具之内》的片名来自于乔治奥威尔的小说《射象》,“he wears a mask, and his face grows fit to it...他戴上了面具,然后面具慢慢变成了他的脸”。
性别刻板印象这张面具是由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打造,从不是什么样的标准。我们现在所说的“娘炮”的装扮和行为,可能在过去被视为真汉子。比如法国国王因为个子矮发明了高跟鞋,因为常年不洗澡为了遮盖身体的味道而发明了香水,贵族们为了显示其骑士风度而穿上很妖娆的丝袜和华丽的袍子。既然国王和大V都带头了,下面的老百姓趋之若鹜也就不奇怪了。这种装扮在当时都被视为一种很潮流、很男人、很贵族的表现。
人们只是因为戴上了面具,被面具困住,把自己变成面具。而后,仿佛流水线生产出的面具人多了,群体误解其为金科玉律,当有人质疑凭什么以此作标准时。说不出所以然的人们会这样告诉你:“从来都如此。”
但是,“从来都如此。就是对的吗?”——鲁迅
男孩不必有男孩样,女孩也不必有女孩样,因为从来就不该有什么“男孩样”和“女孩样”,每个人都是独立而精彩的个体,自由的灵魂属于明天,而不属于枷锁和束缚。
【文/小猪佩琦,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