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必须这么句读。
注意,所有通过改变标点来解释没有愚民的都是近代言论,之前从来没有,原因很简单,因为古人只能这么句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要是别的句读会被认为文盲,还讨论什么论语的。
可使,不可使在古文中还是经常用的。
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孙子兵法》
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孙子兵法》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 告子》
蘧蒢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僬侥不可使举,侏儒不可使援,蒙瞍不可使视,矇瞍不可使言,聋聩不可使听,童昏不可使谋。《国语·晋语四》
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管子 立政》
以上这些说明“可使”、“不可使”本来就是一个词常用用法,必须合在一起用,所以在古代从来没有人想过分开读,因为这样不符合古文句读,是文盲的表现。
好,由此确定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至于这句的意思,我认为是这样的。
《论语泰伯篇》相关的三句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第一句先说诗经,礼经,乐经的重要。
那么第二句由之和知之的之是什么?当然是第一句里的诗礼乐。让民按照诗礼乐上说的做,但不让民懂诗礼乐的道理。也就是做到让民众对礼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三句就是讲为什么这么做。“好勇疾贫,乱也。”穷人太勇敢会作乱那是不行的,要用礼教管教他们(由之)。“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要知道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让民众们掌握礼教的道理肯定发现了上位人士们大量的不仁,民众迫切要求改进,当然也会作乱,当然还是不行。
说到底,孔子想恢复的周礼还是为统治者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制度,稳定的制度需要一个安于现状的民众基础,该愚民时肯定会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