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塌了,救救孩子
作者 | 肖瑶
“吃瓜”元年,“塌房”元年……
2021年的开头,看什么都是吃瓜,公共性的、私人性的,严肃或不严肃的,大小话题都被揉进各种“瓜”里,对比起一年前的今天,国内舆论生态仿佛经历了一次基因变异。
明星“生孩子”的话题,这几天热度居高不下。前有郑爽“隐婚代孕弃养”引发的伦理法律争议,后有看似八竿子打不着边的两位明星突然自曝生子。
先一句话复盘一下发生在2021年1月22日娱乐圈内这件惊天动地的小事:
华语歌手华晨宇、张碧晨同时承认,两人之间已有一个孩子。
“曝点”在于三个关键:其一,两人至今未婚,且皆不处于圈内“被认可”的结婚生育年龄;其二,孩子已经一岁,也就是说,粉丝被“瞒”了一年;最后,两人打算维持未婚状态,以父母而非夫妻身份抚养孩子。
华晨宇在长文里发挥了写歌词时的柔软深情,这位青年歌手曾在2018年曲作《写给未来的孩子》里唱道:“亲爱的宝贝/这世界不如想象明媚/难免遇见挫折/不要失去道德/要懂得选择/要远离凶恶……”
华晨宇发文回应关于孩子一事
唱出那句歌词的华晨宇或许未曾想到,距离他那“未来的孩子”到来,只不足一年了。
1
万千粉丝,容不下一个娃
明星隐婚、偷生孩子,精准击中大众情绪。
与频频窜上热搜的“XX女星怀孕”“XX明星结婚/离婚”等“公开的家务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部分把自己的私生活小心藏起来的明星、偶像。
张碧晨回应孩子一事
对于被贴上偶像、爱豆等标签的艺人——尤其是对30岁以下的青年偶像而言,保持单纯干净的形象是最基本的行业规范,正常人一样的恋爱、结婚生子,更几近于铁规般的职业禁令。
资本为父、流量为母,“父母之命”操控着“媒妁之约”,它们决定着一个明星的成长路径。
去年“糊”得一塌糊涂的肖战,就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妈妈问他什么时候谈恋爱,还想给他安排相亲。肖战哭笑不得地回答:“妈妈,我现在谈恋爱等于失业啊。”
近年来,“饭圈”也不断有因爱豆恋爱、结婚、特殊爱好而大呼“房子塌了”的哀嚎,为了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职业生涯,甚至有偶像跑出来为自己的恋情道歉。
RISE成员任豪回应恋情一事
不过,对粉丝而言,“房子塌了”也并不都指代难以容忍偶像突然的恋情、婚育。
有时候,粉丝也不是不能接受偶像婚恋,而是难以接受被欺骗,不能接受“一边恋爱,一边对外伪装单身人设”的虚伪面孔。对这部分相较理性的粉丝,“真实”而不是“完美”,才是他们希望的,这倒更符合常情常理。
不过,这些年来,不少“翻车”“暴雷”的偶像们一次次超出常情常理的言行,的确令人大跌眼镜。
不急着批判,在这些怪象里,也藏着一个无法忽视的矛盾:一面是明星不被允许婚恋,一面是公众不能容忍被欺骗,在这样的拉锯中,作为偶像的明星难为人,更难真实发声。
与其说人们是不能接受某特定个体的“意外”,倒不如说,是不能接受自己幻想的那个世界里,某种既定规则被“意外”打破。
2
规则的裂变
泛娱乐时代,一切都在变。
在过去,人们对演员、歌手(在“明星”两个字还不那么普遍的年代)的批评与审视,更多集中于作品本身,或艺术本身。一个荧幕中人让大家认可及喜爱的形象,也许就只是方寸荧幕之间那虚拟而永恒的一个人物,对于其现实中的私生活,多数人无暇、无心,也无条件去关心过问。
这样的忽视,其实是“把明星当人看”的最简单直接的态度。
不过,即便是在没有影视明星的年代,同样也会有领袖崇拜,有对社会顶层群体的盲目幻想。
世纪交际前后,“巨星时代”来临,一场接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也席卷而来,老艺人少了,明星多了。
选秀节目《创造101》
明星偶像的出现是一个全球性现象,也是人类的本能心理需求。需求催生商品,是驴是马,总能找到有需要的消费群体。
没有演技的演员、没有唱跳能力的歌手、只有绯闻不见作品的偶像,在如今纷纷站在流量之巅,拿最好的资源,赚最多的出场费,在各种戏里当主角。
他们也不是白赚,条件是让渡出去一部分自我,把个人意志、个性部分地交出去,在这个意义上说,“明星”不是人,而是人格化的商品。他们不能像普通人一样,从大设宴席到社交平台秀恩爱,恋爱、结婚要昭告天下,而是把自己隐藏好,伪装起来。与此同时,来自“金主”粉丝们的庞大力量,也一直在不断剥噬明星作为“人”的资格。
只要游戏规则不变,选择成为一个偶像,就始终是用自由换取名利的冒险。从结婚生育,到抽烟喝酒、表达观点。
3
放走偶像,放过孩子
回到华晨宇、张碧晨。
孩子是意外的。华、张也只是这场狂欢里,意外跳出游戏规则的异数。他们的“暴露”,不是因为真的做出了常人难为的事情,而恰因为展露出了一个正常人在成长道路上可能遇到的选择。
华晨宇承认与张碧晨共同育有一子
人们的震撼,其实也不是针对这二人本身,而是不满于偶像“产品使用说明”里的规则被打破。
但相较于普通人,被商品化、规格化的偶像,更容易被当作情绪发泄与道德指摘的靶子,也更容易被“义愤填膺”的舆论审判挟持。
一直以来,对待公众人物的私人事务,无论是恋爱、出轨也好,离婚、隐婚也罢,公众最终义愤填膺的质疑、争议,大多时候都会指向道德至高层面的无厘头猜测:一场场风波到底会不会殃及无辜之人?整个过程到底是真情的始终,还是为利欲的把戏?
然而,在明晰清楚的法律框架内,以非常人情理的审判姿态去过度揣摩和剖析,大可不必。
现已有的法律,是可以为华、张托底的。“非婚生育”的孩子在我国目前是可以拥有合法入户口权利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一条明确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非婚生子女拥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是基于公民基本权益考量,出发点仍然是为了尽可能帮助一个无辜的生命健康成长。
从这一点出发,哪怕要以“人性”“道德”“伦常”等标准去审视公众人物,也应谨记最关键的首要之义:把他们当人看。
未婚先孕、非婚生子,都是法律界限以内的,正常人可能遇到的“正常意外”。
舆论终究会是冲动而短暂的。正如“郑爽被封杀之后”的后续无人关问,在一连串热搜、疑窦、震撼过去后,这些讨论终究不能进入真正的公共意义领域,集体脱粉也好,封杀也罢,正义使者们一起挣了流量,这一切只需要情绪,不需要勇气和成本。
此后,娱乐圈继续风云诡谲,作为手段与工具的个体的人继续被不断淘汰,而资本持续赋能的偶像经济市场始终如一。偶像“下了神坛”,换一个就是。与此同时,只要资本市场继续流转,歌照听,瓜照吃。
在这场无限循环的机制里,孩子,偶像,包括吃瓜者自身,都被搅进去了,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