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只水鸟和1座水闸,鄱阳湖到底是谁的?
岁末年初,正是鸟类飞往鄱阳湖的迁徙季。
在这个时节,冷空气将岸边的芦苇都榨成枯草色,灰蓝色的天空中一组白色小点降落地面——
一大群白鹤在鄱阳湖区的荒地中来回踱步,它们埋头啄食着苦草的根茎,直到自己吃饱喝足……
这是冬季鄱阳湖的景象,每年,鄱阳湖都会出现超过30万只的过冬候鸟。2019年底,这里还举行了规模宏大的首届国际观鸟周活动。
2019年鄱阳湖首届国际观鸟周吸引全球目光 新闻截图
但2021年的开头,鄱阳湖迎来的新年礼物并不是新一届的观鸟大赛,而是一则“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批前公示”的消息。
从公式方案中看,这个水利工程是一组高23.4m、长2993.6m的大水闸,由船闸段、泄水闸段和鱼道等组成。
计划上,该工程建成后,是打算以“调枯不控洪”的方式运行,即雨季时水闸全开,旱季则关闸蓄水。
尤其是在12月至次年3月的冬季,计划认为要借由水利工程的控制,保证鄱阳湖9米(笔者注:公示消息未能明确是黄海高程还是吴淞高程)的最低水位。
既不是水电站、也不是水坝,还可以维持水位,看起来方案的内容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人们还是议论纷纷,支持者说:水利是在救湖;反对者说:水利破坏生态。
然而评价鄱阳湖水利并不能以此两极战队——
事实上,鄱阳湖水利是个典型的人与自然共存的问题。
鄱阳湖没水,需要“拯救”?
要聊鄱阳湖,了解它所在的地理区位和水文状况是一切讨论的前提。
公示方案中提到修建鄱阳湖水利,是为了解决鄱阳湖枯水期的水安全问题。
换句话说,所谓“拯救”鄱阳湖,是希望能够杜绝它没水的情况。
可是问题来了,没水就会让鄱阳湖 “死亡”吗?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没水并不是鄱阳湖病入膏肓的征兆。
跟大多数人“有湖的地方水源比较稳定”的认识不同,鄱阳湖是一个有些不讲武德的湖泊——
鄱阳湖的所在地区的季风性气候,决定了它呈现出“高水一片,低水一线”的水文特征。
作为一个吞吐型湖泊,在长江流域的雨季,鄱阳湖需要承载直接降水和地面径流带来的巨大水量,这时候,鄱阳湖就是一片“汪洋”。
在冬季时,随着水位的下降,河床裸露,鄱阳湖将形成数量众多的碟形湖。
鄱阳湖区传统中的“堑秋湖”,就是以人工筑堤的方式人为造就碟形湖,便于在枯水期内捕鱼和收获的一种作业方式。
所以无论是从地理条件还是历史传统来看,真正健康的、自然状态下的鄱阳湖,是必定有一段时间没水的。
上图为2013年5月19日拍摄的丰水期的鄱阳湖江西都昌县印山岛;下图为2013月5日在同一地点拍摄的干涸的鄱阳湖江西都昌县印山岛 来源见水印
其次,对于依靠鄱阳湖过冬的候鸟们来说,有没有水并不是左右它们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
根据学者张娜等(2019)对鄱阳湖冬季候鸟的调查研究显示,在2015和2016年,研究团队分别记录到了494033和388017只鸟类,其中有游禽32种,涉禽36种,包括白鹤、白头鹤、白枕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
而这些涉禽们很显然不需要那么多水。相反,这些因为没水出现的裸露河床以及小型的季节性湖泊湿地,才是它们的福地。
国家林草局也在重视鄱阳湖的候鸟
实际上,影响候鸟越冬种类和数量的主要环节,其实是食物。
鄱阳湖这种半年水半年干的独特水位节律,是形成鄱阳湖丰富栖息地类型的最主要的驱动力:
常年水位波动形成的浅水、泥滩、草洲等栖息地类型,为多种植物和动物创造了适宜的生长条件。
新闻截图
在冬季广布的碟形湖,湖周边的湿生与水生植物群落有序分布和演替,而湖内的静水水域有利于底栖动物和鱼类生长育肥(胡振鹏等,2015)……
由此,鄱阳湖才能够既满足白鹤等涉禽食用根茎和草籽食性的需要,也得以向鸿雁等游禽提供浮游生物和鱼类等食物。
因而与其说“没水”会杀死湖泊,倒不如说正是周期性的“没水”才让鄱阳湖生机勃勃。
冬季鄱阳湖觅食的白鹤 凤凰网新闻截图
鄱阳湖的缺水,原因复杂
没水不是病,但“拯救”鄱阳湖的说法却情有可原。近年来,鄱阳湖没水的速度开始越来越早,越来越快。
2011年9月中旬,鄱阳湖湖口站水位仅仅10.33m,鄱阳湖提前了两个月进入枯水期。
而数据统计显示,2000~2014年的鄱阳湖的低枯水位天数,明显比1951~1999年间的低枯水位天数要长(齐述华等, 2019)。鄱阳湖冬季没水的状况有越发严峻的趋势。
如果建了水闸,就可以把水留住,这样鄱阳湖冬天就不会被迫没水——对于支持者们而言,这的确是一种“救湖”方法。
白鹤在撸水稻串 余干县林业局野保站站长 雷小勇摄
然而造成鄱阳湖过度缺水的原因相当复杂。
学者赵贵章等(2020)在对鄱阳湖水文变化的探究中提到:“从(鄱阳湖)入湖径流总量的分析来看……五河径流量,也是影响湖泊水位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长江与鄱阳湖相互作用关系分析来看,干流来水量的多少和水位的高低对湖泊水位的季节波动起着重要作用。”
这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鄱阳湖过度缺水的原因——径流补水量的减少和长江水量的影响。
2013年新华网报道:三峡蓄水加剧枯水困局
一方面,鄱阳湖水的来源之一是地面径流。
除了正着鄱阳湖上空的降水之外,周边同样深受季风影响的赣江、抚河、饶河、信江、修河5条河流及其区域降水形成的地面径流是鄱阳湖的主要水源。
也就是说,五河给的水多,鄱阳湖的水就多,反之亦然。
问题是五河上游的水利和水电站数量不胜枚举,截至2007年,仅江西省就有各类水利工程40多万处,其中水库有9783座,总蓄水能力超过290亿立方米,甚至超过了鄱阳湖本身的蓄水量。
而季风气候的影响是广泛的,当枯水季节到来,位于鄱阳湖上游的五河加紧蓄水,鄱阳湖缺乏补给,湖区的水位必然会下降。
航拍"千里赣江第一坝"万安水电站 图源新华网
另一方面,长江也为鄱阳湖提供了相当分量的湖水。
同样受季风气候影响的长江,在雨季时水量充足,江水顶托的作用力强(汛期时甚至漫过河床),江水由湖口流入鄱阳湖。
相对的,当长江处于旱季,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水量减少时,江水的作用力变弱,鄱阳湖水便会自动补给长江,为下游地区提供水源。
也就是说,鄱阳湖有没有水,跟长江有没有水息息相关。
2016年7月,当时的鄱阳湖星子站超警戒水位1.68m,防汛全面告急;两个月后的9月,星子站水位跌破12m,湖区大呼“口渴”——
这种状况的出现其实不难理解——汛期结束后,五河以及长江上游水库群蓄水拦截干流径流,再加上该地区冬季降雨偏少,鄱阳湖水位也变得“涝的涝死,旱的旱死”。
上游的水电站这么多了,下游的鄱阳湖深受影响
长江水电站分布 图源网络
此外,导致鄱阳湖水位过低的原因还有采砂。
长江干流的禁止采砂,导致众多采砂船进入鄱阳湖开采,鄱阳湖采砂在2003~2016年间长期处于盗采、滥采和超采状态(齐述华等, 2019)。
采砂船在通江水道中过度的、无节制的采砂,使得入江河道加深、加宽,鄱阳湖水泄入长江的速率明显变快。
鄱阳湖非法采砂频现 新闻截图
证据表明,鄱阳湖其实是在来自江西省本身、上游省份以及籍贯各异的外部采砂船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口渴”的。
单是冬季蓄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鄱阳湖的问题。
水利工程,影响到底有多大?
从鄱阳湖缺水的成因来看,光是靠修水闸蓄水来“救湖”,无异于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追究起来,只有其它因素也有所作为,才能真正解决鄱阳湖没水的问题。
但问题又来了,如果建了闸,对鄱阳湖的生态是必然造成影响的。
鄱阳湖水利对生态的影响,大可以总结成两个方面:对湖里面的和对湖边上的。
要在湖中动工,那么湖里生物受到的影响自不必说。文献表明,鄱阳湖记录到的鱼类有134种,隶属于12目26科。
而公示方案中提到修建水利工程的位置是长岭-屏峰一带,其中的屏峰地区,正是鄱阳湖鱼类分布的重要水域(包括湖口县、鞋山和屏峰附近水域)(陈文静, 2017)。
在这里修建水利工程,无疑会对鱼类的生存和繁殖产生负面的作用。
2011年,众多专家们就考量过这个问题 新闻截图
另外,水利工程的修建会阻碍通江水道的通畅性,分隔闸门两侧的生物,例如江豚。
据统计,鄱阳湖内的江豚数量在450只左右,自然状态下,它们通过鄱阳湖口进出长江,完成种群的繁衍和个体的动态交换。
尽管方案中写明,水闸有半年的时间(汛期)是敞开的,那么枯水期呢?
枯水期时,江豚能够利用鱼道穿越水闸吗?尽管野生动物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江豚对水闸的适应情况究竟如何,现在谁也说不准。
枯水期的江豚频现 新闻截图
更何况水利工程中强调的航道船闸——
在当前的状况下,冬季鄱阳湖因为水位较低,不适宜通航,而当水位变得可以调控后,通航时间变长,江豚面临的威胁也在无形中增加。
而对湖边上的生物,也就是候鸟们来说,人为干预枯水期的水位会影响到鄱阳湖区植物的生长,影响到它们食物的数量。
比如白鹤,白鹤在鄱阳湖的主要食物为苦草的冬芽,在正常年份下,鄱阳湖的苦草足以满足白鹤的取食需要。
鄱阳湖保护区梅西湖的白鹤 ©贾亦飞
但是如果水闸修成,长时间的高水位会导致水下光线质量的降低,从而严重影响苦草的产量(贾亦飞, 2013),食物的减少对白鹤数量的影响显然无可避免。
除此之外,为什么反对者们认为应当保留鄱阳湖冬季“没水”的自然状态?因为这是水鸟过冬必需的环境。
为了繁育后代,水鸟对繁殖地的要求极高,大多数的鸟类都需要地面才能产卵或营巢——我国南方的大部分湿地夏季水位高——
许多鸟类都会在繁殖期前往北方,寻找合适的繁殖地点。而到了冬天,北方封冻,浅水植物大多被冻在水底,这时候为了食物水鸟就不得不飞往南方。
鄱阳湖保护区大湖池的鸟群 ©贾亦飞
但是仔细想想,鸟儿们从北方开始的迁徙,途中事实上也会经历大大小小的湖泊,为什么它们仍然固执地选择了鄱阳湖呢?
因为路上的洪泽湖、巢湖、太湖等等的这些大湖,已经在人类的改造下变成了一个又一个装满水的塘。
这些湖泊早就被鱼塘、农田、码头等人类活动的区域占领,再没有滩涂,也不存在可以供水鸟们落脚过冬的地方。
鄱阳湖是留给它们的唯一选择。
所以反对者们的观点也不无道理:鄱阳湖实在太脆弱,在它身上的任何一次行动,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生态灾难——毕竟没有人敢说能够为30万只鸟的生存负责。
航拍鄱阳湖南矶湿地保护区 贾亦飞提供
拯救鄱阳湖,得靠全国之力
事实上,这个鄱阳湖水利建设项目已经争论了至少11年,从一开始的建水电站,到后来改为建闸,再到现在的枯水期调控水位的运营方式……
关于鄱阳湖水利的研究和探讨从未断绝过,而每一次讨论,似乎都让这个工程方案友好了一些——人们在试图找寻一个能够与自然达成平衡的方法。
可是明明修水利有那么多潜在的危险,为什么江西还是依然在讨论鄱阳湖水利修建的可行性?
因为江西只有鄱阳湖。
航拍鄱阳湖南矶湿地保护区 贾亦飞提供
根据2020上半年的省份GDP数据,江西省为11691.10亿元,排名全国第15位,同邻省排名第8的湖南相比,落后7335.30亿元。
然而两省都有湖,都有长江经过,也有不少山地,自然条件非常相似——这样看起来江西的落后似乎有些委屈。
但是因为各自的行政区划不同,京广线、沪昆线等重要铁路的造成的交通资源差异等等原因,江西的经济步履艰难。
出于历史原因,江西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源和发展机遇,可是人必须要吃饭,发展水利便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选择。
问题是,鄱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
让人耳熟能详的江西还有:油菜花,景德镇、庐山……
图为庐山
鄱阳湖不只是江西的出路,它更是整个中国的瑰宝,是湖畔1000多万人的生计,也是30万只水鸟的归宿。
围绕鄱阳湖有级别不一的5个保护区,每年都在为保护水鸟和水生动物进行巡护。
在刚看到鄱阳湖想要建闸控制水位的消息时,我又看到了另一条新闻:因为今年鄱阳湖水位偏高,植物长势欠佳,江西省政府购买了一批农田以供白鹤取食。赎买这些稻田、芡实田免费让鹤等候鸟吃,就需要花费至少两三百万。
江西省政府购买了一批农田以供白鹤取食 新闻截图
鄱阳湖缺水,事实上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不应该由江西或者某一个省来承担。
长江中下游的其它湖泊因开发而不再适合水鸟越冬,这些飞往鄱阳湖的水鸟,理应算是一笔“生态帐”。
而这笔帐仅仅让江西来埋单是不太合理的。
当然,我们并不是在鼓吹修水利的利好,鄱阳湖水利的事情,还需要之后更多的推敲、更仔细的方案和更严格谨慎的执行。
不过从发展的角度上讲,我们认为,国家应该发挥在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上的统筹能力,一方面采取专项资金或补偿,让鄱阳湖水鸟依旧;
另一方面为鄱阳湖周边提供新技术、新产业,拓宽当地发展的空间。
当鄱阳湖不再是发展的唯一道路时,我们距离人与自然的平衡就更进了一步。
毕竟,只有站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关切,鄱阳湖才能真正被拯救。
鄱阳湖保护区大湖池的鸟群 ©贾亦飞
参考文献:
[1]闵骞,占腊生.1952-2011年鄱阳湖枯水变化分析[J].湖泊科学,2012,24(05):675-678.
[2]郭华,张奇.近50年来长江与鄱阳湖水文相互作用的变化[J].地理学报,2011,66(05):609-618.
[3]胡振鹏,葛刚,刘成林,陈伏生,李述.鄱阳湖湿地植物生态系统结构及湖水位对其影响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06):597-605.
[4]张堂林,李钟杰.鄱阳湖鱼类资源及渔业利用[J].湖泊科学,2007(04):434-444.
[5]郭华,姜彤,王国杰,苏布达,王艳君.1961-2003年间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J].湖泊科学,2006(05):443-451.
[6]徐德龙,熊明,张晶.鄱阳湖水文特性分析[J].人民长江,2001(02):21-22+27-48.
[7]谭其骧 ,张修桂.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02):42-51.
[8]周建军, 张曼. 长江鄱阳湖问题的原因及湖口建闸的影响[J]. 水资源保护, 2019, 35(02):5-16.
[9]郭华, 殷国强, 姜彤. 未来50年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预估[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1):73-78.
[10]王怀清, 赵冠男, 彭静,等. 近50年鄱阳湖五大流域降水变化特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7):615.
[11]牛文瑜, 李晓峰, 刘春燕,等. 1961-2016鄱阳湖区降水变化特征研究[J]. 江西科学, 2018(3).
[12]齐述华, 张秀秀, 江丰,等. 鄱阳湖水文干旱化发生的机制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034(001):168-178.